文 Ⅰ本刊記者 付 松
劉詠秋:海外流韻故鄉情
文 Ⅰ本刊記者 付 松
在斯里蘭卡的時候,劉詠秋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到前線去,但丈夫從不讓她去。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孩子不能同時失去父母。
2010年10月4日,新華社駐斯里蘭卡女記者劉詠秋手捧鮮花,在高爾菲斯酒店的大堂,等待著中國駐斯大使楊秀萍和斯里蘭卡經濟發展部長巴希爾·拉賈帕克薩的到來。
在這里,劉詠秋將實現自己“最狂野的夢”——舉辦主題“斯里蘭卡,我的愛”個人攝影展。她說這是在斯里蘭卡幾年最為意外的收獲。
在這片“光明與富饒的樂土”上“戰斗”了6年,劉詠秋用她的照相機和攝像機記錄了斯里蘭卡的海洋、沙灘、陽光和微笑,也記錄了這里的海嘯、哭泣、沖突和槍聲。
2011年6月2日,在攝影展的基礎上,《一個中國女記者眼中的斯里蘭卡》結集出版,這是中國記者第一次在斯出版個人攝影集。攝影展的主辦方和攝影集的出版方均為斯里蘭卡最大的國營報業公司錫蘭聯合報業集團。集團主席班杜拉·帕達馬庫馬拉先生在攝影集的出版寄語中說,“為了獲取最佳瞬間,劉詠秋女士不懼任何惡劣環境,甘冒風險,同時,劉兼具攝影師所必需的耐心,使得她在這一領域取得了成功。”
2005年1月,劉詠秋拉著兒子的手,在溫熱的空氣中第一次走在斯里蘭卡的沙灘上,連她自己也沒料到的是,那里會成為她作為駐外記者的第一個棲息地。
斯里蘭卡蕉風椰林、綠樹紅花的美景和異國的風土人情,對她這種長期生活在中國內陸的人有著難以抗拒的誘惑。尤其是斯里蘭卡薈萃的種種奇特的文化,更是讓她迷醉。
然而,自然美景往往只是一種表象。
“這個美麗的島國當時正處于種族沖突引發的戰爭之中,這給在那里的生活加上了一劑危險的調味品。我到達時,斯里蘭卡又剛剛經歷千年一遇的海嘯,這些元素,恐怕僅僅一個就足以讓人駐足,何況我幸運地擁有全部?”見證了自然災害以及當時還持續的30年內戰對斯里蘭卡的毀壞,憑著一個記者的敏銳與良知,職責與擔當,劉詠秋毅然選擇留下。
在斯里蘭卡工作時,她和擔任新華社首席記者的丈夫陳占杰還負責馬爾代夫新聞報道,因此有機會走遍兩個島國。
在完全自然的情況下跟動物零距離接觸是讓她最難忘的事。“在那里,你能觸摸大象,能在住的酒店里看到孔雀,還能看到獵豹,以及熊、猴子等,你能感覺到你和動物是平等而親密無間的,甚至有時候你覺得你冒犯了他們。”劉詠秋說,在這個地球上,甚至在整個宇宙中,我們跟周圍所有的動物一樣,只是自然的造物之一。因此,人類必須懂得尊重動物,將它們視為不可或缺的朋友,更重要的是要找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途徑。
2010年,因工作需要,劉詠秋與丈夫陳占杰轉戰希臘。
與斯里蘭卡相比,希臘更明朗更燦爛,更自信更張揚,但當時的希臘正處在債務危機之中。
對于一個國家或種族而言,一旦某一種災難與其美麗的自然環境及古老的文明相組合,就會產生一種極為奇異極為獨特的張力。
劉詠秋說,“無論是作為文化人還是作為記者,在這個時候來希臘工作都是幸運的,我將之視為一個新的開始?!?/p>
2010年12月6日。雅典市中心“老大學”門前的廣場。
約有1000名中學生在那里集會,然后扛著旗幟,喊著口號,走向街道進行示威游行。2008年的12月6日,一位年僅15歲的中學生格里戈羅普洛斯在與警察的沖突中被開槍打死,該事件留在希臘人,尤其是年輕人心靈上的創口顯然并沒有愈合。
“想到跟我年齡差不多的、格里戈羅普洛斯的母親,要一輩子經受喪子之痛,一種憤怒與無助相混雜的情感,瞬間像颶風一樣掃蕩著我心靈的曠野,令我喉嚨發緊,無法呼吸。”劉詠秋說。
對那次事件的報道,劉詠秋至今記憶猶新。她和丈夫陳占杰用照相機和攝像機記錄了最真實的新聞,而在他們身后200米左右的地方,示威人群扔向警察的燃燒瓶,劃出了一道道驚心動魄的火焰曲線。
“幾分鐘后,一個蒙面年輕人朝我跑過來,搖手喊道:‘不要拍攝面孔,不要拍攝面孔,OK?’我連連點頭,自己卻忍不住暗笑,此情此景中,我敢說‘不OK’嗎?”每一次“歷險”之后的報道,表面是貌似輕松的敘述與評論,實則是對事件本身的拷問與思索。
幾年前,劉詠秋和一個同事聊起一家人在一個分社同作駐外記者的生活經歷。這位同事說,在這種家庭生活與工作緊密不分的特殊環境之中,夫妻間需要極高的相處技巧和協調精神。
“這一概括可以說很精當?!眲⒃伹镎f,“不過,具體到我們來說,我和先生之間有一種自然而然的默契?!焙⒆幽暧讜r,每當總統府舉行記者招待會,只要不是周末,她總是選擇在家照顧孩子?!肮倘?,帶孩子和見總統都是不可多得的經歷,但我不去見總統,不去赴他的一個宴會,不會對總統產生任何影響,而我不在家陪孩子的話,必定會對孩子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痹谝粋€堅強而執著的駐外記者身上,同樣體現著母愛的偉大與深沉。
