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濤
(鄭州大學 西亞斯國際學院,河南 鄭州 451150)
中原經濟區旅游循環經濟體系構建研究
王迎濤
(鄭州大學 西亞斯國際學院,河南 鄭州 451150)
中原經濟區已被正式納入國家規劃,其區位優越,旅游資源豐富。然而,伴隨著旅游經濟的快速增長,旅游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逐漸突出。發展旅游循環經濟是解決這種矛盾的重要方式和途徑。首先就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發展旅游循環經濟的限制性因素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闡述了中原經濟區旅游循環經濟的框架體系,最后提出了旅游循環經濟體系運行的具體對策。
中原經濟區;旅游循環經濟;框架體系;對策
中原經濟區地處我國中部地區,承東啟西,連南接北,在全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當前,中原經濟區旅游業發展較快,旅游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規模逐步壯大,設施不斷完善,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拉動力量。然而,在中原經濟區范圍內,隨著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也出現了旅游資源破壞、旅游生態環境壓力加重等狀況。因此,如何有效地解決中原經濟區旅游經濟快速增長與資源約束和環境保護壓力之間的矛盾,是擺在現實面前的重大任務。循環經濟是當代國際社會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節約型社會的一種優選模式,對于從機制上消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循環經濟的思想非常切合旅游業綜合性、服務性、資源環境依賴性與主要資源的可重復利用性等固有特性和發展要求[1],所以,旅游循環經濟體系的構建對于促進中原經濟區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2]。這一概念抓住了當前資源相對短缺但又大量消耗的癥結,對于解決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徑。
旅游循環經濟是在循環經濟的基礎上衍生出的概念,內涵與具有循環經濟理念的旅游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旅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是指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來指導旅游資源的利用保護、旅游企業的運營管理、旅游市場的培育開拓等,是建立在資源環境的持續利用、物質能源的循環利用上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3]。它的主要目標是實現旅游地的社會、經濟系統對資源在時間、空間和數量上的最佳運用[4]。
(一)對發展旅游循環經濟的重要性缺乏認識,公眾的參與意識不強
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已成為共識,但是在發展中仍存在著認識模糊、理解過窄,甚至錯誤理解等現象。主要表現在:一些地方政府不了解循環經濟的多層次、多環節性,在實踐中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一些旅游地在旅游開發和經營管理中無視科學的規劃和循環經濟理念的要求,急功近利地開發旅游資源,甚至在核心景區大興土木,對環境造成永久性的破壞。目前,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只在少數大企業效果明顯,社會中大多數群體仍缺乏對循環經濟基本理念的理解,參與意識不強。
(二)資金短缺制約了旅游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的應用與推廣
要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三贏”,技術成為關鍵。但目前,由于中原經濟區市場運作的投融資機制尚未健全,造成該區發展旅游循環經濟所需要的技術研發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先進的適用技術得不到推廣應用。多數旅游企業工藝技術裝備落后,循環經濟的關鍵技術只靠一些大企業單兵作戰,企業間聯合攻關的局面并未形成。
(三)政策和法律上的缺失,是制約中原經濟區旅游循環經濟發展的又一個“瓶頸”
由于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很多新技術,因此同傳統工業相比,循環經濟的前期投入較大。但是當前在財政、稅收、價格和執法方面,中原經濟區旅游循環經濟的從業者并沒有得到相關的優惠政策,這影響了他們的積極性。在保護循環經濟發展方面,法律的缺失也使旅游循環經濟從業者在面臨不正當競爭時,正當的合法權益得不到相應的保護。我國對循環經濟雖然出臺了一些法律和法規,但是國家并沒有一部循環經濟的專門法律,隨著循環經濟的發展,其中暴露出的問題迫切需要立法加以解決。
(四)旅游循環經濟的評價體系缺乏
我國現有GDP核算方法對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因素考慮較少,這樣的核算制度根本無法反映社會成本和經濟增長的效益和質量,從而導致一些地方部門更多地追求GDP的快速增長,而忽視旅游資源的節約利用和旅游環境的保護。同時由于受到現實的經濟技術條件的制約,中原經濟區在旅游循環經濟的發展中,還存在著片面重視制定環境標準而忽視標準的執行力度,對部分環境標準的嚴寬度掌握不準確以及環境標準的前瞻性和預見性不強等問題。
