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成
(福建師范大學人民武裝學院,福建福州 350007)
我國貨幣需求函數研究*
周建成
(福建師范大學人民武裝學院,福建福州 350007)
各種貨幣需求理論各有不同特點.通過借鑒各種貨幣需求理論成果,對我國貨幣需求影響因素進行具體情況分析,得出一個相對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貨幣需求函數.通過對這個函數進行分析,得到我國貨幣需求管理的若干啟示.
貨幣需求;貨幣需求函數;貨幣需求管理
貨幣需求是個復雜的問題.它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與需求管理所必須研究的.目前,我國正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發展階段.在這種過渡時期,我們需要建立一個較適合我國實際情況的貨幣需求函數.對它設定相關的值,使它成為我國的貨幣需求研究的引玉之磚.
馬克思關于貨幣需求的理論主要反映在他關于金屬貨幣流通的公式中,即:商品價格總額/同名貨幣的流通次數=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所需貨幣量.
根據馬克思的思路,將公式拆開并用符號表示就是:

式中M表示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所需貨幣量;P表示市場上的商品價格;T表示市場上商品的交易量;V表示市場上貨幣流通的平均速度.
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提出了市場上紙幣流通的規律:“紙幣的發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的數量.”[1]盡管紙幣可以從數量上(價格標準)改變或決定商品價格總額,但它并不改變流通的代表金幣量,而僅僅反映單位紙幣所含金幣量的變動,流通中金幣量仍受商品總額的制約.雖然從紙幣流通中看不見貨幣必要量的自然調節,但我們卻可知,它必在金幣需要量的一定范圍內.
構成早期數量的兩大理論分別是費雪提出的現金交易方程和劍橋提出的現金余額方程,現金交易方程的表述為MV=PT(M是市場流通中的貨幣數量,T是商品及勞務的交易總量,P是平均價格水平(物價指數),V是貨幣流通速度).現金余額方程的表述為M=KPY(P是物價水平,M是現金余額,K是現金余額比例,P*Y是名義總收入,也就是以貨幣形式表示的財富總額).費雪的現金交易方程式表明,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唯一職能.在貨幣流通速度不變的條件下,貨幣數量的變動僅引起價格水平同方向變動,而對實際國民收入沒有影響,它強調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作用.而劍橋學派認為,人們對貨幣的需求,是出于日常交易的需要,與交易量正相關.貨幣需求量即人們愿意持有的名義貨幣(現金余額)總是占交易量或名義國民收人(PY)的一定比例.k取決于收入與支出的時間間隔、支付習慣與支付制度等因素,被假定不變.
1.3.1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
該理論又稱為流動性偏好理論.凱恩斯認為人們對貨幣的需求主要是出于以下三種動機:(1)交易性動機;(2)預防性動機;(3)投機性動機.由此產生三種貨幣需求:(1)交易性貨幣需求;(2)預防性貨幣需求;(3)投機性貨幣需求.因為每個人都應當持有一定數量的貨幣余額,以便彌補收入和支出在時間上的不同步性,應付無收入時的交易需要,又由于支付制度和交易習慣在短期內具有相對穩定性,所以交易性貨幣需求僅取決于收入.因為隨著收入的增加人們才能拿出更多的貨幣作為預防意外支出而需要的貨幣,所以預防性貨幣需求也是收入的增函數.由于未來利率水平的不確定,并且債券價格與利率水平具有反向變動關系.所以投機性貨幣需求與利率水平成反向變動關系,是利率的減函數.因此,貨幣需求與收入正相關,而與利率負相關;將利率看做是影響貨幣需求的重要因素.
1.3.2 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的發展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他的追隨者對他的理論進行批判與發展.(1)交易性貨幣需求理論的發展.凱恩斯的追隨者鮑莫爾和托賓等人認為交易性貨幣需求與利率有關,建立了“鮑莫爾-托賓”模型.他們認為可以將收入中暫時不用于消費的部分購買債券,然后在需要時再把債券轉化為貨幣.由此根據模型他們得出結論:交易性現金余額對手續費用、利率的彈性分別為1/2、-1/2.(2)預防性貨幣需求理論的發展.惠倫認為,影響預防性貨幣需求取決于三個因素:a、持有預防性現金余額的機會成本.即持有預防性現金余額而須放棄的一定的利息收益;b、非流動性成本,即由于缺少貨幣,而必須將非現金資產轉成現金的手續費;c、收入和支出平均的變化情況.根據設定的模型,他得出結論:預防性現金余額對手續費用、利率的彈性分別為1/3、-1/3.(3)投機性需求理論的發展.對凱恩斯投機性貨幣需求理論的發展是多樣化資產組合選擇理論.資產選擇理論的代表托賓認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并非只像凱恩斯設想的只考慮收益,而且還要考慮風險,所以利弊得失是多方面的.微觀行為主體事實上會全面權衡風險與收益,找出持有貨幣和債券的最佳比例關系.
