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珠海 519090)
以“雙證融通”為導向的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研究
劉敏
(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珠海 519090)
“雙證融通”制度是對“雙證書制”的進一步發展。將“雙證融通”作為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導模式,可以有效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培訓的融通,同時,也是培養開放性、職業性、實踐性高職應用型人才的一種有效舉措。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報關與國際專業實施以“雙證融通”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實踐取得了成效。
雙證融通;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
實施“雙證書”制度是落實就業準入制度、保證從業者素質的重要舉措,也是保證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在入職前實現職業標準化的基礎條件。“雙證融通”制度是對“雙證書制”的進一步發展,即通過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這兩類證書內涵的銜接與對應,采取高職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并重的培養模式,實現高職課程標準與職業資格標準的融通,實現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培訓的融通,實現“一教雙證”。“雙證融通”制度源于2002年國務院 《關于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規定:“部分教學質量高、社會聲譽好的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開設的主體專業,經勞動保障和教育行政部門認定,其畢業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可視同職業技能鑒定合格,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即“雙證融通”)。2004年7月6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下發了《關于在全國百所院校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國家級試點工作》的通知。截至2010年,全國已有約500所高職院校正在圍繞“雙證融通”進行教學改革,不斷更新課程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手段與模式,建立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適應社會需求的課程體系,以確保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將“雙證融通”作為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導模式,既是落實教育部文件,對職業資格證書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性進行認可并推行落實的措施,也是對傳統高職教育的規范和調整,是培養開放性、職業性、實踐性高職應用型人才的一種有效舉措。實施“雙證融通”既可確保在高職教育中體現“雙證書”的水平,同步提高高職畢業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素質;又可貫徹“以能力為本位,以素質為核心”的教育理念,促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重構“雙證融通”課程體系,提高師資隊伍的水平。
2007年,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以下簡稱報關專業)開始實行“考證促學”模式在高職教學中的實踐性探索。2008年,報關專業開始正式實施以“雙證融通”為導向的人才培養實踐,并在以下方面進行了改革。
構建職業資格標準與行業需求相結合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 充分發揮行業組織與企業的作用,進行職業分析,確定具體的知識、能力結構和職業素質要求,確定符合職業崗位需要的職業資格證書,從而使專業培養目標與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進一步具體化、個性化,構建以適應社會需求與學生個體需求為目標、以培養專業技術能力為主線的人才培養方案。
重構“雙證融通”課程體系 在高職教學中,要真正使職業資格標準融入課程體系,使專業課程內容與企業的崗位技能需求緊密結合,必須貫徹“產學合作”的思想,吸納行業、企業專家參與課程開發和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針對現有的課程內容與學生職業能力要求不相適應、滯后于行業發展等問題進行改革,按照行業的要求對課程內容進行創新整合,從而保證職業課程結構組建的科學性,使重構的“雙證融通”課程具有鮮明的行業特征和較高的技術含量,保證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的一致性。
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引入職業資格證書教育不只是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更應是一種職業素質的養成教育。因此,在教學模式的設計上,不僅要以工作任務為導向,開展綜合實踐訓練,強化崗位技能,還要在教學中將對學生的職業訓導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對職業的熱愛、敬業、執著、投入以及堅定的職業信念,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道德、創新的職業精神。
改革傳統課程的考核方式 為了適應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有利于“雙證融通”的實施,還必須創新考核方式,以考查學生的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的。要突出職業資格標準的導向作用,積極實行“以證代考”,建立與職業標準相匹配的考核標準與考核大綱,確定職業能力考核方案,同時,引入社會評價體系,從而使考試內容與職業技能鑒定規范及行業需求相銜接。
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建設“雙師”素質師資隊伍是提升專業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落實“雙證融通”工作的關鍵。目前,我院報關專業所有教師均持有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定期到企業掛職鍛煉,并通過引入企業的人才培訓和技術服務項目,積極鼓勵教師指導部分優秀學生參與,從而使教師更真實地了解企業與行業,促進教師“雙師”素質的提高。同時,我們還建設了一支相對穩定的兼職教師隊伍,聘請來自企事業單位的高管和業務骨干作為兼職教師,一方面,很好地滿足了專業教學的需要,另一方面,有利于爭取行業的支持,使專業建設更貼近社會需求。
我院的報關專業已完成了“雙證融通”模式的課程改革,重構了課程體系及標準,有效的教學模式已基本形成;培養的高職人才逐步得到了社會及行業的認可,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大大提高,畢業生就業率不斷上升,逐步形成了報關專業的人才培養特色。