(五)旅游循環經濟理論研究滯后
目前,我國學術界對于循環經濟的研究,內容基本是關于循環經濟本身及工業和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問題,而涉及旅游業循環經濟的研究相對較少。旅游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旅游發展理念和模式,它的開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科學研究作為指導,比如基本理論、發展模式、分析方法、評價指標等。因此,應結合中原經濟區旅游業的發展狀況,積極構建適合該區旅游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體系。
構建旅游循環經濟體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結合中原經濟區建設實際,本文構建了包括理念層、實踐層、支持保障層和目標層在內的旅游循環經濟體系框架(見圖1)。

圖1 中原經濟區旅游循環經濟體系框架
(一)理念層
發展旅游循環經濟,首先需要建立新的發展理念,包括新的系統觀、經濟觀、價值觀、生產觀和新的消費觀。
1.新系統觀。旅游業涵蓋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和相關產業,是由旅游開發者、經營管理者、社區居民、旅游者及資源、環境、經濟、科技和社會等要素所構成的綜合性的復合系統。因此,在旅游循環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要求人們將自己作為這個大系統的一部分來審視,建立起系統控制、系統優化的系統觀。
2.新經濟觀。即要求按照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充分發揮知識經濟和技術經濟的作用,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并充分考慮生態承載力。
3.新價值觀。新價值觀認為,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在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一方面要視其是重要的經濟資源,另一方面要強調它是旅游業發展的依托。在進行技術研發時,要充分考慮它們對旅游系統的保護和修復能力。總之,必須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4.新生產觀。即要求在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下,在生產過程中遵循生態平衡原理,采用節能、綠色和再生型等生產形式,按照生物鏈發展的要求來運行,以求經濟、社會、生態的和諧發展。
5.新消費觀。倡導綠色消費、層次消費、適度消費和精神文化消費,盡力做到旅游消費的減量化、無害化和文明化,達到人類與自然之間和諧統一。
(二)實踐層
1.企業層面的微循環。它是指旅游企業內部,包括旅游資源、物質和能源等要素的循環利用。該層面主要關注的是實施清潔生產,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目標,盡量減少旅游產品生產和服務中各要素的使用量,做到各要素的循環利用和多級利用,達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2.區域層面的中循環。它是指物質在旅游業內部吃、住、行、游、購、娛及旅游區內旅游企業與工業、農業等相關產業之間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來設計旅游區內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構建多條產業生態鏈,把區域的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等統一組織為生態網絡系統,形成互補互利、共生共榮的生態圈。
3.社會層面的大循環。社會層面的循環要求政府部門、旅游經營者、行業協會、科教組織、社區和旅游者來共同參與。政府應宏觀調控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政策、法規等方面的激勵與扶持;經營者應考慮旅游業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均衡發展,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統一;行業協會和科教組織要積極開展旅游循環經濟的科技研發;對旅游者應倡導綠色消費和理性消費。社會層面的宏觀循環的主要表現形態為生態旅游城市(縣、區)等。
(三)支持保障層
1.政府調控。政府對旅游循環經濟的調控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投資興建一些區域性循環經濟設施,如交通設施、排污設施、廢棄物處理場所等,也可以通過對資源和要素進行價格管制,迫使當事者節約資源。
2.政策法規。政策法規起著規范旅游企業行為的作用。政策體系主要包括環境資源核算政策、綠色稅收政策、財政政策(包括財政投入和信貸貼息)、生態補償政策和污染收費政策等。該法規體系的重點是綠色環境法規、綠色規范法規以及一些部門性和地方性的規章制度和條例。
3.科技創新。旅游循環經濟要實現“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3R”原則,離不開技術進步的支撐。這主要包括資源保護可持續利用技術,廢棄物減量化技術,廢棄物排放與再使用、再利用結合起來的靜脈流效率化技術和廢棄物資源化的產業鏈管理技術等[4]。
4.指標評價和綠色認證。指標評價是考核旅游循環經濟發展效果的定量評價工具。通過指標評價可以描述資源、環境、社會的協調程度和旅游業的發展變化狀況,進而反映這些變化是否朝著有利于旅游循環經濟的方向發展。指標評價體系包括綠色旅游城市、綠色景區和綠色飯店評價;綠色認證體系主要是在旅游企業中實施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綠色環球21”認證等。
