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仁鋒 楊紹麗 鐘蘭 劉義滿 柯衛東 李建洪
茭白,又名菰菜、茭筍、茭瓜、菰筍等,為禾本科菰屬水生草本植物,是我國的特色水生蔬菜。
茭白胡麻斑病又稱茭白葉枯病,是茭白生產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全國茭白產區普遍發生。近年來,隨著茭白栽培面積的不斷增加,該病的發生范圍也不斷擴大,發生程度也越來越嚴重。部分地區發病地塊達到90%以上,發病葉片達到100%,病害發生特別嚴重時,全田茭白葉片變黃枯死,造成茭白植株早衰枯死,對茭白產量影響極大。
茭白胡麻斑病在茭白整個生長期均可發生,主要為害葉片。葉斑初為褐色小點,后擴大為橢圓形病斑,邊緣深褐色,中部黃褐色至灰褐色,大小和形狀如芝麻粒,所以稱為胡麻斑病。病斑周圍常有黃色暈圈,濕度大時斑面生暗灰色至黑色霉狀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發病嚴重時,葉片上病斑密布,相互連接成不規則形大斑,終致病葉枯死。
茭白胡麻斑病的病原菌為茭白離蠕孢或菰離平臍蠕孢(Helminthosporium zizaniaeNishik.),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數枝叢生,黃褐色至綠褐色,大小為(150~275)μm×(7.4~9.5)μm;分生孢子倒棍棒狀,黃褐色至褐綠色,具橫隔5~8個,胞壁較厚,臍明顯突出,大小為(40~165.8)μm×(12.3~29.3)μm。病原菌在PDA培養基上生長良好,菌落初為灰白色,后期變為黑褐色,菌落平展,呈輻射狀展開,邊緣規則,培養7天后,菌落能長滿直徑為90 mm的培養皿。
茭白胡麻斑病主要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老株或病殘體上越冬,第二年氣溫回升,以分生孢子進行初次侵染,感病部位不斷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氣流或雨水濺射進行傳播蔓延。病菌繁殖最適溫度為28℃,高濕度利于病菌侵染,病菌抗逆能力強,干燥條件下能存活多年。高溫高濕、茭白連作、田間密度大或者缺鋅、缺鉀的情況下,植株生長衰弱,容易誘發此病。
①清園 結合冬前割茬,收集病殘老葉集中燒毀,減少菌源。
②輪作 茭白連續種植幾年后應換田輪作,避免茭白殘根過多引起腐爛缺氧及土壤肥力衰退、板結,還可避免病菌累積過多,病害嚴重。
③加強肥水管理 做好冬季施臘肥,春施發苗肥,特別注意增施磷鉀肥和鋅肥,適時適度曬田,提高根系活力,增強茭株抵抗力。
④藥劑防治 發病前或發病初期噴施25%咪鮮胺乳油1 000~1 500倍液,30%苯醚甲·丙環乳油3 000倍液,25%丙環唑乳油3 000倍液或40%異稻瘟凈乳油600倍液,隔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