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貴元,王 歡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套袋對‘8306’椪柑果實品質的影響
王貴元,王 歡 (長江大學園藝園林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5)
以‘8306’椪柑(CitrusreticulateBlanco cv.ponkan)為試材,研究套袋后不同拆袋時間對其果實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套袋后單果重有減少的傾向,果皮厚無變化;果皮類胡蘿卜素含量、可滴定酸含量降低,糖酸比和維生素C含量增加;套袋對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總糖含量、可食率、出汁率、種子數及囊瓣數均沒有影響。綜合來看,套袋可提高‘8306’椪柑果實品質,‘8306’椪柑適合套單層紙袋,最佳拆袋時間為采前15d。
椪柑(CitrusreticulateBlanco cv.ponkan);套袋;果實;品質
套袋可改善果實品質,提高果實的商品價值[1-2],已在蘋果、梨、桃、葡萄、香蕉等多種水果廣泛應用[3],但在椪柑(CitrusreticulateBlanco cv.ponkan)等柑橘類水果上應用較少。為推進柑橘產業化發展,近年來,科研人員進行了柑橘套袋試驗,目的是通過套袋解決柑橘生產中果品果面不潔凈、病蟲果率高、農藥殘留量大等較為突出的問題,改善果品外觀質量,提高商品性,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4],提高橘在市場的競爭力。但以往的套袋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柑橘果實外觀的描述。本研究進行椪柑果實田間套袋試驗,旨在探討不同時期拆袋對椪柑果實內外品質的影響,并分析椪柑果實套袋的利弊,以確定椪柑套袋推廣應用的可能性和前景。
1.1 材料
試驗于2007年7月~2008年1月在湖北省沙洋縣官檔鎮柑橘基地和長江大學園藝植物栽培與育種實驗室進行,試驗地選在示范場的南坡,紅黃壤土,樹體常規管理。椪柑于1998年定植,砧木為枳殼(Poncirustrifoliate(L.) Raf ),2002年開始結果。供試紙袋是四川成都凱豐果業有限公司提供的單層袋,外青黃內黑。
1.2 試驗設計
于2007年7月10日(生理落果基本結束)進行套袋。套袋前噴施唑螨特、奧殺螨、必林和多菌靈等多種防治螨蟲、蚜蟲和真菌等病蟲害的乳油和粉劑。試驗設4個處理,處理1:單層袋,采前不拆袋;處理2:單層袋,采前30d拆袋;處理3:單層袋,采前15d拆袋;處理4:不套袋(對照)。單株小區,3次重復,區組內隨機排列。果實成熟時(2007年12月1日)取樣測定主要外觀品質和內在品質。從樹冠兩側中部外圍受光基本一致枝條上選擇大小基本一致的果實,每個處理各15個,每次測定每個處理隨機抽取5個果實。
1.3 測定方法
將每處理的15個果實分成3組,每組重復測定3次。果皮類胡蘿卜素含量的測定采用Lichtenthaler-Arnon法[5];單果重用電子秤稱重;果實縱橫徑和果皮厚度用游標卡尺測定;可溶性總糖采用蒽酮比色法[5];可滴定酸用NaOH中和滴定法[6];可溶性固形物用手持測糖儀測定;維生素C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5];出汁率用紗布將果汁擠出后稱重;可食率將果實去皮和種子后,剩下的質量除以果實未去皮時的質量。
采用SAS 8.1軟件對處理間作差異顯著性分析,以LSD法進行多重比較分析。
2.1 套袋對果實外觀品質的影響
由表1可以看出,對單果重而言,處理2、3顯著低于對照,處理1與對照之間無顯著差異,說明采收時不拆袋的單果重要比采前一個月或采前半個月拆袋的單果要重。果形指數方面,處理1、3顯著高于對照,處理2與對照之間無顯著差異。處理1的果皮厚度與對照無顯著差異,但處理2、3的果皮厚度顯著低于對照。

表1 套袋對椪柑果實外觀品質的影響
2.2 套袋對果實內在品質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各處理的可溶性總糖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與對照差異均不顯著;可滴定酸含量,處理1和3顯著低于對照,處理2與對照無顯著差異。套袋各處理的糖酸比都顯著高于對照,其中處理3比對照提高62.6%;套袋后各處理的維生素C含量均高于對照,其中處理2顯著高于對照。各套袋處理的可食率、出汁率、種子數和囊瓣數均與對照之間無顯著差異,但套袋后各處理果實的出汁率有一定增加,果實囊瓣數目增多且每個果實的種子數目也增加。處理1、2、3的果皮類胡蘿卜素含量均顯著低于對照,說明套袋阻礙了果皮類胡蘿卜素的積累。

