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褚 焱
大醫至誠 精勤不倦
——訪中國著名眼科專家洪榮照
本刊記者 褚 焱

洪榮照,中國知名眼科專家,先后任世界眼外科醫師學會執行委員會委員,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亞太白內障和屈光手術醫師學會委員,新加坡全國眼科研究所高級客座研究員,美國眼科手術遠征隊(SEE)成員,福建省眼科學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廈門市眼科學會主任委員。國家級期刊《中國實用眼科雜志》、《美國中華眼科雜志》等雜志編委。
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中華眼科學會獎,福建省、廈門市勞模,市科技拔尖人才,2002年獲“廈門市首屆重大科技貢獻獎”,先后獲省科技進步獎四項,市科技進步獎近十項,“人工晶體植入2萬例成就獎”,“亞太國家眼科手術領域學術和實踐杰出貢獻獎”等。
主編出版專著《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學》、《眼外傷玻璃體視網膜手術學》。參與了衛生部部頒標準《中國兒童少年矯正眼鏡衛生標準》的合作研制。
率先在福建省開展“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準分子激光手術、玻璃體切割、抗青光眼手術、角膜移植、眼外傷救治、眼表重建”等國內先進水平的高、精、尖手術項目,填補了省內空白,并培養出一批高級眼外科醫師。被譽為“福建省眼科第一刀”。
如今,這位在眾多光環籠罩下年近古稀的老人仍然拒絕向年齡妥協,堅持奮戰在醫療衛生事業的第一線,為這個社會、為需要他幫助的患者貢獻著自己的余熱。而回顧他這一生的奮斗軌跡,那種對科學無止境的探索,不斷推動眼科事業的發展,為事業不懈怠的拼搏和對社會不計較的奉獻讓其充滿了傳奇色彩。
1970年,從北京醫科大學畢業的洪榮照服從祖國需要,走上了去內蒙古支援邊疆建設之路,開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創業。
那是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應當有感恩之情,到祖國最需要我的地方去。”文革前便入黨的洪榮照動情地說。那個時代這種最為淳樸真摯的奉獻精神可能令當下的很多人難以理解和體會,但正是懷著這樣的滿腔熱忱和哪里艱苦到哪里去的信念,洪榮照一頭扎進了茫茫戈壁,開啟了自己輝煌的人生之路,這一去便是十四年。
邊疆生活極其艱苦,但是生性不服輸的他告訴自己,絕對不能向現實低頭,再艱苦也要做出自己的一番成績來。也正是當時這種生活的磨煉,鍛造了他后來敢于拼搏的意志和品質。
兩年后的1972年,表現優異的洪榮照被調到內蒙古地區專署衛生局開始搞行政工作,但對眼科的酷愛,使他最終選擇了回到臨床搞自己的專業。他先后到內蒙古醫學院、北京醫科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學習、進修。回到伊克昭盟醫院后不久,洪榮照便創立了自己的眼科診室。在缺少資金和設備的條件下,他自制眼底照相機,建造暗房,自洗彩色照片,自制簡易視野檢查設備。開始了自己眼科研究生涯中意義重大的第一份事業。深厚的理論功底和過硬的醫術很快讓他小有名氣,當地的老百姓稱他是“南方飛來的光明使者”。
1984年,在內蒙古事業蒸蒸日上的洪榮照作為拔尖人才被廈門市人事局引進,開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二次創業,他得以完成自己埋藏了許久的心愿,為養育自己的故鄉作貢獻。
洪榮照當時供職的廈門市開元區醫院只設有半間診室,一臺裂隙燈,一名醫生的門診,條件十分簡陋, 他毫無怨言,埋頭苦干,一邊鉆研臨床業務醫治患者,一邊籌劃著再次創辦自己的眼科專科。由于出色地治愈了眾多患者的眼病,在廈門引起轟動,也很快引起了領導的重視。區政府特別提供了資金支持以助力他在眼科事業上的發展,洪榮照很快便將自己的眼科門診帶入了發展的快車道。1992年,經多方籌措和準備,在原開元區醫院眼科的基礎上,洪榮照創辦起廈門市開元眼科醫院,這是當時廈門第一家眼科醫院。當初總資產不到五千元的眼科門診在洪榮照的努力下發展為擁有七十多萬資產的專科醫院。并開設了15張病床。
1997年,洪榮照借助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新加坡全國眼科中心主任林少明教授的鼎力相助,創建了廈門眼科中心。更大的平臺使得醫院的地位和他個人的技術、學術水平都在迅速發展。多次在廈門眼科中心召開大型國際、國內學術交流會和舉辦培訓班,給廈門市乃至福建省的眼科醫師創造了有力的學習條件,廈門眼科中心在洪院長的帶領下憑借幾年積累的實力,于2003年躍為福建省首家“三甲”眼科專科醫院,進一步推動著全省的眼科事業的發展。
2003年,廈門眼科中心改制,全心傾注眼科事業的洪榮照希望能通過改制的方法促進眼科中心與國際接軌,取得更大的發展,他也擔任了中心的負責人,但是由于在實施過程中的各種不可控因素導致了投資與學術研究產生了沖突,經營理念的不同,洪榮照毅然選擇了堅守自己的專業和學術之路,離開了割舍不下的原眼科中心。
