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投票與稅收資本化

張勝榮,經濟學博士。現任貴州財經學院教授、貴州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碩士生導師,貴州省經濟學會副會長。
在農民工能夠自由遷移的條件下,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就凸顯出來:農民工怎樣才能市民化?按經濟學的理論,在欠發達的農村隱蔽型失業嚴重,農業的邊際成本為零,外出的農民工越多就意味著農業的效率越高,對故鄉就越有貢獻。
對這一問題的顛覆性觀點是蒂布(Tiebouh)在1956年發表的一篇經典論文《一個關于支出的純理論》中提出的。這篇論文的本質是探討地方政府之間為爭奪資源的競爭中財政支出方向對財產價值的影響。其核心思想是當居民有自由遷徙權時,居民的流出就是對地方政府投否決票,即用腳投票。當居民流出只剩下跑不動的老弱病殘時,其財政狀況必然惡化。如果沒有中央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這樣的政府必然破產。蒂布的論文發表后沒有人關注,心灰意冷的他沒有將此觀點進行拓展研究,直到最近20年人們才注意到他對經濟學的貢獻,特別是研究地方政府職能和地方公共產品生產方面,出現許多沿蒂布假說分析的經驗文章,認為地方政府之間的確存在競爭,用腳投票也能抑制地方政府的低效率。
在遷移自由的條件下,一個遷移者可假定為是一個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他在對居住地的公共服務收益和稅收負擔進行權衡,會選擇收益減去成本后的剩余最大的地方居住。從地方公共服務的收益來看,主要有三個因素確定遷移者對地方公共服務的評價。其一,住所離就業場所的遠近,以及交通的便利條件。其二,居住小區的設施完備程度,中小學的名氣,購物中心的規模。其三,所在地的社會治安狀況,空氣與水源的潔凈程度等等。
再由遷徙而導致的稅收負擔的成本來考察。這里特指在居住地居住而引發的稅收對財產價值的影響,即遷徙者在目的地購房或租房,他都將負擔相應的稅收,只不過租房者的稅收包含在租金里面,而購房者的稅收則以財產稅的形式直接上繳給稅務機關。如果地方政府將稅收用于改善以上公共服務的質量,我們就稱之為“稅收資本化”。其含義是,在地區之間的競爭中,各地方政府在財政支出上的差異導致各地區相同財產價值被資本化的程度不同,因而形成財富存量差別。例如,在甲乙兩地一套相同面積、相同質量的住房,其價格在甲地比乙地要高幾倍,甲地居住小區有政府修建的重點中小學、幼兒園、設施完備的公園、體育館、輕軌、環線,交通便利。乙地在遠郊,什么也沒有。但這些都是政府從財政支出的,其邏輯是,從土地和房產中獲取的收益用來改善該地區的公共服務質量和數量,使原有房產和土地增值,然后向鄰近地區擴散,獲取更高的財政收入。
將以上視角用來考察農民工市民化問題,首先要考慮農民工市民化的最低門檻。一是穩定、合意的工作;二是要有住房,并憑借房屋所有權申請遷移戶口,從而實現身份轉換,從農民轉換為市民。其中最關鍵的是居者有其屋。一旦有了屬于自己的房產,就會出現就業穩定化的捆綁效應,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才會發生作用,技能積累才會勝任穩定合意的工作。但是,我們農民工進城以來,薪酬提升與房價上漲相比,猶如龜兔賽跑。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農民工一年不吃不喝,還買不到一線城市一平方米商品房。除了極少數農民工因各種因素實現了身份轉換以外,絕大多數農民工都在出租屋或工廠提供的集體宿舍暫棲。
地方政府的稅收資本化讓農民工成為市民的機會不多。稅收資本化讓房價從中心城市到縣城再到鄉鎮呈梯度遞減態勢,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收入狀況對號入座,這是一種經濟秩序,即根據財富持有來決定選擇面。對絕大多數農民工而言,唯一現實的選擇是用有限的儲蓄回到故鄉的宅基地蓋房。讓在中心城市買一平米住房的價格,現實地回到老家建兩層樓。
用腳投票的本意是用自由遷徙的居民來衡量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務上的績效,但通過稅收資本化來推高房價,使地區之間形成梯度房價,同時使農民工轉變為市民的愿望泡湯,這實在是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始料未及的后果。
鏈接 〉〉
1.隱蔽型失業:是指勞動者表面上就業而實際上從事與其教育水平或能力不相符的工作的一種社會現象,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由于經濟衰退等原因,熟練工人被迫去做半熟練的工作,或半熟練的工人被迫去做無需任何技能的工作,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找不到相應工作的情況更為常見。
2.邊際成本:當產量增加1個單位時,總成本的增加量,這個總成本包括不變和可變成本。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比如,僅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是極其巨大的,而生產第101輛汽車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產第10000汽車的成本就更低了(這是因為規模經濟)。
(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