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賀軍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喇薩哈油田層系井網重組方式研究
王賀軍 (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黑龍江 大慶 163712)
喇薩杏油田在層系井網重組過程中,應用多學科油藏研究和層系井網優化技術,確定了分類油層層系井網調整的技術經濟界限,形成“層系細分、井網獨立、井距優化、匹配調整”的層系井網重組方式。2008年以來在多個區塊開展不同形式的層系井網重組試驗,實施后改善了區塊開發效果、水驅采收率得到提高,為特高含水期砂巖油田的層系井網重組提供了借鑒。
喇薩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層系井網;重組
喇薩杏油田是大慶油田的主體油田,為大型陸相淺水湖盆河流三角洲沉積體系,發育有薩、葡、高3套油層,41個砂巖組,136個小層,油層多,非均質性嚴重,層間、平面及層內矛盾非常突出。自1960年投入開發以來陸續開展了以層系細分為主的一次加密調整,以薄差油層井網加密為主的二次加密調整,以挖掘零散剩余油為主的三次加密調整,以聚合物驅為主體的三次采油調整,經歷了多次布井、多次調整的開發過程,井網密度達到40~100口/km2。目前,喇薩杏油田綜合含水達到92.75%,已進入特高含水期開采階段,多套層系井網交錯、多種驅替方式并存、剩余油高度分散、儲采失衡等困難成為此階段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1.1水驅層系井網交叉、連通關系復雜
喇薩杏油田在開發調整過程中,每次開發調整層系雖有不同,但是經過基礎井網及一次、二次和三次加密調整,開采層系交錯,造成同一層段內有多套井網開發,如薩中開發區和杏北、杏南開發區一般有4套水驅井網開采層系交叉,如杏樹崗A區,4套井網均開采薩葡油層。同時,為達到產能設計要求,進一步完善注采關系,各套層系井網均射開了調整對象以外的部分油層,造成井網間射孔對象相互交叉(見表1)。實施情況導致了井網間連通關系復雜,一口注水井與多套層系的多口采油井相連通,一口采油井也有多套層系多口注水井為其注水,為動態分析、跟蹤調整帶來難度,進入特高含水期后這種矛盾更加突出。

表1 喇薩杏油田典型區塊層系井網射孔情況
1.2加密調整井射孔井段長,調整對象分散,層間干擾嚴重
喇薩杏油田逐次加密后調整對象變差,一次加密調整時以滲透率(100~300)×10-3μm2的中低滲透層為主,二次加密調整時以滲透率100×10-3μm2以下的薄差油層為主,三次加密時以滲透率20×10-3μm2左右的表外儲層為主,特別是二、三次加密井,射開單層厚度小,一般射開有效厚度10m以下,分布在100~300m左右的層段上,調整對象十分分散。如薩爾圖A區二次加密井射開砂巖的有效厚度分別為26.4、8.1m,射孔層分布在薩Ⅰ-高Ⅰ組油層214m的井段內(見表1)。
喇薩杏油田特高含水期層系井網優化調整,遵循“層系細分、井網獨立、井距優化、匹配調整”的方式,以油層分類為指導細化層系,由按開發對象性質組合層系、大段合采轉變為細化層段后分對象細分調整。
2.1一類油層
以泛濫平原相、分流平原相河道砂體沉積為主,河道砂鉆遇率在60%以上,喇薩杏油田主要是葡Ⅰ組油層,目前已經全面進行聚合物驅開采,并經陸續進入后續水驅階段。聚驅后中強水洗厚度比例為82.9%,縱向上各類水洗級別交互分布,主要是層內矛盾, 具體表現是聚驅后低效無效循環嚴重。調整對策如下:在搞清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基礎上,通過局部剩余油富集部位打水平井和分流線加密等井網重構方式,與注入劑優化相結合挖潛。
2.2二類油層
以三角洲內前緣相水下分流河道砂體沉積為主,河道砂鉆遇率在20%~60%之間,主要分布在薩Ⅱ、薩Ⅲ、葡Ⅱ油層組,與一類油層相比,油層平面、層間矛盾更加突出。這類油層中、弱水洗及未水洗厚度比例達87.1%,主要問題是多元驅共存、平面和層間非均質嚴重。調整對策如下:新鉆125~175m三次采油井網逐段開采,提高中、弱水洗段的驅油效率和未水洗段的波及體積,現有水井井網中對二類油層三采層位實施相應的封堵。
2.3三類油層
以三角洲外前緣相席狀砂體沉積為主,主要分布在薩Ⅰ組、高臺子油層,該類油層具有層數多、單層厚度小、滲透率低的特點,其主要問題是由于砂體規模小,導致單砂體水驅控制程度只有60%~80%,單砂體完善程度低,水驅挖潛效率低。調整對策如下:按照三次加密與三次采油相結合方式部署新井網,將現有水驅井網逐步轉為三類油層開發井。
針對各類油層剩余油特點,考慮后期挖潛需要,初步形成一類油層三次采油井網、新鉆二類油層三次采油井網、現水驅井網考慮三類油層三次采油的層系井網整體框架(見圖1)。