在斯里蘭卡的時候,劉詠秋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到前線去,但丈夫從不讓她去。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孩子不能同時失去父母,這是一個她無法拒絕的理由。
孩子在他們的生活中是完全獨立的生命個體,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來源于對孩子的平等和尊重?!拔覐膩聿徽J為作為成年人可以居高臨下地去教育一個孩子,哪怕僅僅是個嬰兒。相反地,在生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發現了另一扇生命之門。所以與其說是我在教育孩子,不如說是孩子教育我。因為我深知,我只是在常識上引導他,而他卻在心靈上引導著我。”
母愛推己及人,從關愛自己的孩子出發,她將這種愛一直延伸到社會的年輕一代?!澳贻p人永遠是這個世界的活力與希望,尤其是生活在網絡時代的年輕人,哪怕他們身處像貴州山區,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資訊的發達,教育的進步,我深信,他們所掌握資訊不會比我們少,他們看待問題的視角不會比我們狹窄?!眲⒃伹镎f,“對于年輕一代,我沒有寄語,只有祝福。”
《當代貴州》:錫蘭聯合報業集團主席僅看了您的10余張照片,就決定為您舉辦攝影展,您的作品有什么特殊的魅力嗎?
劉詠秋:我想斯里蘭卡人喜歡我的照片,是因為我在攝影過程中體現了自己身上所負載的獨有的文化內涵。這種內涵可以說是中國的,也可以說是貴州的。
《當代貴州》:您對近年來的貴州發展有什么評價?
劉詠秋:基礎設施有了明顯的改善,尤其是交通狀況有了很大改觀;高樓增多了,房子更漂亮了,貴州也像全國其他地方一樣,正在經歷城鎮化進程。
《當代貴州》:作為一個駐外記者,您怎樣定義故鄉?
劉詠秋:故鄉是根,是故土,是永恒的記憶,是生命中最為踏實的那一部分。
從1996年離開貴州,一晃16年過去了,思鄉的情愫常常會襲擊她內心深處最軟弱的區域。
“希臘和貴州一樣也是山區,但希臘的交通狀況卻非常之好,尤其是在E字頭的歐盟標準公路上開車,又穩又快,各種標志十分清楚,轉彎時車并沒有飄忽的感覺。”希臘讓她更多地想起貴州、想起故鄉。
對故鄉的印象,記憶最深的就是自己的出生地威寧,那里還留著她童年的天真和夢想。馬擺山、馬擺河、黑石頭,馬鈴薯、燕麥餅、苦蕎粑……一切都是銘心刻骨的。
威寧那種高原所獨有的色彩、光影、人文底蘊形成了她對世界的最初認知和框架,并形成了她原生的審美積淀。這種審美積淀是如此強烈、如此巨大,以至于日后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會不自覺地被喚起。她把威寧所賦予的獨特印象,以及威寧對她人生的意義寫進了長篇紀實散文《寂靜的聲音》中,那是迄今為止她對威寧一個比較全面、比較完整的表達。

劉詠秋,貴州威寧人。曾在新華社科倫坡分社工作6年,現為新華社駐希臘記者。(受訪者供圖)
朋友、同事、同學經常跟他講起貴州、畢節、威寧近幾年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就連老家的麻乍、嘎利甚至松毛梁子都通了公路?!斑@當然是像我這樣長年生活在國外的貴州人多年盼望的一個結果。”劉詠秋甚感欣慰。
談起國發2號文件的出臺,劉詠秋說,“這為貴州創造了千載難逢的發展平臺。國發2號文件之于貴州,其政治意義不啻于鄧小平的南巡講話之于深圳和廣州,因為其指出了貴州的發展方向。依托貴州各個地區的特色與資源,國發2號文件具體而微地制定出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發展戰略。這反證出,2號文件的出臺,是經過了長期、扎實的社會調查,經過深思熟慮的科學決策?!?/p>
“身為一個從貴州走出來的人,我也愿意借此機遇,為家鄉的發展貢獻一已之力?!眲⒃伹镎f?!敖窈螅覍孟ED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交界處的優越地理位置以及自己身為新華社記者的特殊平臺,為貴州的經濟發展,尤其是為對外宣傳貴州多做實際的工作?!?/p>
(責任編輯/孟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