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斌
(集美大學體育學院,廈門 集美 361021)
隨著“小政府、大社會”行政管理模式的改革和政府管理職能的改變,村委會、居委會等基層社區承擔了大量的公共服務工作,加強社區建設是我國當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改革的重心。服務社區居民、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是社區的主要職能。而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及精神文明的快速發展,滿足社會公眾對健康的追求及期盼已經成為小康社會建設的重要目標,維護與促進社區居民健康應該成為社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探索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社區居民健康教育新路徑,應該成為新時期創新和改進城市社區工作的核心工作,也是促進城市人口健康水平及提高中華民族健康素質的有效途徑。
查閱了與社區健康教育相關的中外文獻;調查、訪問了部分專家、醫生、高校教師及其他健康教育從業人員。
2006年2月,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國發[2006]10 號),社區衛生服務出現了發展的新高潮。地方各級政府本著“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執政新理念,把維護與促進人民群眾的健康作為重要的核心工作,各級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管理組織如市、區、街道、社區應該成立由主管領導、醫療機構、社區公眾及志愿者等組成的“公眾健康促進委員會”負責社區居民健康管理的領導和實施,配備負責社區居民健康教育與健康管理的具體工作人員,制定社區居民健康教育與管理的相關政策,有社區居民健康管理的專門經費,有促進社區居民健康的具體實施辦法,真正把促進社區居民的健康擺上工作日程。
健康檔案是社區居民過去或現在生活、學習、成長過程中通過測量、檢查、觀察、記錄形成的有關個體健康的數據、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相關材料,是保證和促進社區居民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城市社區可以通過建設市民健康檔案,為每一個社區居民建立可供醫學檢查、診斷、日常保健及健康教育的平臺和相關數據,為有效提高社區居民健康水平提供科學保障。城市社區居民的健康檔案建設可以依托社保中心、醫療機構、社區組織等網絡及信息資源,內容包括居民常規體檢、日常醫療、家族遺傳、家庭結構、家庭背景、健康測量、心理測試等資料及相關數據,該平臺資源可以為醫療機構、社區、個人提供健康背景資料,可以為社區居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衛生部于2008年1月發布了《中國公民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試行)》(衛生部2008年第3號公告),首次明確提出健康素養理念并界定我國公民健康素養的基本內容。作為我國公眾健康素質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和評價指標,健康素養的水平直接影響著公眾的健康素質[1]。由于針對公眾健康教育與宣傳的缺失,城市居民健康素養呈現很大的差異,如針對汕頭市民的調查結果表明:公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總形成率為44.00 %,“勸阻吸煙、飲水安全、控制體重”等題目正確率低于10 %;公民健康素養基本技能掌握率為57.75 %[2];同時期,針對石家莊城市居民有關健康素養的調查結果表明(表1):該城市公眾對健康概念的知曉率只有69 %,食鹽使用量正確知曉率只有64.5 %[3]。因此,城市社區可以通過健康教育專欄、健康教育宣傳、健康教育講座、健康教育網絡平臺、醫療義診、心理咨詢、發放資料等形式對社區公眾進行健康知識、保健知識及技能、營養、運動、心理健康、生活方式等健康知識技能進行普及提高,特別要注重培養公眾對基礎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愛滋病、肝病、肺結核等傳染性疾病;吸煙、吸毒上癮、抑郁癥、焦慮癥、恐懼等心理疾病的認識,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備基本的健康保健知識技能,做到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及防未病,防治結合,為健康打下扎實的基礎。

表1 石家莊市居民健康知識調查情況[3]
