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波,馬惠,毛富剛,宗紹云,劉福生
高頻超聲聯合經直腸超聲診斷肛周膿腫和肛瘺的價值
余波,馬惠,毛富剛,宗紹云,劉福生
(云南省第一人民醫院超聲科,云南昆明650032)
高頻超聲;經直腸超聲;肛周膿腫;肛瘺
肛周膿腫和肛瘺是肛腸科常見感染性疾病,往往始發于肛竇炎,臨床診斷以往依賴患者的主訴、癥狀體征及肛門指診。隨著肛周結構影像學研究不斷深入,超聲檢查已被應用于肛周感染性疾病的診斷,這項檢查方法簡單易操作,與肛門指診相比無更多不適。我科近3年來應用高頻超聲聯合經直腸超聲對49例肛周膿腫和66例肛瘺進行了檢查,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選擇2009年6月~2011年12月在我院肛腸科就診的49例肛周膿腫和66例肛瘺患者,男81例、女34例,年齡22~64歲,主要癥狀為肛周出現腫塊,紅腫發熱,部分腫塊可觸及波動感;潰破后形成皮下條索狀硬結,部分患者有畏寒、發熱、乏力等全身癥狀;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有不同程度增高,臨床以肛周膿腫或肛瘺申請檢查。
檢查方法西門子S2000和開立80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應用7~12MHz高頻線陣探頭和5~10MHz經腔內端式探頭,患者取膝胸位,先以高頻探頭在肛周局部作矢狀、冠狀和不規則斜切面掃查,然后將腔內探頭緩慢伸入肛內,旋轉探頭對不同高度進行360°掃查;了解病變的位置、范圍、形態、走向及其與肛管直腸、肛門括約肌之間的關系;明確病灶有無瘺管、瘺管的數量、瘺管的走行方向及內外瘺口的位置;最后根據超聲檢查結果繪制描述膿腫及瘺管內外口位置和瘺管走向的示意圖,包括膝胸位按時鐘方向描述病灶位置的示意圖和說明膿腫、瘺管與括約肌關系的肛管直腸矢狀斷面圖(圖4)。
結果1.肛周膿腫、肛瘺聲像圖特征:肛周膿腫肛管周圍軟組織內類圓形或不規則低或無回聲或混合性回聲腫塊,無包膜,邊界多不清楚,探頭加壓時腫塊前后徑縮小、腫塊內部有光點漂移感。彩色多普勒顯示腫塊周邊血供較豐富,可見點狀、線狀或短桿狀血流分布,腫塊內部無血流信號(圖1)。
肛瘺:肛周可見一蟲蝕狀低回聲管道,管壁邊界尚清,走行多不規則,其內側端與肛管相通,表現為肛管內外括約肌缺損、中斷;其外側端可開口于肛周皮膚,亦可無明顯外口。彩色多普勒顯示管道狀低回聲內口可見少量點線狀血流或無明顯血流信號。肛瘺按照內口所在位置及瘺管復雜程度還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根據內口位置分為高位肛瘺(內口位于肛提肌水平以上)和低位肛瘺(內口位于肛提肌水平以下);根據瘺管復雜程度分為單純性肛瘺(僅有一根主管)(圖2)和復雜性肛瘺(除主管外還有一根或數根支管)(圖3)。
2.超聲診斷結果與手術結果對照肛周膿腫49例診斷符合率100%。66例肛瘺(低位單純性肛瘺41例,低位復雜性肛瘺10例,高位單純性肛瘺9例,高位復雜性肛瘺6例),超聲診斷主管63例,與手術結果相符,漏診3例(敏感度95.5%、漏診率4.5%);診斷支管27例,與手術結果相符,漏診2例(敏感度93.1%、漏診率6.9%),診斷內口91例,與手術結果相符,漏診2例(敏感度97.8%、漏診率2.2%)。
討論肛瘺與肛周膿腫是臨床常見病與多發病,急性感染表現為肛周膿腫,肛瘺則為感染后的慢性表現。手術前對肛周膿腫、肛瘺結構的了解直接影響著治療方案、手術方式及預后[1]。目前臨床常使用的指診、探針、美蘭檢查、X線造影及MRI等方法均有局限性:指診、探針、美蘭檢查不能了解瘺管與周圍組織關系;而瘺管X線造影顯像效果不明顯,內口正確率極低,因而對臨床幫助有限,MRI能準確描繪肛門內外括約肌、肛提肌和恥骨直腸肌的解剖結構,但它的缺點是操作時間相對較長、費用較高,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廣泛運用[2~4]。

