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文化關系

王天璽,云南云縣人。曾任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雜志總編輯、中共云南省委副書記,黨建理論家、民族學家。主要著作有《民族法概論》、《宇宙源流論》、《先民的智慧》、《“三個代表”興中華》等。
文化關系是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一定的文化關系是同一定文化力發展狀況相適應的,有什么樣的文化力,就會有什么樣的文化關系。
人們研究文化關系,主要的著眼點是看什么樣的文化在社會上占有主導地位。如果先進文化占主導地位,就會促進文化力的發展;如果落后文化占主導地位,就會阻礙文化力的發展。
一種文化是先進還是落后,不決定于奉行這種文化的人們怎樣認為,怎樣宣傳,而決定于這種文化的社會實踐效果。即是說,如果一種文化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能夠維護國家的團結穩定,能夠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質,那它就是先進的文化。否則,就是落后的文化。
歷史經驗告訴人們,先進文化是否居于主導地位,關乎國家興衰、民族存亡。
19世紀下半期,是東西方國家地位大逆轉的標志性年代。但是中國清朝的統治者自視“天朝上國”,文化很先進。其實,這是對世界、對自身的無知,恰好表現了封建文化的腐朽和落后。正是這種落后文化主導著當時的中國社會,西方列強才得以戰而勝之。
單從人口和經濟實力來看,19世紀下半期的中國當屬世界最強的國家之列。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也不差,1860年8月,北洋海軍兩艘巨型鐵甲艦訪問日本長崎,令日本人相當驚畏,決定發展海軍,追趕中國。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封建主義的大國,被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打敗了,并且被長期踩在腳下。這就是落后文化主導社會的結果。
雄雞一鳴天下白。1949年一個以毛澤東思想為核心的先進文化占主導地位的新中國誕生了。從此之后,中國的歷史命運就同19世紀判若兩重天。小米加步槍對陣飛機大炮的抗美援朝戰爭,是把美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回38度線以南。不可一世的“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黯然離職,繼任的李奇微則被迫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以中朝人民的勝利而結束。
當先進文化主導社會的時候,弱國可以變為強國,落后的社會可以變為先進的社會。
文化關系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生產關系。
無論在什么社會,人們最基本、最經常的活動是生產滿足生活需要的物質資料。任何生產活動都是社會行為,在一個或大或小的范圍內,所有的人都會牽涉在內,都關系到他們的利益。為了使生產活動正常進行,就需要一套相應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涵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個領域,由此構成一個社會基礎性的經濟關系。這其中,怎樣生產,怎樣消費,怎樣交換,怎樣分配,都有一定的規律。這些規律,是千百年來積淀下來的文化。所以,生產關系,實質上也是文化關系。或者說,生產關系是文化關系的重要內容。
在文化經濟時代,我們可以把文化關系中核心的先進的生產關系具體化為文化生產關系。
文化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源的文化化生產和文化資源的物質化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分配關系、消費關系的有機整體。所以,解釋文化經濟生產關系的發展規律就必須研究考察文化經濟生產關系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這些具體的形式,才能揭示其本質。在這一整體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
在生產和消費的關系上,生產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消費,消費品的消費是勞動力的再生產;在消費品的生產和消費的關系上,生產決定消費,決定著消費的對象和消費的方式;在消費對生產的作用上,消費使生產出來的產品得以最后完成其為產品,消費還為生產創造出動力。
而分配處于生產與消費之間,但是分配并不獨立于生產之外。在產品分配上,生產決定分配,表現在分配的對象是生產的產品,沒有產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生產資料和社會成員在生產過程中的分配決定著生產。
在生產和交換的關系上,有兩種,一種交換屬于生產的交換,包含在生產過程之中;另一種是產品的交換,它是由生產決定的。
對于一個文化生產者來說,生產和消費是一個生產過程的兩個環節。生產是這個過程的起點,消費是它的終點。
人們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新中國的文化關系、包括生產關系是先進的,它促進中國的文化力,包括生產力迅速發展起來。在很短的時間內,規模宏大的現代化的國民經濟體系、國民教育體系、科學技術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都建立起來了。經濟成長速度為發達國家望成莫及,人才培養,國民素質提高,規模之大,效率之好也是舉世罕有的。新的經濟形態,即文化經濟在中國最早形成,是順理成章的。
一定的文化力和文化關系,構成了一個社會特有的文化形態。
(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