(四)目標層
通過發展旅游循環經濟可以實現三方面的目標:(1)經濟目標:降低旅游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2)環境目標:通過旅游資源閉合循環使用,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最小化;(3)社會目標:向游客提供高質量的旅游體驗,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及游客的素質涵養等。
(一)切實加強領導,通過宣傳教育等手段,提高公眾旅游循環經濟的參與意識
一是各級政府、旅游行政主管單位應切實加強對旅游循環經濟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強循環經濟理論的學習和培訓,鼓勵、支持旅游企業、旅游協會等參與到旅游循環經濟發展的各項活動中去。二是通過各種媒體普及旅游循環經濟知識,促使公眾理解并積極參與旅游循環經濟的發展中去。三是可采用適當的行政處罰手段,規范旅游企業和游客的旅游行為,促使其行為的綠色化。
(二)加快旅游循環經濟理論和實踐研究
理論方面,應結合中原經濟區旅游業發展特點,積極推進旅游循環經濟的基本理論、運行系統、分析方法、評價指標、發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5],構建適合該區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體系。實踐方面則要通過繼續加強旅游循環經濟試點和示范工作,努力探索切合中原經濟區實際的旅游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特別是要結合工農業旅游示范點、旅游新農村、優秀旅游城市的申報、建設等,探索建設綠色旅游企業、旅游循環經濟園區、環境友好型旅游城鎮的具體做法,以推進旅游循環經濟的全面發展。
(三)健全切合中原經濟區建設實際的旅游循環經濟激勵政策和法律法規
政策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研究制定財政政策(包括財政補貼政策、政府綠色采購政策)、稅收政策、環境資源核算政策、環境管理認證政策、投融資政策、公眾參與政策、積極引導綠色消費及開展綠色教育政策等,以確保中原經濟區旅游循環經濟的實際推行。法律法規方面,要盡快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在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已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建立健全適合中原經濟區旅游循環經濟發展的區域性法規。
(四)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核心作用,實現旅游產業生態化
旅游產業生態化就是依據產業生態學與產業經濟學原理,運用生態、經濟、產業規律和系統工程的方法來經營管理旅游產業系統,使旅游產業生態系統內各部分達到合理優化,以實現旅游產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生態環境損害最小、廢棄物多層利用和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的產業生態體系過程[6]。要實現旅游產業的生態化,必須依托高新科技的支撐,在此過程中要大力推進綠色旅游產品生產、旅游廢棄物減量化及回收利用、旅游資源保護等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為此,有關部門要積極引進國內外在循環經濟方面比較成熟的新技術、新設備,在自主研發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為中原經濟區旅游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借鑒。
(五)積極倡導綠色消費和理性消費
旅游者是旅游活動的體驗者和消費者,同時又會是環境問題的制造者。旅游者的消費觀念直接關系到旅游循環經濟發展的成敗。所以,要加強對旅游者的生態教育,使其樹立科學的綠色消費觀,自覺選擇未被污染的旅游產品,并在消費過程盡可能減少廢物的排放。同時,還要教育旅游者在選擇出游地、出游時間時應盡量避開高峰期,做到理性消費。
[1]周彬.旅游循環經濟框架體系的構建及其實現途徑[J].統計與決策,2010,(10):75—77.
[2]中國網.循環經濟—2005年中國經濟“關鍵詞”[EB/0L].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hjj/754470.htm.
[3]李慶雷,明慶忠.旅游循環經濟運行的基本模式[J].社會科學家,2007,(5):130—132.
[4]舒小林,明慶忠,李慶雷.旅游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初探[J].經濟問題探索,2006,(10):108—113.
[5]李慶雷,楊敏,李秋艷,明慶忠.旅游循環經濟:從理論到實踐[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旅游版),2008,(1):11—15.
[6]高大帥,明慶忠,李慶雷.旅游產業生態化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9,(9):48—50.
F27
A
1007-905X(2012)02-0098-03
2011-12-20
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項目編號:2010FJJ047)
王迎濤(1969— ),女,河南扶溝縣人,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 姚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