2004年,洪榮照攜87位廈門眼科中心骨干人員集體“跳槽”到前身為福建省立醫院的廈門第一醫院,成為廈門第一醫院眼科中心的創始人,出任主任。此事曾引起了社會轟動,當時新華網稱“這一事件將極大地改變廈門眼科醫療格局。”
一年后的2005年,洪榮照在廈門第一醫院辦理了退休。開始了他最具傳奇色彩的第三次創業。
剛剛退休的他一直在想如何創建一個讓離退休醫務人員發揮余熱的平臺,大家一起共同發揮專業優勢,為社會再做點事。他說,“60歲以后是人生最有經驗的階段,退休后再創業,是不想把生命的最后階段浪費掉,不想把自己所積累的臨床經驗、專業技術浪費掉。我希望利用現在這個平臺,讓自己的能力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并將經驗和技術盡可能地傳給年輕人。”
2006年9月,洪榮照憑著一顆熱愛眼科醫療事業的執著之心和勇于向自我發起挑戰的決心。在廈門市老科協的幫助下,共同創辦了廈門科宏眼科醫院。“我應該走自己該走的路,我有活到老,干到老的信心。”
凡事追求卓越的他給科宏眼科醫院定的目標是:以三級專科醫院為標準,堅持高起點、高設置,立足廈門,面向海峽兩岸,輻射東南亞,集醫療、教學、科研、防盲為一體,將科宏建成一所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眼科醫院。”
創業對于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來說,困難可想而知。不說身體精神和精力的限制,他所面臨的困難有資金不足,也有可利用資源太少,更有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阻力。帶著十足的信心,面對困難,洪榮照帶領“追隨者”,用堅強的脊梁頂著來自各方的壓力,創辦了廈門科宏眼科醫院,再次用行動譜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
六十多歲的他每天自己開車奔波于幾所醫院之間。出專家門診,他從早上8點一直不間斷坐診到下午一兩點是家常便飯。做為眼外科專家,他又必須上手術臺。完成各院疑難眼病的會診、手術指導和帶教。在他66歲時,再一次挑戰自我,創下了單人九小時之內成功完成66只眼白內障超聲乳化人工晶體植入術的記錄。他現在的平均日工作時間達12小時,他的拼命精神感染了科宏一代年輕人。
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天,科宏的品牌已經逐步樹立,不僅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肯定和表揚,更多的是得到患者的好評,不少病人專程從外地趕來,指名要找洪院長。他的病人記錄中從3個月到93歲,有的病人甚至跪下來用磕頭的方式表示感謝。
科宏眼科醫院已經成為退休專家的聚集地,目前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眼科專家和主任、副主任醫師。他們成為了醫院的棟梁和形象。自獲得眼角膜移植資質以來,醫院同北京大學眼科中心合作成立了眼科疑難眼病會診中心,雙方就白內障、兒童斜弱視、眼球震顫,眼底出血等多種疑難眼病進行密切合作,為國內外慕名而來的千余名患者解除了病痛。
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用鐵的事實和漂亮的成績單成就了自己的傳奇,并準備將這一傳奇繼續譜寫下去,讓它更加光輝奪目。
對于一個醫生來說,醫德和技術是其賴以生存的實力。洪榮照能夠有今天的成就,靠的正是其高尚的醫德和過硬的技術。
福建省是白內障致盲者的高發地區。而手術是治療白內障唯一的辦法。超聲乳化被公認為臨床效果最好的手術方法,而這一點又正是洪榮照的拿手“絕活”。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洪院長在福建省率先開展白內障囊外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手術時,其眼科手術技巧就在福建省內首屈一指。后來,他在福建省率先開展“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準分子激光手術、玻璃體切割、抗青光眼手術、角膜移植、眼外傷救治、眼表重建”等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高、精、尖手術項目,填補了省內多項空白,被譽為“福建省眼科第一刀”。當時,他和醫院的影響不僅在國內的眼科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輻射到了東南亞地區,成為新加坡國立眼科中心的姊妹醫院。
創建科宏醫院后,醫院在他的帶領下不斷開展眼科各種高精尖手術:白內障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近視眼準分子激光手術、玻璃體切割術、嚴重眼外傷救治、眼前后段重建、斜弱視矯正、抗青光眼手術、眼部整形等手術。其中白內障“冷”超聲乳化、雙手超聲乳化、超微切口人工晶體植入,25G微切口玻璃體切割、高速玻璃體切割、穿透性角膜移植、青光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術等多項技術達到國內國際領先水平。現在又開展了后鞏膜加固治療近視眼、睫狀血管移植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等新技術。ICL治療高度近視,保持了科宏眼科醫院的技術水平永遠處于領先的水平。
