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龐貝 王慧
雷高:妙手扶桑梓 大醫滿精誠
文/龐貝 王慧
古語云:“大醫精誠”。精者,醫術高明;誠者,醫德高尚
從醫41年,在不懈的努力以及求新求變中,雷高用自己的人生腳步詮釋著何謂“大醫精誠”
1970年,雷高從原西安醫學院醫療系醫療專業大學本科畢業,在人生的第一個十字路口,在同學們紛紛竭力向大醫院靠攏時,他選擇了基層醫院—陜西鳳縣的縣級醫院。
樂觀的人看到的永遠是杯中剩下的半杯水—“下到基層醫院看似不好,實際上不然,當時基層醫療缺醫少藥,技術也不夠先進,這樣派醫生外出培訓學習技術的機會就多。”“當時,基層醫院會經常組織醫生對整個縣甚至更大的范圍的群眾進行健康普查,常常是一個生產隊一個生產隊地過,必須做到人人普查,有病必治。”“一下基層就是半年,非常辛苦,但是,在普查普治中,能夠碰到很多實踐機會,醫療技術也迅速得到了提高。”
雷高這樣理解自己的基層經歷,也把握住了這些學習機會,他先后外出接受了骨科、麻醉、中西結合、外語等領域的培訓,并基本確定了自己的發展方向—骨科。此后40余年,他便在此間耕耘勞作,直至碩果滿身。
在縣級醫院,雷高一干就是8年,期間,他憑借自己的努力成為業務骨干,并做到醫院醫療股長。1979年,雷高結束了基層醫院的行醫生涯,調回西安鐵路中心醫院,一所三級甲等醫院,基層豐富的實踐經驗讓雷高很快成為了醫院的骨科主任。
唯有精誠致魂魄,對于精益求精的醫學來說,不斷地學習、深造,才能取得更深的造詣。1984年,雷高投身國際著名顯微外科及骨科專家、世界斷指再造之父、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骨科專家陳中偉院士門下,成為他的授業弟子。
名師出高徒。陳中偉院士在骨科領域高山仰止,1963年,世界上第一個斷肢再植手術就是由他來做的。對于如此難得的學習機會,雷高自然非常珍惜:“無論是上手術臺、查病房還是搞科研,只要是能夠學習的機會,我都不放過,而老師也是言傳身教。”“老師身上有兩個特點特別值得學習,一個是每臺手術都是精益求精;還有就是老師的創新精神,比如開拓新技術、搞科研。”