貨幣主義與凱恩斯學派的觀點正好相反,他們認為利率的作用很小.這一學派的領軍人物弗里德曼繼承了傳統貨幣數量論的觀點——非常看重貨幣數量與物價水平之間的因果關系,但也接受一部分凱恩斯學派的觀點,例如把貨幣看作是受到利率影響的一種資產.弗里德曼關于貨幣需求量的公式是:

上述公式中,M/P是指實際需要的貨幣量,Y是指以各種財富形式表示的貨幣總收入,w是指社會總財富中非人力形式財富的占比,rm是指預期的貨幣名義報酬率,rb是指預期的固定面值債券報酬率,re是指預期的股票名義報酬率,1/P*dP/dt是指預期的物價變動率,u是指包含各種主觀偏好、風尚以及客觀技術和制度在內的綜合性因素.公式中,對貨幣需求起影響作用的因素主要為:(1)物價水平;(2)貨幣總收入;(3)預期的貨幣名義報酬率;(4)債券、股票的收益;(5)其它各種因素.
從前人的貨幣需求理論研究成果中我們發現影響貨幣需求量的因素是紛繁復雜.具體來看,不僅包含了影響貨幣需求動機強弱的因素,而且包含對于會影響需求能力大小以及貨幣職能充分發揮的各種因素.
2.1.1 Y——國民收入水平
國民收入的多少直接關系著人們擁有貨幣數量的多少,因此國民收入水平是影響貨幣需求量的核心因素之一.國民收入和貨幣需求之間是同向變動關系,國民收入一旦增加,那么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也相應增加,反之亦然.
2.1.2 P——物價水平
物價水平的波動不僅會使同一單位貨幣的購買力發生變化,而且也會使人們對貨幣需求欲望度發生變化.因此,物價水平也是影響貨幣需求量的核心因素之一.假定其他條件不變,當人們預期物價將出現上漲時,實際的貨幣需求量將下降,反之亦然.
2.1.3 H——人力資源財富
人力資源財富直接影響著人們當期及預期的收入,因此,其對貨幣需求量的影響也不可忽視.人力資源財富對貨幣需求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當人力資源財富較高時,不僅會帶動預期與實際的收入達到一定的層次,而且會帶動現期的消費水平達到一定的水平.
2.1.4 Wt-1——積累財富量
前面提到的國民收入水平是指人類社會當年新創造的財富量.但是從人類社會的實際情況看,財富量除了人類每年創造的財富外,還包含當前時點上所擁有的歷史上創造的財富量.只有綜合考慮上述兩方面,才能體現貨幣需求能力的受限程度.對于一個均衡的經濟體來說,貨幣數量與新創造的財富量是同步增長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用上一個年度的實際貨幣存量代替歷史上創造的財富量.所以,積累的財富量對貨幣需求量的影響與國民收入對貨幣需求量的影響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2.1.5 r——利率水平
利率的高低直接影響著金融資產收益率的高低,因此,利率水平是影響貨幣需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從利率的影響機制來看,主要是因為利率水平的變動導致金融支持收益率的變動,進而導致人們在進行資產選擇時會綜合考慮不同金融資產的收益率、流動性和風險.貨幣本身是實現資產轉換的手段,但貨幣作為體現保有資產的形式也會受利率的影響.因此,通過利率的傳導,資產組合成為影響貨幣需求的一個因素.
2.1.6 Ms——貨幣供給
一般情況下,某種供給的增加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需求的增加;某種需求的增加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供給增加,需求和供給之間是相互制約的.在實體經濟中貨幣政策是松緊交替實施的,因此貨幣需求函數必須包含貨幣供給變量.
2.1.7 k——積累率
從前面的分析中可知,積累的財富量與貨幣需求量是同方向變動的.但是,積累的財富量大小還取決于積累率的高低,財富積累率越高積累的財富量越大,對貨幣的需求量也就越大,反之亦然.