圖1 喇薩杏油田分類油層層系井網調整框架示意圖
薩爾圖B區位于薩爾圖油田北部,發育薩Ⅰ~高Ⅲ共8套油層,34個砂巖組,110個沉積單元,砂巖厚度128.6m,有效厚度56.7m。該區作為大慶油田最早進行加密調整的區塊,在調整初期取得了較好的開發效果,但隨著油田開發的不斷深入,進入特高含水階段后,逐漸暴露出以下問題:基礎井網部分井被葡一組聚驅井網利用,局部地區注采系統不完善;一次加密、二次加密井層系跨度大,井段長,層間矛盾突出,薄差層動用差;高 Ⅰ 10層系及以下油層物性差,注采井距大;井網間開采層位交錯,注采關系復雜;油水井數比偏高,井網控制程度低。在相同的含水條件下,開發效果明顯低于其他純油區區塊。
3.1確定層系井網重組的技術經濟界限
分類油層層系井網調整的技術經濟界限,包括不同油層的滲透率級差界限、各類油層注采井距界限和層系組合厚度界限。
1)層段內滲透率級差界限 層系重組時嚴格控制層段內滲透率級差在3左右。
2)各類油層注采井距界限 各類油層采用適當的注采井距,油層滲透率小于100×10-3μm2時,合理注采井距應在150m左右,油層滲透率大于200×10-3μm2時,合理注采井距應在250m左右。
3)層系組合厚度界限 采用經濟效益分析方法,確定北二東示范區在油價40美元/t、內部收益率為12%。250m注采井距下,二、三類油層合理層系組合厚度界限分別為4.89m和6.22m;175m注采井距下,二、三類油層合理層系組合厚度界限分別為9.97m和12.69m。
3.2層系井網重組方式

圖2 薩爾圖B區層系調整示意圖
鉆補充井,完善薩爾圖基礎井網,具體措施如下:①在考慮后期三次采油規劃井網的前提下,細分開發層系,縮小井段。原薩葡高Ⅰ二次加密井網縮小井段,轉為單獨開采薩爾圖的二次加密井網;原薩葡高一次加密井網縮小井段,轉為單獨開采葡Ⅱ~高Ⅰ9層系井網(見圖2)。②局部加密,縮小注采井距。對發育較差的高Ⅰ10~高Ⅲ層系縮小開采井距,由250m反九點井網加密調整至175m五點法井網。③對反九點面積井網進行注采系統調整,部分油井轉注完善注采系統。
3.3實施效果
試驗區調整后細分重組為4套獨立層系井網開采,部署井位104口,其中新鉆井28口,轉注28口,封堵、拔堵、補孔等措施工作量88井次。通過實施層系井網重組改善了試驗區開發效果,初步實現了增油降水的調整目標。調整后層間差異明顯縮小,平均單井射孔井段由163m縮短到93m,井網控制程度提高5.3%,其中多向連通比例提高幅度較大,提高25.6%。28口新井于2010年7月投產,新鉆井初期平均單井日產油3.3t/d,調整后年減緩自然遞減2%~3%,預計提高水驅采收率2.27%。
1)喇薩杏油田目前水驅層系井網交錯復雜,各類油層動用狀況仍然存在差異,具有進一步調整挖潛的余地。
2)層系井網重組調整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在油田層系井網調整總體框架的指導下進行。喇薩杏油田進行的層系井網重組試驗,統籌考慮了水驅與三次采油層系、井網間的銜接,在充分考慮后期三次采油規劃井網和層系組合的前提下,對目前水驅井進行層系井網重組。
3)在特高含水期通過細分層系、縮小井距、完善井網的層系井網重組調整,可以進一步改善區塊開發效果,起到提高油層動用程度、控制區塊產量遞減、提高水驅采收率的作用。
[1]李潔,張善嚴.喇薩杏油田特高含水期油層分類[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7,26(6):86-90.
[2]吳曉蕙,王鳳蘭,付百舟.喇薩杏油田剩余儲量分析及挖潛方向[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5,24(3):22-25.
[3]齊春燕,王賀軍.喇薩杏油田層系井網現狀及調整對策[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10,29(1):38-42.
[4]張英志.薩北開發區特高含水期層系井網演化趨勢研究[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6,25(增刊):4-7.
[5]計秉玉,李彥興.喇薩杏油田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技術對策[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4,23(5):47-53.
[6]劉維霞.多油層斷塊油藏特高含水期層系重組技術研究——以東辛油田辛47 塊為例[J].內蒙古石油化工,2008(20):35-37.
[編輯] 李啟棟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04.025
TE324
A
1673-1409(2012)04-N075-03
2012-02-14
王賀軍(1980-),男, 2002年大學畢業,碩士,工程師,現主要從事油田開發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