重構課程體系,構建學習情境與工作任務,改革考核方式 首先,通過對珠海市國際航運企業進行調研,并邀請海關、檢驗檢疫局、珠海水運協會等行業專家參與課程開發,參照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對調研后的工作任務進行分析、論證、歸納和總結,從而確定了報關專業4個基本職業崗位,即單證員、報關員、報檢員、貨代員,再依據這4個崗位確定了學生應該熟悉的典型工作流程和應該獨立完成的工作項目,繼而確定了“雙證融通”課程體系,構建了適應企業需求的學習情境。為了讓學生在仿真的學習情境中學習各崗位的實務操作技能,我們對教學方式進行了改革。如教學內容的選取更具針對性和適應性,實施“一體化”項目教學和情境式教學,變抽象為具體,將過去的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形成“教學做”一體化,變實訓室為課堂,變課堂為實訓室,真正做到教學“理實一體”等。此外,為了在專業中順利實現“雙證融通”,報關專業的課程教學計劃先按照23門專業課、7個專業實訓模塊進行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基礎職業素質和職業單項技能,然后,通過綜合性的職業技能模塊進行實踐教學,即以頂崗實習、畢業實習、輪崗技能強化培訓等真實的工作任務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例如,在2007級學生的教學中,我們將已獲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學生先安排到珠海市建龍報關行進行一個月的報關業務強化培訓,再安排到珠海市新宏安物流公司進行半年的頂崗實習,使學生既拿到了職業資格證書,又體驗了實際崗位的工作,在這種真實性的職業鍛煉中,學生的職業素質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在考核方式上,我們也突破了傳統閉卷考試的方式,實行考試方式的多樣化、靈活化,并明確了每門課程的考核內容、考核形式和考核標準。“雙證融通”課程均實行“以證代考”,以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標準化考試代替4門專業核心課程的期末考試。同時,制定了核心課程的課程標準,修訂了考核方式。此外,除“考證”外,還加強了對學生崗位職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等方面的考核,以此促進高職教育教學的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培養了一批“雙師”素質教師 在“雙證融通”實施過程中,我們還培養了多名具備“雙師”素質的骨干教師。為提升學生考證的信心,幫助學生復習備考,并使專業教師熟練掌握國家職業資格考試標準,報關專業對專業教師實行了“持證上崗”,即講授“雙證融通”課程的專業教師必須持有與學生相同級別或更高級別的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如“報關員資格證”、“國際貨運代理資格證”、“高級物流師”等。這是彌補教師實踐經驗不足、推動專業“雙師”素質師資隊伍建設的一個重要保證。報關專業校內專任教師“雙師”素質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其中,“職業資格證”是佐證“雙師”素質最重要的基本條件之一。

表1 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校內專任教師“雙師”素質情況一覽表
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2008年,我院成功申報了校級課題《以“雙證融通”為導向的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式研究》,并著力在經濟管理學院逐步推行“雙證融通”制度。目前,經濟管理學院學生“雙證書”的通過率已達95%以上,有20門專業核心課程已經實行“以證代考”,改革了考核方式,更為學生樂意接受,培養的學生由于持證在手,更受企業歡迎。我院還建設了兩門校級精品課程:《報關實務與實訓》、《國際貨運操作》,已完成了基本的實訓教材和配套的多媒體題庫,豐富的課程資源會使更多的學生受益。與企業合作的校本教材《碼頭集裝箱操作實訓》也進入操作階段。此外,在條件成熟時,我們將與珠海市乃至廣東省行業協會合作,將國際貨運類職業資格技能鑒定點引入我院,建設與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相配套的高質量綜合實訓中心,使我院成為珠海市乃至珠三角地區開放性考證、培訓的重點院校。
師資不足 我院引進的教師大部分是直接來自高校的研究生,比較缺乏實踐經驗。為了使教師能適應實訓教學的要求,除了要求所有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之外,我們還要求每位教師必須“持證上崗”,這個“證”指的就是與報關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如高級物流師、報關員、國際貨代員證書等等。即使這樣,仍然不能滿足在實施“雙證融通”中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的需求,來自企業并具有一定理論基礎的教師仍然十分缺乏,“雙師型”教師、高素質教學人才依然緊缺,“管—教—學”的矛盾還較為突出,不能滿足現有辦學規模和專業群發展的需要。這也成為制約報關專業整體實力提升的“瓶頸”因素。我們將通過校企合作培養、社會與行業引進等方法,進一步加強專業“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
與“雙證融通”教學改革相對應的教材建設薄弱 我院實施的“雙證融通”教學改革尚無全國統一的高職高專教材,盡管專業組織教師自編了部分專業教材如 《物流倉儲與配送實訓操作》、《國際貨運實訓操作》等,但仍不能滿足專業實訓教學的需求,導致部分專業課程開設難度增大,與專業建設的目標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我們期待著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同解決實訓教材問題。
“雙證融通”實訓基地建設不足 實訓基地建設是實施“雙證融通”的重要載體。目前,我們使用的不少軟件產品確實具有實際運作的企業特性,但不能充分滿足“考證”教學的需求,還需要與供應商共同開發教學軟件;在硬件建設上,校內實訓基地的設備還不能完全做到與生產一線需求同步,需要建立一批與專業實踐教學相適應的、相對穩定的校內外真實性實訓基地,在企業技術人員和專業教師的共同指導下,使學生完成“考證”實訓。
以上種種不足,都需要在專業成長與學院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加以改進。在“雙證融通”的探索和實踐中,我們遇到的較大困惑是:(1)如何使學生獲取的職業資格證與行業真正需要的崗位能力相對接;(2)如何將職業資格證書的一次性的、終結性的考評轉變為過程性的、形成性的考評。目前,我們準備在借鑒職業教育發達國家和地區經驗的基礎上,將“1+X”的職業標準鑒定新模式作為研究重點:“1+X”中的“1”代表國家職業標準鑒定的內容,“X”是指在國家職業標準基礎上,由行業專家、企業、高職院校等組成職業鑒定專家隊伍,依照不同職業資格證書的特點,對職業資格的標準進行補充。這樣,不僅可以保證培養出的學生個個有真才實學,得到市場認可,還可以進一步推動職業標準的調整與開發,對促進高職教育“雙證融通”類人才的培養有重要意義。
[1]周大農.論高職人才培養主導模式:雙證融通,產學合作[J].職教論壇,2010,(17).
[2]劉敏.“考證促學”模式在高職教學中的實踐性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08,(6).
[3]巴世光.“雙證融通”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J].教育與職業,2007,(11).
G712
A
1672-5727(2012)05-0021-02
劉敏(1976—),湖北潛江人,碩士,珠海城市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為國際航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