2.1.8 X1——經濟貨幣化程度
經濟貨幣化是指以貨幣形式來代表財富,隨著財富量的增長以及經濟貨幣化程度的提高,人們所需要的貨幣量也越大.因此,經濟貨幣化程度的高低也是影響貨幣需求量的一個因素.
2.1.9 X2——金融發展程度
可供選擇的金融資產種類越多,現金和存款以外的金融資產數量越大,財富中以貨幣形式持有的份額則相對減少,貨幣需求量也就越小;反之,金融資產種類單一,其他金融資產數量有限,貨幣需求量則相對越大.
2.1.10 u——其他因素
上述九大因素是影響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但是經濟生活的復雜性,必然導致影響貨幣需求因素的多樣性,因此在模型中必須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比如人們日常的支付習慣、人們對貨幣的偏好等等.
2.2.1 貨幣需求的高收入彈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不斷增長,國民收入不斷增加,但是貨幣需求的增長速度比國民收入增長速度更快.“運用計量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對我國的貨幣需求進行實證分析,根據1953—2001我國國民經濟的統計資料,得出貨幣需求的收入彈性為1.372,彈性值大于1,表明收入是影響我國貨幣需求的重要變量,實際收入每增長1%,貨幣需求要增加1.3872%.”[2]從上內容可推出我國現階段的貨幣需求具有高收入彈性這一特點.這主要因為:首先,經濟的增長、金融的深化、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必然導致經濟貨幣化的提高,所需貨幣量也自然增加.經濟貨幣化程度的提高不僅從深度,而且從廣度上增加了人們對貨幣量需求的增加.隨著貨幣使用范圍不斷擴大和貨幣使用程度的加深,M2的數量也迅猛增加.其次,人民對貨幣的需求量增長較快.這主要是因為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國民收入不斷增加,居民收入隨之增加,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交易貨幣需求旺盛.但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與國民收入的增長不同步.特別是在我國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的情況下,人們預防性貨幣需求不斷提高,消費性傾向下降,導致我國的儲蓄率遠高于西方國家.
2.2.2 貨幣需求的低價格彈性
從貨幣需求理論的發展來看,普遍認為:“由于理性預期的作用,物價水平與名義貨幣需求之間具有一階齊次性的特征,也就是說,物價水平與名義貨幣需求按同一比例增加.但在我們得出的模型中,貨幣需求的價格彈性卻僅為0.4159,不滿足一次齊次性,這與西方學者的結論有很大的不同.”[2]之所以產生這種差異,主要是因為我國物價水平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保持穩定,給人們造成一種“貨幣幻覺”.但是隨著名義收入和價格水平的提高,名義貨幣需求無法同步提高,反之,在“貨幣幻覺”的作用下,雖然名義貨幣需求可能保持上升,但是人們對實際貨幣的需求卻發生下降.
2.2.3 貨幣需求的低利率彈性
在市場經濟的初期,盡管絕大多數的商品和勞務價格已經市場化了,但由于資金作為商品的特殊性,導致這一時期利率的影響并不明顯.尤其是中國還屬于發展中國家,資金短缺情況還困擾著多數地方政府和企業.因此,政府必須對利率進行一定程度的管制,不敢放開資金價格.“通過觀察近五年來(2000年到2004年)的M1,M2歷史數據發現,雖然利率有下降,但M1,M2一直是比較平穩的增長.”(http://www.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可見我國的貨幣需求具有低利率彈性的特點.原因是:(1)雖然改革開放后利率的調節功能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市場經濟發展程度還不夠充分,其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還不能充分發揮.這一情況具體表現在:政府根據經濟發展情況設定了不同檔次的利率,增大了利率,尤其是貸款利率的浮動范圍,并已嘗試將個別利率的定價權還給市場.但從整體上看,仍屬于管制型的利率體制.(2)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政府不斷加快社會福利市場化改革的進程,過去由政府包干的住房、醫療等項目費用,絕大部分都實行市場化運作,使得人們在家庭支出方面的預期大幅提高;另外,隨著國企改革、教育產業化、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下崗職工和城鎮待業人口不斷增加,導致社會對預防性貨幣需求的增加.(3)隨著我國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經濟主體的行為不斷被規范,經濟發展已從單純的追求規模逐步過渡到注重發展的質量.特別是亞洲金融危機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金融整頓措施,從而提高了銀行和企業這兩大主體投資的謹慎性,導致滿足國民收入的交易貨幣需求大增.(4)從由利率水平決定的貨幣投機需求角度分析,“1996年至1999年的連續降息已使得人民幣降息的空間非常狹窄.”[3]
2.2.4 其它因素(U)
比如制度因素,它是指在貨幣需求的決定與變動過程中,發生影響的非市場因素,主要是指體制、政策規定、行政干預、財務限制、傳統習慣與文化傾向等.主要表現為:生產的模式、管理模式、物資與資金的分配制度、交換的習慣、消費的傾向、民俗傳統、金融市場的開放情況、工資利率價格的剛性程度等.在貨幣需求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制度因素做為一個獨立的影響貨幣需求量的變量,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1)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難以把它量化.(2)對貨幣的影響不是直接作用于數量方面的,更像是從結構上影響貨幣需求.在我國,制度因素對貨幣需求的影響是巨大的.比如:由于我國是個傳統節儉的國家,國民的儲蓄傾向相當大,盡管我國的利率降了又降,但并沒有影響到貨幣需求量;我國房地產商品化的過程還正在進行之中,分期付款等政策還不是太普及,而且首付比例又相當高.這就增加了有購房需求的人們的貨幣持有量等等.制度的因素在影響貨幣需求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一個變量.
