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源
用文化救活企業:中建五局是怎樣完成巨變的
溫源

來到中國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最先感受到的是員工的熱情。坐落在長沙南城的中建大廈,顯示著企業的勃勃生機。但是誰能想到,九年前,這家公司曾經面臨“一天收到七張法院傳票,賬上只剩幾百塊錢”的慘景。
九年時間里,這家企業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呢?
2001年,國家審計署的審計報告這樣描述中建五局:“該企業資金極度緊缺,已資不抵債,舉步維艱。由于長期欠付工資和醫療費,職工生活困難,迫于無奈,部分職工自謀生路,有的只好養雞、養豬,甚至到附近菜市場撿菜葉……”
翻閱2002年中建總公司審計報告發現,當時,中建五局報表利潤為負1575萬元,累計潛虧6億元,拖欠職工工資兩個多億。
當時,中建五局局長魯貴卿親自出馬拜訪銀行:“我們是一萬多人的大單位,希望能得到你們的支持?!?/p>
可是,銀行行長卻說:“你們賬上的錢,還不夠買我腰上的這根皮帶呢!”
“皮帶公司”的叫法,深深刺痛了中建五局全體員工的心。
中建五局黨政一班人認識到,尊嚴和發展要靠自己打拼。于是,公司每年提出一個目標,一步一步實現了扭虧脫困,更開創了跨越式發展的新前景。
九年來,中建五局獲得國家級企業榮譽100多項,獲魯班獎等國家級工程類獎100多項。九年間,公司的合同額、營業額、利潤總額、利稅總額、資產總額、凈資產分別增長36倍、16倍、613倍、65倍、12倍、15倍。魯貴卿說,中建五局已經嬗變成一個“隊伍精干、主業清晰、資產優良、文化積極、商譽良好、充滿活力”的現代企業。
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是如何實現巨變的?這一切,都要從2002年說起。
魯貴卿認為,中建五局陷入困境,不是因為技術水平低、職工不夠用,而是文化出了問題。他把問題總結為“信心丟失、信用缺失、人和迷失”,認為要解決中建五局的問題,必須從文化上動刀。
2003年8月底,魯貴卿帶著48名中層以上干部來到井岡山。井岡山的精神是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魯貴卿說:“不要小看思想政治工作,只要認真去做,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從井岡山下來,魯貴卿把中層干部的心凝聚在一起。通過他們的帶動,信心工程全面鋪展開來。針對“人和迷失”,魯貴卿認為,首先應該建立公平、公正的用人文化。他宣布:五局機關包括所有中層干部在內全員下崗,所有員工都可以報名競爭機關崗位。在競聘中憑本事吃飯,造就了企業新的文化氛圍。
通過幾年的努力,“信心、信用、人和”的“信和”文化逐步建立。從2003年到2005年,中建五局的主要經濟指標合同翻了兩番。
實現扭虧脫困后,中建五局上下更覺得“信和”文化管用。中建五局每年向員工推薦一本書,讓員工學習、交流;建立“信和”學堂,助力員工素質提升;2011年、2012年五局新招大學生2042人,新員工的第一堂課就是學習“信和”文化。
“信和”文化扎根之后,中建五局的發展方式變了。
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副主任胡鈺參觀中建五局后,在留言簿上寫下這樣幾個字:“中國建筑,中國道路?!?/p>
目前,在某些言論中,國企其實還處于弱勢。對此,魯貴卿覺得,輿論要給國企公平待遇。2010年,他曾到牛津大學學習。在課堂上,老師和大部分學生形成了“圍攻”中國國企的架勢。魯貴卿據理力爭說:“我們所在的建筑行業是一個完全競爭的領域,我們沒有占國家資源,沒有得到保護。你們私營企業是為自己干的,我們只拿工資,但一天干十四五個小時。你們說,即使在資本主義社會,也應該鼓勵我們這樣的企業吧……”一番話,令在場的人無言以對。
這些年,國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魯貴卿說,無論怎么改革,國企的精華,即思想政治優勢不能丟,這是核心競爭力。
被職工親切地稱為“大姐書記”的中建五局土木公司原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陳超英,直到去年6月因公犧牲,她家也一直住在沒有電梯、光線昏暗的房子里。因為,她把新房讓給了員工。
中建五局工會副主席孫紅說:“像陳超英那樣對待員工,員工怎么可能不感動、不團結?在中建五局,企業文化給企業帶來潛移默化的轉變,并成為企業不斷前進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