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義, 周小剛, 何洪元, 鄭仕軍, 張 濤, 陳慶華, 高 菡, 鄭勇生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66; 2.農業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四川成都 610066; 3.四川省綿竹市新市鎮農業服務中心,四川綿竹 618200; 4.四川省青神縣植保站,四川青神 612460; 5.四川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四川成都 610041)
朱建義,周小剛,何洪元,等. 四川省雜草稻發生危害初步調查與防除研究[J]. 雜草科學,2012,30(3):44-46.
四川省雜草稻發生危害初步調查與防除研究
朱建義1,2, 周小剛1,2, 何洪元3, 鄭仕軍4, 張 濤5, 陳慶華1,2, 高 菡1,2, 鄭勇生1,2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66; 2.農業部西南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四川成都 610066; 3.四川省綿竹市新市鎮農業服務中心,四川綿竹 618200; 4.四川省青神縣植保站,四川青神 612460; 5.四川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四川成都 610041)
2010年和2011年對四川省水稻主產區的雜草稻發生危害情況進行了初步調查。結果表明,除德陽市綿竹市新市鎮局部地區雜草稻發生危害較重(危害級別4級)外,全省范圍內雜草稻發生危害較輕,危害級別以1級為主。同時,在雜草稻發生危害調查的基礎上,進行了化學除草劑初步篩選試驗。結果表明,供試藥劑中只有掃茀特對雜草稻有效,藥后30 d和60 d的防效均在50%以上。
稻田; 雜草稻; 發生; 危害; 四川
雜草稻(OryzasativaL.)屬于野生稻與栽培稻的中間類型,由于其與栽培稻的親緣關系很近,比稻田中的其他雜草更難防除[1]。雜草稻嚴重影響水稻產量和品質,大約2株/m2便會影響水稻產量,10~20株/m2可導致水稻產量降低50%,24株/m2可導致水稻產量下降75%[2]。雜草稻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主要分布在美國和拉丁美洲、亞洲、非洲和歐洲的許多國家,中國近年來在遼寧、黑龍江、廣東、江蘇、云南、海南等地頻繁發現雜草稻,呈現蔓延趨勢[3]。四川省還未見有雜草稻發生的報道,鑒于雜草稻對水稻生產影響的嚴重性,為了掌握四川省雜草稻發生危害現狀,我們于2010和2011年連續兩年對四川省水稻主產區的雜草稻發生危害情況進行了初步調查,同時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了化學除草劑初步篩選試驗。
1.1 雜草稻發生危害調查
1.1.1 田間調查 2010年和2011年7月底8月初在四川水稻主產區,按水稻不同種植方式、不同種子來源等調查雜草稻的發生情況。具體操作:各主要類型田塊隨機調查10塊田,分別統計田塊面積、種子來源、雜草稻類型、株高類型及危害級別。
1.1.2 雜草稻危害程度分級標準[4]1級:雜草稻零星分布,但不造成危害,相對蓋度C≤1%;2級:雜草稻有發生,造成輕度危害,相對蓋度1%
1.1.3 調查實施情況 調查時間為2010年和2011年8月份,此時大部分水稻已抽穗。調查地點分別為眉山(東坡區、仁壽)、樂山(井研)、自貢(榮縣、沿灘區、富順)、宜賓(南溪、翠屏區、長寧、江安)、瀘州(納溪區、江陰區、龍馬潭區、瀘縣)、內江(隆昌、資中)、資陽(雁江區、樂至)、遂寧(安居區、船山區、蓬溪)、南充(嘉陵區、西充、南部、閬中)、廣元(劍閣)、綿陽(梓潼、游仙區、安縣)、德陽(綿竹市、什邡市、廣漢市),共計12個市32個縣(區、市)。
1.2 化學除草劑篩選試驗