根據上述影響貨幣需求量因素的分析以及我國實際情況,我們建立一個比較符合我國具體貨幣需求情況的函數:

a是指收入Y的彈性系數,b是指物價P的彈性系數,c是利率r的彈性,d(t)是關于時間的函數.
根據第二部分提到的觀點來看:在現階段a是一個大于1的常數,b、c是小于1的常數.
研究貨幣需求是為了更好地進行需求管理.從以上的貨幣需求函數可以得到如下啟示:
(1)重視價格的形成.隨著我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過渡到市場經濟體制,市場供求狀況由供不應求到供過于求,導致買方市場的局面形成,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范圍不斷擴大,作用程度不斷提高,這些都促使價格市場化成為一種必然.這樣我們就轉變了政府的職能,實現從制定價格到制定規則的轉化.此外,政府物價部門還要做好對少數自然壟斷經營的商品、公用性和公益性商品或服務等的價格形成工作,通過建立有效的成本約束機制,完善價格聽證會制度等途徑,提高價格合理性.
(2)要推動利率市場化.現階段我國的貨幣需求管理,不能依賴利率調節來實現.利率政策對貨幣需求的管理與調節主要涉及貨幣需求總量和結構的調節兩方面.但我國的實際情況是,利率本身對貨幣需求總量調節的作用還不夠明顯,而利率政策的調節作用還局限于對需求結構的調節.因此,我國要重視通過其它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進行貨幣需求的管理.另外,我國利率政策的調節作用之所以還局限于對需求結構的調節,主要就是由于我國的利率機制缺乏適應性調節的彈性,機制還比較僵硬.而提高利率調節彈性的關鍵就在于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進程.
(3)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金融市場迅猛發展.但是從整個市場體系發展來看,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仍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一是金融產品單一,品種和規模都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市場的選擇余地十分有限.所以,完善我國金融市場的首要工作是不斷開發出新的金融產品,而且是多開發那些流動性高,收益性高,風險較低的產品.二是金融市場不規范.主要是市場投機成分較高,市場波動較大,影響了人們參與的欲望.所以完善我國的金融市場就必須規范金融市場的信息批露制度,完善金融市場的法規,實現公開、公平、公正;加大打擊弄虛作假的力度,增加作假的機會成本.③人們缺乏金融知識和投資理念.目前我國仍是世界上高儲蓄率的國家之一,就是因為是因為金融市場的不完善限制了利率對貨幣需求發揮作用.所以完善我國的金融市場就必須加大金融體制改革力度,通過增加金融機構種類、發展和完善金融市場來推進金融市場改革.
(4)還應采取綜合措施.除了繼續增加基礎建設投資外,還應大幅度增加教育投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當然,還要繼續不斷推進社會保障體系、醫療制度、住房制度和教育制度等市場經濟改革的步伐,完善社會保障體制和服務制度,同時加強勞動市場的管理及勞動者再教育的服務,解決居民生活的后顧之憂,這樣才能改變居民的消費觀念和收支預期,從而調整貨幣需求.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孫瑜.我國貨幣需求的初步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2,(12):56-57.
[3]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統計數據[EB/OL].http://www.pbc.tov.cn/detail.asp?col&ID=272,2000 -01 -13.
F224
A
1008-4681(2012)02-0102-04
2012-02-13
周建成(1972-),男,福建福州人,福建師范大學人民武裝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經濟學.
(責任編校: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