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酚對蘇氏圓腹魚芒成魚麻醉效果的研究

研究了24℃水溫條件下,20、40、60、80、100、120mg/L的丁香酚對蘇氏圓腹魚芒(Pangasiussutchi)成魚的麻醉及復蘇效果,探討了以80mg/L丁香酚將蘇氏圓腹魚芒成魚麻醉,再分別在空氣中暴露5、10、15、20、25min后對其復蘇效果的影響。結果表明,60~120mg/L丁香酚效果最佳,平均都可以在3min內使其麻醉,麻醉后可在5min內完成復蘇,以80mg/L為例麻醉后在空氣中暴露長達25min仍可完全復蘇。可見,丁香酚是安全、有效的蘇氏圓腹魚芒麻醉劑,完全可以滿足常規實驗操作對其麻醉的需要。
蘇氏圓腹魚芒(Pangasiussutchi);丁香酚;麻醉
蘇氏圓腹魚芒(Pangasiussutchi) 俗稱淡水鯊魚,是原產東南亞的主要淡水養殖鯰類,具有生長快、食性雜、耐低氧、抗病強等優點。我國于1978年引入該魚,2005年將其作為推廣養殖的魚類[1]。蘇氏圓腹魚芒成魚個體較大,應激反應強烈,在進行人工授精、測量、標記、取血等試驗操時很難控制。因此,選擇一種安全、高效的魚用麻醉劑對蘇氏圓腹魚芒人工操作的順利實施十分必要。然而,迄今尚未見有關麻醉劑對蘇氏圓腹魚芒麻醉效果的研究報道。
丁香酚(Eugenol)又稱丁子香酚、丁香油酚,是一種油狀的有類似丁香香味的天然化合物,對魚有強烈的麻醉作用。近年來,丁香酚已被澳大利亞、智利、芬蘭、新西蘭等許多國家認定為沒有殘留期的合法水產麻醉劑[2],被廣泛應用于親魚采卵、活魚運輸以及手術過程的麻醉[3-4]。目前,已有丁香酚對大黃魚[3]、半滑舌鰨[5]、鯉魚和羅非魚[6]、澳洲長鰭鰻[7]等麻醉效果的研究,結果都證明丁香酚是一種有效的魚類麻醉劑。張朝暉等[8]研究了丁香酚對黃臘鲹耗氧的影響,莊平等[9]報道了丁香酚對中華鱘幼魚耗氧率與排氨率的影響,馮廣朋等[10]對丁香酚對西伯利亞鱘稚魚耗氧率與幼魚血液生化指標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丁香酚麻醉能夠明顯降低魚類耗氧率和排氨率,對血液生化的影響相對較小,適合魚類采卵、運輸、手術以及取血等操作的要求。因此,本研究選用丁香酚為麻醉劑,對其對蘇氏圓腹魚芒成魚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進行了探討,以期為蘇氏圓腹魚芒的麻醉操作提供依據和參考。
1.1 材料
試驗用魚體長(31.65±5.82)cm,健康活潑,無病無傷。丁香酚從上海榮祥齒科材料有限公司購得,含丁香酚98%以上,相對密度為1.05~1.08g/mL,使用前按丁香酚與無水乙醇1∶10的體積比配制母液。
1.2 方法
(1)試驗魚的處理 試驗用魚暫養于4000L的溫室塑鋼池中,試驗前停飼24h。麻醉和復蘇在塑料箱中進行,試驗用水均為20L,水溫約24℃。試驗后將試驗用魚按不同處理組分別放入500L塑鋼桶中暫養,繼續觀察72h,統計存活率。
(2)麻醉程度和復蘇過程的分期 麻醉程度和復蘇過程的分期參照劉長琳等[5]、孟慶磊等[7]的方法,并結合預備實驗確定。
根據麻醉過程中的行為特征將麻醉過程分為A1(鎮靜期)、A2(輕度麻醉期)和A3(麻醉期)3個時期,詳見表1。

