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慧 代安娜
大山深處尋金人
文/李慧 代安娜
2007年,我國黃金產量達270.5噸,首次超過南非,成為世界第一產金大國,此后連續4年保持這一地位。而在1978年,我國的黃金產量還只有19.67噸。黃金產量大幅度上升,與黃金勘查有著重要關系。黃金勘查工作聽起來神秘光鮮,背后卻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艱辛。在武警黃金第一支隊總工程師王艷忠的介紹下,縈繞黃金勘查這一工作的神秘迷霧逐漸散去,一個兢兢業業的“尋寶人”的形象,也逐漸清晰起來。
王艷忠,武警黃金第一支隊總工程師,1992年于長春地質學院畢業后入伍。近20年艱苦的黃金勘查工作,讓他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尋金工作都是野外作業,呆在杳無人跡的荒山野嶺中幾個月是再普通不過的事。以前部隊只能住帳篷,通常又濕又冷,有時連飲用水都找不到,只能在山溝里找水喝。吃的東西更是簡單得可憐,戰士們只能帶一些黃豆、海帶之類的干菜,帶的菜吃完了只能干吃米飯的情況時有發生。工作的危險性也是一大考驗,他們的工作經常要進洞調查,而很多時候洞里的安全條件是不能保證的。在一次勘查過程中,一位技術人員正在聚精會神地觀察,背后的石壁發生了險情,如果不是組長在旁邊推了他一下,躲開了石塊,他很可能就會受傷,甚至有生命危險。這樣的危險狀況可以說已經成為他們的家常便飯,隨時都會出現。
條件的艱苦和工作的危險還不是黃金勘查隊員最害怕的事,最無奈的是費盡心力找黃金,卻幾年見不到金礦的影子。相關統計顯示,尋金項目的成功率只有5%。王艷忠粗略地估算過,順利的話,近200多人花4~5年時間才能找到1個金礦。而每勘探一處金礦,一般都要經過5個復雜的步驟:第一步,進行詳細的地質構造研究,大致判斷哪里有礦。第二步,選定區域開展小比例尺的物探、化探測量工作。第三步,開展大比例尺的物化探和遙感工作,精確鎖定金礦可能存在的位置。第四步,確定某地是不是有礦,開展槽井坑鉆探工程驗證。最后一步是樣品分析測試,估算金資源量。
從這個復雜尋金過程就可看出5%的成功率是多么低,尋金工作的艱辛可見一斑。面對著這樣的事實,他們卻始終堅持不懈。作為武警黃金第一支隊的總工程師,王艷忠帶領戰友們共發現了金礦脈23條,提交黃金資源量70多噸。王艷忠個人先后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并多次被上級評為優秀科技干部、優秀共產黨員,2004、2007、2010年他被部隊批準享受軍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二、三類崗位津貼。
1997年,剛剛畢業5年的王艷忠,接受支隊任命,負責黑龍江東寧縣金廠礦區的技術管理工作。為了做好工作,王艷忠帶領戰友們調查舊坑道的地質特征、含礦性、采坑深部特征。廢棄的坑道地質條件不穩定,他們克服了一切困難堅持工作。那次調查測定了11個暗井、豎井位置,堅持調查了300多米坑道,采回了寶貴樣品。王艷忠對待每一次工作都抱著這樣的態度,將該做的工作都做到實處,不容許自己有一點點怠慢。
王艷忠提到,現在的找礦裝備,比起當年,先進了許多。國家對找礦工作也越來越重視,出臺了一系列有利政策。但是,勘探技術人才方面仍舊存在缺口。針對此問題,黃金部隊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專門開設了國防生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提到對從事勘查工作年輕人的建議,王艷忠首先就提到了“要能吃苦”,或許只有真正身處其中的人,才知道這個“苦”字的含義,他還提出要具備“嚴謹認真”的精神。吃苦耐勞、嚴謹認真,是黃金部隊寶貴的精神財富,將引領著這些愛崗愛國的尋金人,為國家的尋金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王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