東莞康華醫院骨科中心團隊合影

雷高教授(左)指導年輕醫師學習

扎實的基礎功底加上大師的言傳身教,雷高很快在顯微外科以及骨科領域嶄露頭角,80年代末,雷高已經將醫院顯微外科以及骨科技術做到了省內領先、國內先進的水平,包括與顯微外科相關的斷指再植、拇指再造、帶血管骨移植、神經移植、肌肉移植、大網膜移植、淋巴管移植等手術。
與此同時,雷高也開始了自己的科研之路。他在醫院搞了一個顯微外科動物實驗室,研究顯微外科動物實驗臨床手術,并先后在中華醫學雜志上發表了5篇有關顯微外科動物實驗的學術文章,編寫了顯微外科動物實驗手冊,對顯微外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引作用。
從事臨床工作41年來,雷高積累了豐富的科研、教學和臨床經驗。他擅長骨科、顯微外科專業,特別在脊柱外科領域有較高的造詣,在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癥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等方面有獨到建樹,并使復雜性脊柱病患者治療有了突破性發展。數年來引進并成功開展新工作、新技術18項,有7項新技術的引進填補了西北地區的空白。他主持科研課題9項,其中4項已通過省科委成果鑒定。
他自行研制的“多功能椎間盤切割刀”獲國家專利(專利號IL 97239805.8),并獲得了1996年在美國舉行的第一屆世界針聯暨國際傳統醫學學術會議優質醫療器械金獎以及獲法國第88屆世界發明博覽會特別獎,其產品通過審定已批量投入生產及銷售。近期研制的“可調控性椎間盤鉸刀”正在申報國家發明專利。此外,雷高還曾獲國際、國內21項科技進步及成果獎。
在臨床及科研工作之余,雷高還主持開展了多項繼續教育及專科學術活動,將他在骨科領域的光熱發揚開來。
除上述之外,他還數十年如一日重點研究脊柱病的微創治療,在國內多個地區率先開展椎間盤鏡下系列手術,頸、腰椎椎間盤射頻消融術及等離子刀椎間盤低溫成形術,腰椎椎間孔鏡手術等,在全國形成一定影響。
“我希望通過微創技術的使用,能夠將大手術變成小手術,將小手術變成不手術。”這是雷高多年來苦心鉆研微創技術的宗旨,也是他甘于冒損害自己身體的風險來鉆研微創技術的動力所在。
“微創介入技術,需要借助X線來定位,醫生在開展手術時會受到大量X線的輻射,這對身體損傷很大。”雷高曾因此一度白細胞降低,免疫功能受到了很大損傷。
“醫本仁術”,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裝的是人,這是醫道最本真之處,也最好地詮釋了雷高無悔無怨的畢生追逐。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在雷高心中,醫生是他畢生的職業,也是他終生致力的方向。
2007年,雷高擔任東莞康華醫院副院長及骨科中心主任。隨同他一起來到康華醫院的,還有填補東莞在該領域空白的多項骨科技術。
醫者父母心。在他的帶領下,骨科中心的醫務工作者以患者為中心,拒絕程式化、模式化醫療,堅持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做專屬治療方案,確保診療的針對性、精密性;從接診、檢測到治療、康復,每一步都嚴格遵守標準體系,細心呵護、細致安排,以專注、專心、專有來充分詮釋專業骨科的獨特魅力。
他始終遵照“科技興院,優質服務”的宗旨,開展了大量的新技術應用和新項目研究,成功申報并主持多項省市重點科研項目,并在完成“十一五”科研計劃的基礎上制定了“十二五”科研立項。
一枝獨秀不是春,作為一個醫院的領軍者,來到康華醫院后,雷高致力于將康華醫院發展成市內和省內的重點專科,并向國家重點專科邁進。
這一宏偉構思的背后,需要強大的人才力量支撐。
為提高骨科中心醫生素質,努力提升在職專業技術骨干及學科帶頭人的能力,培養出專業理論扎實、臨床基礎技能過關的高素質的衛生專業人員,不斷夯實創傷骨衛生專業技術隊伍,使創傷骨科健康、可持續發展,雷高在培養人才方面不遺余力。
雷高說,為了讓年輕醫生成長,康華醫院骨科中心已舉辦了8期骨科技術繼續教育培訓班以及新的技術學術會。目前,康華醫院還制定了人才培養計劃,希望能夠有更雄厚更先進的技術力量造福于患者。
為建設一支高素質、高學術、高標準的醫資隊伍,骨科醫院集中精銳醫療力量,專注于骨科疾病的臨床與科研工作。為了打造強大堅實的資深醫療專家團隊,骨科中心每年都會有在職專業技術骨干及學科帶頭人通過選送到國內或省內知名醫院進修學習,時長為1~2年。這些骨干經過學習,在專業上成為具有本學科(專業)堅實的理論基礎,達到所進修醫院副主任醫師以上水平的專業力量。他們富有創新精神,有較強的專業技能和科研能力,掌握本學科領域的前沿動態,能組織解決本學科急危重癥并開展教學與科研活動。同時,在較長的培訓時間里,中心定期對選送的培養對象的學習、思想及生活情況進行了解和跟蹤評價,協助醫院科教科做好培養對象的管理與培訓工作,保證培訓質量。
到目前為止,骨科中心已經形成一支包括中華醫學會骨科分會微創學組委員、中華康復醫學會脊柱非融合學組委員、廣東省康復醫學會骨與關節及風濕病學會常委、東莞康華醫院脊柱外科主任、原陜西省脊柱外科專業委員會委員羅德民教授,原廣東省骨科專業委員會委員、東莞市骨科學會委員、東莞康華醫院創傷骨科主任張耀光教授,廣東省社區康復學會委員、東莞市手外科學會委員、東莞市醫學會骨科分會委員、東莞康華醫院手足顯微外科主任林躍等為技術班底的核心人才隊伍;形成了脊柱關節外科,創傷骨科,手足顯微外科三個科室。其中,脊柱關節科重點發展方向是以微創為技術特色,全方位開展脊柱、關節手術及各種治療,尤其是在頸、腰椎間盤的微創介入治療及脊柱非融合技術、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等方面在國內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力;創傷骨科堅持以微創技術為特點,依托大型綜合醫院的多學科技術優勢,將微創技術應用于高齡脊柱、骨盆、四肢等疑難骨折及小兒骨科方面;手足顯微外科在斷肢再植及拇指再造各種皮瓣移植等方面處于國內先進水平。
目前,骨科中心已發展成為科、教、研三位一體的省級重點專科、特色專科,技術力量處于東莞市領先水平,并在珠三角地區形成一定的影響力。
“現在康華醫院的骨科已從原來只占半個病區的小骨科發展到現在3個大科,床位也從原來的14個增加到了180個。”雷高說,接下來科室準備再擴大,將脊柱與關節分開成兩個科室,規模預計擴大到200~230張床,技術水平希望在5年內發展成市內和省內的重點專科,并向國家重點專科邁進。

手足顯微外科林躍主任(右一)在指導科室醫生制作康復支具
雷高,男,1946年3月3日出生于陜西合陽縣,1970年畢業于原西安醫學院醫療系醫療專業(六年制)大學本科。曾任西安鐵路中心醫院骨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鐵道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陜西省特突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是中華醫學會微創外科學組第1~3屆委員會委員,全國脊柱非融合技術學組創始委員,中國康復醫學會骨與關節及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常委,廣東省康復醫學會骨與關節及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醫學會骨科分會委員,廣東省醫院管理協會委員,東莞市醫院管理協會常委,陜西省醫學會骨科分會、脊柱外科分會副主委,顯微外科學組副組長,西安市骨科分會、顯微外科分會常委,福州市醫學工程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管理學院研究員;國內七家國家級醫學雜志社編委,中國發現雜志社副主編;西安市第十屆、第十一屆政協委員,2002年、2003年鄭州鐵路局勞模;2004年獲鐵道部火車頭勞動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