目前腔內超聲在肛瘺診斷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具有可以清晰顯示肛門內括約肌、準確判斷肛瘺瘺口位置等優點,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獲取肛管橫斷面影像時會受到解剖路徑的限制,不能清晰顯示完整的肛周解剖結構,對肛瘺支管的診斷敏感率較低等[5,6]。
本研究的優勢在于結合了腔內探頭和高頻線陣探頭兩種探頭的優點,本組資料顯示聯合兩種探頭診斷肛周膿腫,肛瘺主管、內口、支管的敏感度分別達100%、95.5%、97.8%、93.1%,與手術結果對照具有較高的符合率。超聲診斷肛瘺的難點之一在于清楚描述支管的數量和分布位置,原因是支管比主管細小、走行較彎曲,容易受到周圍括約肌的干擾,從而引起誤診和漏診,利用高頻線陣探頭分辨率高、圖像清晰的特點,則能夠較清晰的發現支管的存在,另外高頻線陣探頭可以清晰顯示淺表的肛周病變,是低位肛周病變的首選檢查方法;而腔內探頭經直腸探查能夠清楚顯示直腸壁各層包括齒狀線等細微結構,顯示瘺管和膿腫的部位、范圍、走行情況,特別是能清晰的顯示膿腫和肛瘺的內口。因此我們認為,兩種探頭各具特點和優勢,聯合腔內探頭和高頻線陣探頭對超聲影像進行綜合分析,能夠最大程度的判別病變的結構位置、與周圍組織的毗鄰關系,提高肛周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準確率和降低漏診率。
本次研究發現肛瘺病變超聲檢查需要傳遞的檢查信息眾多,如病變的位置、大小,瘺管的數量、走行方向,是否有支管,支管的數量、走行方向,主管的內口位置,內徑等等,如果簡單用文字描述則很難清楚表達且容易產生歧義,因此我們在研究中嘗試采用文字說明結合示意圖法,包括膝胸位按時鐘方向描述病灶位置的示意圖和說明膿腫、瘺管與括約肌關系的肛管直腸矢狀斷面圖,更有效的將檢查信息傳遞給臨床醫師。
[1]黃乃健,主編.中國肛腸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708-728.
[2]GUO M,LI D.Pelvic floor images:anatomy of the levator ani muscle[J].Dis Colon Rectum,2007,50(10):1649-1658.
[3]LI D,GUO M.Morphology of the levator ani muscle[J].Dis Colon Retum,2007,50(11):1831-1839.
[4]DESOUZS NM,PUNI R,KMIOTWA,et al.MRI ofthe anal sphincter[J].J Comput Assist Tomogr,1995,19(5):745-751.
[5]KLEINUBING HJ,JANNINI JF,MALAFAIA O,et al. Transperineal ultrasonography:new method to image the anorectalregion[J].DisColonRectum,2000,43(11):1572-1574.
[6]FRUDINGER A,BARTRAM CI,KAMMMA.Transvaginal versus anal endosonography for detecting damage to the anal sphincter[J].AJR,1997,168(6):1435-1438.
R657.1+5
B
1006-4141(2012)04-0379-03
2012-05-09
余波(1976~)男,1999年畢業于同濟醫科大學,主治醫師,從事超聲診斷工作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