表1 蘇氏圓腹魚芒成魚麻醉程度的分期
根據復蘇過程中的行為特征將復蘇過程分為R1(部分復蘇期)和R2(完全復蘇期)2個時期,詳見表2。

表2 蘇氏圓腹魚芒成魚復蘇過程的分期
(3)不同濃度丁香酚的麻醉效果觀察 設計20、40、60、80、100、120mg/L的丁香酚濃度梯度進行麻醉效果的試驗,每組用魚5尾。當魚體麻醉程度達到A3期時,用秒表記錄麻醉所用時間,并立即將魚轉入清水復蘇,當復蘇程度達到R2期時,記錄復蘇所用時間。
(4)空氣中暴露時間對復蘇用時的影響 為研究麻醉后離水操作的可行性,以80mg/L丁香酚濃度進行麻醉,待所有個體全部麻醉后,將試驗魚擺放在濕紗布上分別在空氣中暴露5、10、15、20、25min,然后轉入清水復蘇,當復蘇程度達到R2期時,記錄復蘇所用時間。每組用魚5尾。
(5)統計分析 試驗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的形式表示,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顯著性水平小于0.05時,采用LSD多重比較法檢驗組間差異。
2.1 不同濃度丁香酚的麻醉效果
如表3所示,濃度為20~120mg/L的丁香酚都能使蘇氏圓腹魚芒進入麻醉A3期,且麻醉后復蘇率達100%,72h內存活率100%。平均麻醉所需時間隨著丁香酚濃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少(Plt;0.05)。20mg/L濃度平均麻醉所需時間最長,平均達709.80s。濃度升至40mg/L時,平均麻醉所需時間大幅減少,僅為187.40s。濃度從40mg/L逐漸升高時,平均麻醉所需時間呈緩慢減少的趨勢,至120mg/L時平均麻醉所需時間降至94.00s。多重比較結果表明,不同濃度組間平均麻醉所需時間,除60mg/L組與40mg/L、80mg/L、100mg/L組之間差異不顯著,及80mg/L組、100mg/L組、120mg/L組3組之間差異不顯著外,其他各組間差異都達到統計學顯著水平(Plt;0.05)。

表3 不同濃度丁香酚對蘇氏圓腹魚芒成魚的麻醉效果
丁香酚濃度在20~120mg/L范圍內,平均復蘇所需時間隨著丁香酚濃度的增加而逐漸緩慢增加(Plt;0.05)。麻醉后平均復蘇所需時間以20mg/L組為最短,僅為124.80s;以120mg/L組為最長,為260.40s。多重比較結果表明,不同濃度組間平均復蘇所需時間,除20mg/L組與40mg/L組之間差異不顯著,及40mg/L組、60mg/L組、80mg/L組、100mg/L組各組之間不顯著外,其他各組間差異都達到統計學顯著水平(Plt;0.05)。
2.2 空氣中暴露時間對復蘇用時的影響
試驗結果表明,以80mg/L丁香酚將試驗魚麻醉后再在空氣中暴露,暴露5min左右,個別個體鰓蓋恢復張合;暴露10min左右,大部分個體鰓蓋恢復張合;暴露15min左右,部分個體尾部開始間或翹起,并且翹起幅度和頻率逐漸緩慢增加;暴露25min左右,大部分個體尾部開始緩慢而有規律地擺動。

