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成玉
國際化是衡量一個企業的重要指標,但企業經營不是為國際化而國際化,而是要以打造國際競爭能力為核心。
國際化背后,特別是銷售收入,世界上大的國際化公司很多都超過50%,這是一種全球資源的整合和再配置的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企業包括我們這些大央企,在這方面還有很長路要走,能力還需要提高。
我們必須要認識到我們從哪來,我們今天站在什么位置上,然后再考慮我們明天往哪去,怎么走。中國改革開放時間不長,央企真正實現整體提升和快速發展也就十來年的時間。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我們能夠在世界舞臺上去拼搏,應該說已經有長足的進步,但是不能為了占有更多的國際市場而急于成長,一定要腳踏實地。因為我們的差距不是一點點,所有差距都要通過時間來縮短。
現在最重要不是要在國際化程度上能夠有多快,是要在目前的情況下,如何來提高國際競爭能力。這既要求我們技術創新,提高研發和科技進步的能力,又需要企業培養管理創新的能力,更急需勞動力素質的提高,這三個方面,目前在我們企業里還有待加強。
除了在技術、管理創新、勞動者素質提高三個方面之外,我們還得看我們今天的實際,我們承擔著巨大的社會責任,這在任何西方公司是沒有的。比如說我們企業,我們管理的20萬左右人口基本上都是過去遺留下來,我們還有將近100萬人要負擔。我們有將近40萬人,28萬人是過去所謂的買斷,還有集體工10多萬,離退休10萬,加在一起近100萬,這個社會負擔還要重。如果簡單跟西方比,把這個推給社會可以,但是咱們國家恐怕現在走不了這條路。
所以我們要立足當前,要從社會責任、社會效率和企業發展三個方面來綜合考慮。我們要認清現實,不能簡單和別人比較。但是我們也不能丟了方向,國際競爭能力是核心,沒有這一條企業永遠沒有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