1.2.2 試驗實施情況 試驗于2011年5月30日在四川省綿竹市新市鎮長寧村3組進行,選擇常年受雜草稻危害嚴重的水稻田,進行了不同化學除草劑防除雜草稻的小區試驗。前茬小麥,未使用除草劑,避免了前茬長殘效除草劑對本試驗的影響。試驗期間未施用除供試藥劑外的其他除草劑,曾防治螟蟲、稻瘟病、紋枯病等。試驗設8個處理,每處理4次重復,共32個小區,小區面積20 m2,隨機區組排列。試驗設計見表2。分別于藥后30 d和60 d調查各供試除草劑對雜草稻的防效。
1.2.3 對水稻安全性 藥后觀察各供試藥劑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考查供試藥劑對水稻的安全性。
2.1 雜草稻發生危害調查
現有研究表明,雜草稻在水稻直播田發生較嚴重,在移栽田發生較輕,四川省的調查結果印證了這一點。因四川省水稻以移栽為主,調查發現,除德陽市綿竹市新市鎮局部地區雜草稻發生危害較重外(危害級別4級),全省范圍內雜草稻發生危害較輕,危害級別以1級為主(表1)。
同時根據當地植保部門和農民反映,補充調查了青神縣部分地區和成都市周邊地區。發現青神縣黑龍鎮部分地區和金堂縣清江鎮部分地區發生危害較重,需要繼續跟蹤監測調查。四川省雜草稻發生危害有逐漸加重的趨勢,應引起重視。

表1 四川省雜草稻發生危害情況
2.2 化學除草劑篩選試驗
試驗結果表明,供試除草劑中只有掃茀特(丙草胺+安全劑)對雜草稻有較好的防效,藥后30 d和60 d的防效均在50%以上(藥后30 d防效50.32%,藥后60 d防效55.54%)。其他供試除草劑對雜草稻的防效均不理想,藥后30 和60 d的防效均低于10%(表2)。

表2 供試除草劑對雜草稻的防除效果
2.3 對水稻安全性
藥后結合藥效調查觀察了水稻生長發育情況。各供試除草劑對水稻生長無明顯影響,對水稻安全。
目前雜草稻已成為全世界都有發生的雜草,在適宜溫度條件下的所有栽培稻生長區域中,雜草稻成為最普遍的生態型雜草。在溫熱帶地區種植水稻的國家,雜草稻已成為危害程度僅次于稗草和千金子的第三大雜草。雜草稻的發生以及危害程度與水稻的栽培模式有一定的關系,孫敬東等的調查結果表明,雜草稻發生率高低順序為麥田套播稻(麥套稻)>直播稻>拋栽稻(塑盤育秧拋栽)>移栽稻[5]。雖然目前四川省雜草稻的發生危害較輕,危害級別以1級為主,但隨著免少耕等水稻輕簡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應用,雜草稻發生危害將逐漸加重。
另外,四川省重發區雜草稻多以矮株型為主,且株型較小,其分類類型、與栽培稻的競爭關系及危害損失、來源及發生規律等尚不清楚,均有待進一步研究。
[1]袁曉丹,劉 亮,曹鳳秋,等. 雜草稻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2005,25(3):5-7.
[2]Smith R J,Weed thresholds in southern U.S. rice,Oryza sativa[J]. Weed Technol,1988,2:232-241.
[3]王渭霞,朱廷恒,邵國勝,等. 雜草稻的分類、起源及利用研究進展[J]. 雜草科學,2008(1):12-15.
[4]唐國來,溫廣月,沈國輝,等. 上海地區雜草稻發生分布與危害現狀[J]. 雜草科學,2010(2):43-45.
[5]孫敬東,肖躍成,黃秀芳,等. 中粳稻田雜草稻發生特點及控制技術初探[J]. 雜草科學,2005(2):21-23.
S451
A
1003-935X(2012)03-0044-03
2012-08-08
四川省農業科學院青年基金(編號:2010QNJJ-015)。
朱建義(1980—),男,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雜草學和除草劑應用技術研究。E-mail:zhujianyi88@163.com。
周小剛,副研究員。E-mail:weed1970@yaho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