表4 空氣中暴露時間對丁香酚麻醉的蘇氏圓腹魚芒成魚復蘇用時的影響
如表4所示,分別在空氣中暴露5、10、15、20、25min,轉入清水后復蘇率仍達100%,72h內存活率100%。入水后,平均復蘇所需時間隨著在空氣中暴露時間的增加而逐漸減少(Plt;0.05)。麻醉后平均復蘇所需時間以在空氣中暴露25min組為最短,僅為130.20s;以在空氣中暴露5min組為最長,為355.00s。多重比較結果表明,不同空氣中暴露時間組間平均復蘇所需時間,除5min組與15、20、25min組間差異達到顯著水平(Plt;0.05)外,其他各組間差異都不顯著。
3.1 不同濃度丁香酚對蘇氏圓腹魚芒成魚麻醉所需時間的影響
在已有的魚類麻醉報道中,除澳洲長鰭鰻[7]等極少數魚類外,大多數魚類麻醉所需時間都隨著麻醉劑濃度的提高而逐漸縮短[2-3,5,8,11-12]。本研究也不例外,丁香酚濃度在20~120mg/L范圍內,蘇氏圓腹魚芒成魚平均麻醉所需時間隨著丁香酚濃度的增加而呈逐漸減少的趨勢(Plt;0.05)。濃度從20mg/L升至40mg/L,平均麻醉所需時間大幅減少;濃度高于40mg/L時,平均麻醉所需時間則隨麻醉劑濃度升高呈緩慢減少的趨勢。
3.2 不同濃度丁香酚對蘇氏圓腹魚芒成魚復蘇所需時間的影響
多數魚類麻醉后復蘇所用時間隨著麻醉劑濃度的提高而逐漸增長[2-3,5,8,11-12],本研究也不例外,丁香酚濃度在20~120mg/L范圍內,蘇氏圓腹魚芒成魚平均復蘇所需時間隨著丁香酚濃度的增加而以較小幅度逐漸增加(Plt;0.05)。
3.3 空氣中暴露時間對蘇氏圓腹魚芒成魚復蘇所需時間的影響
研究空氣中暴露時間對復蘇所需時間的影響,對于活體離水操作具有一定指導意義。本研究結果表明,以80mg/L丁香酚將試驗魚麻醉后,在5~25min時間范圍內,隨著在空氣中暴露時間的延長,魚體入水后復蘇所需時間呈逐漸減少的趨勢(Plt;0.05)。其原因可能是隨著暴露時間的延長,魚體代謝逐漸降低了體內麻醉劑的濃度,從而導致在空氣中暴露期間試驗魚已經進入復蘇R1期或者麻醉A2期。另外,研究結果也表明,麻醉后在空氣中暴露長達25min,轉入清水后復蘇率仍達100%,72h內存活率100%,足以滿足常規活體離水操作的要求。
3.4 丁香酚麻醉蘇氏圓腹魚芒成魚的最佳濃度
對于麻醉劑有效濃度的定義,因麻醉劑種類、魚的種類和使用用途而異,帶有一定的主觀性。Marking等[13]認為,理想的麻醉濃度需要同時滿足2個條件:(1)3min之內麻醉;(2)5min之內蘇醒。本研究結果表明丁香酚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蘇氏圓腹魚芒麻醉劑,其安全邊界較寬,20~120mg/L的丁香酚都可以使其達到麻醉A3期,并且可以完全復蘇。60~120mg/L的丁香酚平均都可以在3min內使其麻醉,麻醉后可在5min內完成復蘇,完全可以滿足常規實驗操作對蘇氏圓腹魚芒麻醉的需要。
[1]劉修英,王 巖,王建華.蘇氏圓腹魚芒對6種常用飼料原料的表觀消化率[J].水生生物學報,2009,33(4):778-781.
[2]Hoskonen P,Pirhonen J.Temperature effects on anaesthesia with clove oil in six temperate-zone fishes[J].J Fish Biol,2004,64:1136-1142.
[3]趙艷麗,楊先樂,黃艷平,等.丁香酚對大黃魚麻醉效果的研究[J].水產科技情報,2002,29(4):163-165.
[4]劉長琳,何 力,陳四清,等.魚類麻醉研究綜述[J].漁業現代化,2007,34(5):21-25.
[5]劉長琳,李繼強,陳四清,等.丁香酚麻醉半滑舌鰨成魚的試驗研究[J].海洋水產研究,2007,28(3):50-56.
[6]梁政遠,安麗娜,繆凌鴻,等.丁香油對鯉魚和羅非魚的麻醉作用[J].水產學雜志,2009,22(1):42-46.
[7]孟慶磊,董學颯,朱永安,等.丁香酚對澳洲長鰭鰻麻醉效果的研究[J].農學學報,2011,(9):46-50.
[8]張朝暉,叢嬌日,王 波,等.麻醉劑丁香酚對黃臘鲹耗氧的影響[J].海洋科學,2003,27(6):11-14.
[9]莊 平,徐 濱,章龍珍,等.MS-222和丁香酚對中華鱘幼魚耗氧率與排氨率的影響[J].中國水產科學,2009,16(4):612-618.
[10]馮廣朋,莊 平,章龍珍,等.麻醉劑丁香酚對西伯利亞鱘稚魚耗氧率與幼魚血液生化指標的影響[J].大連水產學院學報,2010,25(2):113-118.
[11]李春梅,黃永堅.MS-222麻醉金魚的研究[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4(4):67-70.
[12]匡剛橋,李 萍,鄭曙明,等.丁香酚對斑點叉尾鮰幼魚的麻醉效果[J].四川動物,2010,29(5):584-587.
[13]Marking L L,Meyer F P.Are batter anesthetics needed in fisheries?[J].Fisheries,1985,10:2-5.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04.009
S917.4
A
1673-1409(2012)04-S033-04
2012-03-20
山東省農業良種工程項目。
孟慶磊(1980-),男,山東莒南人,博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魚類遺傳育種研究。
朱永安,E-mailzhuyongan196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