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國
孔子眼里管理的本質是“治人”,管理的前提是理解人性(善惡),管理的方式是“人治”,管理的關鍵是“擇人”,管理的組織原則是“人倫”,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安人”。
孔子管理思想的重要來源是周代以前的文物典章制度,所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治,集于孔子。”這說明孔子之思想代表了中國圣王之治,代表了中國最經典的管理思想,孔子本人在社會生活中也擔任過很多管理職位,如委吏、司職吏、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攝相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管理職務。他的門徒中也有不少人出任各級官吏,這就使得他的管理思想中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基礎的支撐,是一部非常難得的管理思想寶庫。
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以“人”為中心,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修己安人”,講“為政以德”,講“正己正人”,并在管理的目的、手段、途徑等方面提出了即使到今天看來仍是我們現代管理者無法超越的思想境界。以“仁為出發點
在管理載體方面,孔子管理思想的中心概念是“仁”。“仁,親也,從人以二”,即“仁”是“二人”的復合,這里孔子實際上是把人以及人際關系作為自己的理論的出發點,管理就是在于搞清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孔子眼里管理的本質是“治人”,管理的前提是理解人性(善惡)。管理的方式是“人治”,管理的關鍵是“擇人”“得人”,管理的組織原則是“人倫”,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安人”——總之,一切都離不開“人”。
在管理的手段方面,孔子強調“為政以德”,主張用道德教化的手段感化百姓,從而達到治理的目的。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在他看來,用道德教化感動人心,要比一味地采用懲罰的管理手段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管理的途徑方面,孔子主張“內圣外王”,即管理若要想取得“眾星共之”的良好效果,首先得使自己“內圣”起來,要從自己做起,注意自己個人的道德修養,注意榜樣的力量,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管理者須從自我管理,到家庭管理,再到國家管理和社會管理,層層推進,不可或缺,不可跳越。在孔子看來,管理者只有管理好了自己才能管理好別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一個人只有管理好自己才能管理好國家,“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等都是論述這些思想的。
管理內控思想:“道之以德”
控制,是管理的基本手段,其對象包括人、事、物和行為的控制。孔子的“道之以德”主要講的是對人的控制,他主張以“德治”為核心,雖然他也承認“齊之以禮”,即以禮義制度為規范行為的外在控制,但他最強調的組織管理要以道德價值為導向進行控制,這是最根本的控制,是最佳的控制。在管理方面,管理人的行為是表面的,能管住一個人的心才是高境界的管理控制。所以,孔子的主要管理思想可概括為強調以人的思想為中心的“人治”,同時輔之以禮為法規的“法治”。
對孔子這一管理思想運用得好的案例當數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他最欣賞孔子的這一套注重以人內在的、心理的、精神的和價值觀為準則的控制手段。松下說過:“當你有100個雇員時,你處于第一線,即使你對他們叫喊和推打他們,他們也會跟隨著你。如果團體增加到1000人,你就不必處于第一線,而是處于中間,當組織增加到10000人時,你威嚴地坐鎮后方,對前方的人表示感謝。”這里的感謝,便是以“德”感召員工。在松下看來,維持企業的控制,關鍵還是要靠共同的價值觀,因此,他反復告誡部下:“如果你因誠實而犯了一個錯誤,公司是非常寬容的,把這個錯誤當作一筆學費來對待并從中吸取教訓,但是如果你背離了公司的基本原則,你將受到嚴厲的處置。”
孔子在《禮記—緇衣》中說:“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遁心。”就是說,對老百姓如果用道德來引導他們感化他們,再用禮教來整頓他們,那么,他們就會人心歸服你、親近你,從心里面服從你;如果你用政法的條款來誘導他們,用刑罰的厲害來整頓他們,他們不是逃跑逃避,就是鉆法律的空子。逃避成功,他們不但不會感到羞恥,反而會自鳴得意,這就沒有達到管理的根本目的。
所以,孔子一生主張以“德”治人。在《說苑·政理》篇中記載了這么一個故事:孔子的學生子路受命治理蒲縣,走馬上任前去拜見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蒲縣這地方,民風剽悍,的確不容易治理。但請記住我這幾句話:誠信待人,就可以統攝勇士;寬厚公正,就可以容納大眾;勤勉廉潔,就可以得到上級的信任。”子路到任后,牢記老師的教誨,嚴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模范的道德行為,感化了蒲縣的老百姓,從而使這個很難管理的地方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用現代管理語言來說,孔子的“道之以德”就是強調管理者通過自身的模范行為,把一定的價值觀念灌輸到組織成員的頭腦中去,使之化為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這是一種強調內在控制的管理手段和方法。