健康體檢可以及時發現疾病及其存在的健康隱患,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也可以通過健康體檢,得到醫生預防、治療相結合的合理建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健康體檢,可以發現相關健康指標的變化與發展,為醫生診療、自我保健提供參考依據,也可以為個人健康檔案提供真實有效的科學數據。因此,組織社區居民進行定期的健康體檢,提高公眾對健康體檢的重視,為公眾健康體檢提供方便應該成為政府管理部門和社區組織重視的工作,為社區居民健康提供有力的保證。同時,針對部分沒有醫療保障的特殊人群(包括外來農民工、外來流動人口),可以考慮由社區醫療中心開辟綠色通道,組織他們進行定期體檢,以確保全體社區居民的身體健康權得到保障。
隨著人民物質與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對健康與娛樂的需求不斷提升,體育運動成為能夠同時滿足公眾以上需求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加強城市社區體育經費、增加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建立社區體育健身路徑是當前社區建設的中心工作之一。社區應該建立相關的群眾體育組織如太極拳、健美操、乒乓球、游泳、籃球、橋牌、棋類社等各種滿足群眾愛好的非正式組織,定期組織體育運動愛好者進行各種體育比賽及訓練。同時,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的社區居民,開展有針對性的體育健身指導,如對學齡兒童開展健身操、街舞、航模、棋牌培訓;對青少年進行籃球、排球、足球、田徑、游泳等運動訓練;對婦女開展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腰鼓、武術等運動項目的培訓與鍛煉;對老年人進行太極拳、氣功、門球、棋牌等項目的活動,最大程度滿足社區居民對體育健身的需求,真正做到“每天鍛煉一小時、快樂工作五十年、健康生活一輩子”的全民健身目標,把社區體育放到群眾體育的核心工作中,以實現“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宏偉目標。
鑒于目前社區居民健康保障條件的限制,當務之急是要有經費的保障,因此,設立社區“居民健康發展基金”可以為社區健康教育、健康促進提供穩定、長期的經費保障,健康發展基金的籌集可以采用市、區、街道按照社區居民的人口基數每年劃撥一定比例的經費(如年人均10~20 元);動員轄區相關企、事業單位捐助一部分;社區居民負擔一部分的形式,加上部分活動采用冠名的辦法尋求資助,多方籌集經費,為保障社區公眾健康保駕護航。
社區居民的健康關乎每個居民個體的切身利益,理應引起政府、公眾的重視,也應該動員社會團體及個體積極參與,最大限度發動社會參與及資源共享,以實現資源效益的最大化。社區組織應該建立健康促進中心及平臺;轄區學校應開放圖書館、健身館及其他體育場地設施;社區醫療機構應該為轄區居民健康保障及健康促進提供便利;社會健身機構、培訓機構可以采用發放優惠卡的辦法吸引社區居民參與有償服務;醫生、護士、教師、社會體育指導員及其他專業技術人員、學生、居民應該積極充當志愿者;影視、文化、網絡等機構應該充當健康教育的宣傳者,在社區形成“人人了解健康、人人講究健康、人人享有健康、人人追求健康”的全民健康新局面,為促進公眾健康,提高公民素質奠定堅實的基礎。
1)城市社區居民的健康是關乎民眾健康,關乎民族素質的大事,應該引起政府、社會、公眾及個體的關注與重視。
2)城市社區居民的健康促進應該有組織、制度、經費、措施、工作人員等方面的保障。
3)建設城市社區居民的健康檔案是促進城市社區居民健康的有效途徑之一,網絡時代的到來為健康檔案的建設提供了可能。
4)重視社區公眾的健康宣傳與教育可以在思想上、認識上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覺悟,也可以為社區居民培訓健康與保健的知識與技能。
5)組織社區居民健康體檢可以及時發現疾病及存在的健康隱患,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也可以通過健康體檢,得到醫生預防、治療相結合的合理建議,建立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
6)加強體育鍛煉、實現全民健身目標是保障社區居民健康的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之一,城市社區可以根據不同年齡層次的居民開展相應的體育運動,把體育運動的健身、娛樂身心功能發揮到極至。
7)設立“社區居民健康發展基金”可以為社區健康教育、健康促進提供穩定、長期的經費保障,可以采用政府、社會、個人相結合的方式多方籌集活動經費。
8)最大限度整合社區居民健康資源是促進社區居民健康的有效保障,城市社區應該廣泛調動轄區學校、醫院、機關、企業、事業等單位及個人的積極性,為全民健康促進做出最大的貢獻。
[1]肖王樂,馬昱,李英華,等.中國城鄉居民健康素養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健康教育,2009,25(5):323-326.
[2]陳澤華,鐘海波,陳森玲,等.汕頭市居民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及基本技能監測[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12):2332.
[3]劉衛紅,陳鳳格.石家莊市居民健康素養現狀監測及其干預策略的研究[J].醫學動物防制,2011(6):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