高超的醫術使得越來越多的患者遠道慕名而來,這不僅給了洪榮照以數不清的榮譽和良好的社會口碑,更帶給他一種沉甸甸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因為這代表著患者的信任,也承載了他們康復的希望。“既然我有能力,就應當為更多需要的人服務,盡到自己的責任。”這位老院長動情地說。
醫者仁心,正是出于這種社會責任。在創辦醫院過程中,洪榮照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積極組織醫務人員參與到農村、社區、企業、學校進行義診,走技術服務的路線;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創建“科宏關愛基金”和“眼科光明快車”;建立廈門市“關心青少年下一代科普教育基地”和“愛眼護眼科普教育基地”。科宏醫院針對邊遠貧窮地區及五保戶,實施“萬名復明工程”,親自進入鄉鎮和社區進行科普教學講座,面向市場,面向社會,面向群眾,面向農村,面向進城務工人員,面向困難群眾,成為一個直接為群眾服務的平臺。
“作為一個民營醫院,要做好、做強,就必須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在努力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的同時,只有更好地服務社會大眾,社會才能認可接受,自己才能實現發展。”洪榮照很清楚自己的使命,也樂于為這個社會承擔自己力所能及的責任。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洪榮照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作為老師的他,傳授的不僅僅是醫術,更是自己親身恪守并踐行的醫道。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核心競爭力。在醫療領域,人才的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對一個醫院來說,能擁有一批技術出色素質過硬的醫師便是一筆巨大的無形財富,更是保持市場競爭力的核心因素。
洪榮照深知人才的重要性,而人才是需要靠培養來獲得的,對醫生來說,豐富的臨床經驗更是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必須一步一步去積累。早在眼科中心的時候,洪榮照便憑借自己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多次開展國際國內的學術交流和舉辦培訓班,給廈門市乃至福建省的眼科醫師創造學習條件,推動省內眼科事業的發展。這種對人才的重視給了很多年輕人一個成長的平臺,這也正是洪榮照在離開眼科中心時多達87人愿意隨他一同離去的原因。
創辦科宏醫院后,他仍堅持伯樂識馬眼光,力舉和培養后繼人才。為了適應這快速發展,洪榮照在資金不足的情況下,仍然不斷的送醫生到新加坡、國內著名的高等醫學學府學習、進修、培訓。他和團隊的大批醫務人員一如既往的每年都出現在全國眼科重要的學術會議上,并發表學術論文。他自己也親自對理論和臨床操作技巧進行培訓,一大批年輕的眼外科醫師迅速成長起來,醫院各科室的技術實力越來越堅實。
今天,科宏三大主力醫院院長的平均年齡僅為34歲。年輕的陳珊娜院長是洪榮照最為得意的學生之一,她現在可以出色地完成眼前節、眼后節的各種手術,是廈門唯一操刀完成有晶體眼后房型人工晶體植入術的醫生,多篇學術論文在國家級雜志上發表,被評為廈門市第二屆十佳青年醫師,湖里區非公企業黨代表。
令人欣喜的是,醫院已經涌現出了陳珊娜副主任醫師等一大批中青年全方位的技術人才梯隊。許多學成歸來的年輕醫師已經迅速成長為所在科室和醫院的棟梁,在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高度近視后房型人工晶體植入術、眼底病手術、準分子激光手術、老年眼底黃斑變性治療等,他們都已經能夠獨擋一面。他們象當年的老院長一樣在迅速成長,極大地增強了科宏眼科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洪榮照當年撒下的粒粒花種如今已然滿園芬芳,春意盎然。
現在的一切都將成為過去。今天,他又放眼設計著自己的星火燎原計劃。目前他正在著手建立一所300張眼科病床的福建省最大的三級眼科專科醫院,并計劃著六年之內,在全國建造30所科宏眼科分院,擴大自己的服務面。在有生之年,既要將自己的技術服務更多的人,更要培養一批人民需要的眼科醫生,并用自己的行動扭轉人們對民營醫院的世俗看法。
這位老人用一生的時間不斷的譜寫著屬于自己的傳奇,如今,他和這些后起之秀正在將傳奇繼續寫下去,直至永恒。生命不息,奮斗不止是洪榮照最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