外在控制管理思想:“齊之以禮”
“齊之以禮”是孔子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控制理論,孔子把“齊之以禮”與“道之以德”相提并論,認為二者都是使民眾“有恥且格”的管理方法。它們互為表里。
孔子的禮是孔子道德外化為人們能看得見的行為和禮節禮教。所謂“禮”,就是一種道德性的規范,仁義忠信等道德原則是禮的本質,禮義規范行為行勢只不過是禮的外表,沒有道德,禮義規范就無從樹立;沒有禮義,道德原則也無法推行。就此而言,“禮”和“德”互為表里,二者密不可分。
由此,孔子十分重視禮在國家管理中的作用。他認為,禮是管理者修養的標準,治民的標志,治國的依據。所以,一個管理者,想要成功,就必須遵循禮的標準去辦事。思想上,循禮則通順,不循理則錯亂;生活上,循理則協調,不循理則會發生毛病;行為上,循禮則溫文爾雅,文質彬彬,不循禮則偏邪不正,庸俗粗野。這就正如《詩經》上說:“禮義完全符合規范,那么一言一笑就都能得當了。”
稱物輕重,需要衡器;量物曲直,需要繩墨;治理國家,需要禮義。不按照一定的規范準則行事,事情就辦不好,國家就不得安寧,君臣、父子、兄弟、夫婦之間的關系全都要顛倒混亂。
荀子解釋孔子思想時說:“過河的人要事先標出水的深度,才不致于陷入深水而死。管理者要事先標志出治與亂的界限,才不會使人民有所過失。”從這里可知,禮就是管理人民的標志,千萬不能廢除,以免使人民迷惑而陷入禍患中,這是治國的依據。人民修身的標準,是管理者管理的標尺與標志。
所以,孔子用了畢生的精力建立了一個龐大的禮義標準體系。并且輔以《詩》、《樂》將“禮法”的方法與技巧演繹得爐火純青。因為禮治畢竟是強調感化性的。
現代企業為了修煉企業團隊文化,常常舉辦一些為了促進上下了解、相互交流的聚會,而聚會又常常舉行一些禮義儀式來渲染一種主題,其源頭就可追溯到孔子的禮樂文化。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他主張“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他主張,管理者要與民同樂,這樣便更能實施禮治的感化性。這同日本企業的“野餐會”,美國企業的“周末啤酒狂歡會”,廣東企業的“年飯”、“春茗”,都是同一管理思想指導下的不同行為方法。其目的都是一樣的,建立共同的信仰、精神、價值、道德、文化等觀念。
“修己”方能“安人”
修己安人是孔子管理思想的重要課題。修己是管理的前提與基礎,安人是管理的目的。
孔子在《大學》里,提出了一個融修身、治國與知行于一體的簡明公式。即所謂的“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親民,在止于至善。”八條目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孔子看來,管理的根本目標與規律,在于宣傳弘揚光明的德性,并用這種德性去改造人民,使他們安居樂業,修身養性,處于寧靜和諧的狀態中去追求善的境界。這就是管理的目標,也即是“安人”。這就是孔子的“三綱領”。
但是,我們怎么來達到這種管理的目標呢?那么,孔子給了我們一把金鑰匙,那就是“八條目”的方法。他說古代那些圣明的人,當他們要想把自己光明的品德顯彰于天下,以便去影響人民時,他們的方法是先治理好自己的國家;但是,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首先你得有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能力;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的人,首先要修養好自己的品德;想要修養好自己的品德的人,首先要誠實自己的意念;想要誠實自己意念的人,首先要取得一定的知識。取得知識,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懂得事物的原理。
這里,孔子在表達“八條目”時,用了一個獨具特色的中國式類推邏輯結構。在這個八條目的邏輯結構中,“修身”是八條目的核心。
首先,修身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之本,因為后四者只是修身的方法,是從屬于修身的目的。其次,修身又是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盡管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修身的理想,但為了實現這些理想,則又必須從修身做起。孔子說:“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只有知道怎樣修養自己,才能知道怎樣管理別人。治人,治國,治天下都是“治己”即修身的外化與擴大。
這里面包含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方面,管理者應該以個人的道德修養為基礎,樹立榜樣,影響被管理的人。第二方面,修養自己的過程中,你會體會到很多思路、思想、知識和方法。如怎么格物,怎么致知,怎么誠意,怎么正心等,用指導自己修身的方法,去指導管理別人修身,其思路是相通的,所以,管理者必須時刻不忘記個人的道德修養一“修身”。
修身的目的是什么?是治國,平天下,最終達到顯彰美德,使人達到于至善,使人民生活幸福,這是孔子管理學追求的終極目標。
荀子講:“人莫貴乎生,莫樂乎安”,在儒家管理思想中,安寧乃人生最大的幸福與快樂。
這就是孔子“安人”的管理思想,這種思想在當代的企業管理中仍很有意義。當代美國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在其對管理目標的探討中,就特別強調“人”的目標,現代人本管理論述的企業目標更是以人為本、以人為目的。因為在他們看來,企業是人的群體,企業的活動就是人的活動,人的群體必須建立在共同的信念之上,必須把人聚集在共同原則的周圍。不然的話,企業就會癱瘓,不能夠活動,不能夠要求它的成員努力工作。
因此,安人即是企業的目的,也是企業的手段。所以,管理者的使命必須去完成這一課題,怎么去完成呢?孔子的管理思想就是“修己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