表2 套袋對椪柑果實內在品質的影響
3.1 椪柑果實套袋的利弊
綜合‘8306’椪柑套袋后的表現,在果實主要外觀品質方面,套袋各處理與對照相比,套袋后單果重有減少的趨勢[7],可能是果實的滲透壓本來就低于葉面的滲透壓,葉面的蒸騰量大于果實[8-9],再套上紙袋,更減弱了果面的水分蒸騰作用,從而減弱了根系所吸水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果實的正常生長發育[10-11]。在果實主要內在品質方面,套袋各處理與對照相比,‘8306’椪柑的可溶性總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與對照相比無顯著差異,但套袋后可滴定酸含量降低,糖酸比上升。從衡量‘8306’椪柑內在品質的4項重要指標(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糖酸比和可溶性總糖)看,套袋提高了‘8306’椪柑果實的內在品質。
3.2 最佳拆袋時間
在衡量‘8306’椪柑品質的指標中,可溶性總糖含量和單果重較為重要。根據不同拆袋時間各處理中內在品質和外觀品質指標的結果判斷,套袋的‘8306’椪柑果實應在采前半個月拆袋為佳。
3.3 椪柑果實套袋注意事項
(1)果實套袋對果實大小影響不大,但必須與土、肥、水等綜合措施配套,否則達不到理想的目的或者失去套袋的意義。如肥料不足果實品質就難以提高,缺水同樣會產生小果或梢果矛盾突出,加劇落果;如果管理粗放套袋就失去意義,而且還增加了成本。
(2)套袋有利于提早著色,顯著改善商品外觀,10月上旬除袋時觀察,套袋果已顯淡黃色,對照為黃綠色,反差大。
(3)套袋時期最好在7月中旬到下旬,避開高溫天氣,因為7月上旬套,袋內溫度提高,外圍果極易產生日灼,而且有些品種還處于生理落果期,沒有穩住果,套后也易落果,增加成本和勞力。
(4)套袋前必須肥水供應充足,噴灑殺蟲劑、殺菌劑;套袋前必須疏果、修剪到位;摘袋時間不晚于10月下旬,摘袋后可噴1次液肥,加強后期肥水管理,以促進著色。
[1]賴曉樺,劉庭斌,李家棠,等.臍橙果實套袋技術初探[J].中國南方果樹,2001,30(3):10-11.
[2]王少敏,高華君,張驍兵.梨果實套袋研究進展[J].中國果樹,2002,(6):47-50.
[3]金 光,何明忠,廖汝玉.水果套袋技術研究及應用概況[J].福建果樹,2001,(4):17-18.
[4]陳俊偉,張上隆,張良誠,等.柑桔果實遮光處理對光合產物分配、糖代謝與積累的影響[J].植物生理學報,2001,27(6):499-504.
[5]李合生.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4,194,246-248.
[6]李錫香.新鮮果蔬的品質及其分析方法[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208-210.
[7]李家棠,劉庭斌.提高臍橙外觀質量的幾點意見[J].江西園藝,2001,(2):9-10.
[8]劉順枝,胡位榮,李錫方,等.沙田柚幼果套袋技術研究[J].中國南方果樹,2002,31(1):9-11.
[9]何為華,王 勤,張世英,等.套袋、噴鈣對酥梨果實礦質營養和品質的影響[J].果樹學報,2003,20(1):18-21.
[10]王 忠.植物生理學[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120-178,448-455.
[11]陶 俊,張上隆,安新民,等.光照對柑橘果皮類胡蘿卜素和色澤形成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3,14(11):1833-1836.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04.002
S666.1
A
1673-1409(2012)04-S006-03
2012-02-22
長江大學博士科研啟動基金(0354)。
王貴元(1978-),男,湖北荊門人,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果實品質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