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齊尚 吳浪
養殖林蛙推進農林牧生態循環模式
本刊記者/齊尚 吳浪

朱志明董事長
近日,國務院發布《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規劃指出,國家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十二五”時期,必須珍惜、抓住、用好難得的歷史機遇,堅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方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著力突破瓶頸制約,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內蒙古東北林蛙生態研究院院長、首席執行官朱志明,在多年的林蛙養殖與技術創新過程中,摸索出了一套利用我國農林牧資源,采取動物與植物互補共生養殖林蛙的新模式。該模式用中國林蛙替代農藥滅蟲,從源頭減少人類食物農藥殘留,降低水資源污染程度,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回報率,增加了廣大農民收入,為我國農林牧產業創新做出了突出貢獻。目前朱志明正在國內選址,樹起不同模式“新型高效農林牧特色生態循環產業化經濟示范區”特色旗幟。朱志明也因此被社會譽為 “中國蛙王”。
據朱志明介紹,林蛙與農林牧互補共生雖有共性,但因各個產業的發展現狀與形式各有不同,其對接也有獨特之處。對此,他分別就各種模式給我們作了詳細介紹。
民以食為天。在市場經濟利益思想支配下,目前,我國部分農民為提高農產品產量,采取有蟲就用藥的傳統防治方法。極少量農產品經處理后無農藥有害殘留成份,而大量農產品是含有少劑量農藥殘留成份的,人類長期食用必將危害健康;過度使用農藥也會使得土壤及地下水質惡化,不利我國生態環保發展。

菜花下互補共生套養中國林蛙

土豆下互補共生套養中國林蛙

水稻下互補共生套養中國林蛙

白菜下互補共生套養中國林蛙
采取在農產品下套養中國林蛙,其生態互補共生效果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1.中國林蛙是各種害蟲的天敵,在農產品下套養中國林蛙,能有效減少農產品蟲害的發生,是科學無成本的綠色滅蟲,有效保證了農產品綠色有機品質;2.中國林蛙排泄物是一種有機肥料,在農產品下套養中國林蛙,在實施常規對地表保濕或雨季作用下,林蛙排泄物所含有機肥質會滲透入土壤內被農產品根系吸收,減少所投肥料成本和人工投入;3.人工種植各種農產品場地較平整,株距整齊,作物葉片落差對接林蛙習性,在對林蛙棲息地保濕時,自然地對林蛙棲息地植被作物進行了有效保濕;4.農產品葉片飽滿,尤其是蔬菜、瓜果葉片水份含量較足,葉體涼濕適中,透氧分子較高,自然對接了林蛙靠皮膚吸收水分的習性和林蛙所需理想立地生態條件;5.人工種植農作物株距較近且葉片離地表層距適中,葉層少達十余層,多達幾十層,葉片相互上下搭連,葉密度較高,自然為林蛙創造了理想的遮曬防暑條件和預防天敵的條件;6.各種昆蟲喜落在農作物葉片上,這就自然地使昆蟲與林蛙共聚一室,使林蛙近距離就能捕食到餌料(昆蟲),減少了林蛙在食餌過程中體能的消耗,加快林蛙育肥成品期;7.在農產品下養蛙,最直接、最明顯的效果就是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降低了成本,增產增收。
人類的生存離不開生態氣候條件,廣闊的森林和地表植被資源能調節生態氣候。但是目前火災和蟲害對森林和地表植被造成較大危害,每年國家對森林防火和森保防害(蟲)專項資金投入巨大。另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木質用材不斷擴大需求,造成林業資源枯竭,而下崗職工又不得不利用本地資源發展畜牧業。牛、羊是食草動物,對生態植被是具有一定破壞性的,其排泄物又是害蟲滋生源,害蟲又是疫病的傳播體。此外,我國大量的荒山、荒地和濕地未被充分開發利用,人工種植的經濟林因要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成材,投資回收期較長,林下資源更是大量閑置。
采取在林下養殖中國林蛙,其生態互補共生效果主要體現如下幾個方面:1.山地地表植被較茂密,地表地氣較高,自然為中國林蛙營造了理想的立地生態棲息條件和創造了各種害蟲與林蛙同居一室的條件,使林蛙近距就能捕食到餌料;2.中國林蛙是各種害蟲天敵,俗稱農林衛士,在林下養蛙,可減少林業資源蟲害,在減少滅蟲成本同時,又無成本地解決了林蛙所需多營養餌料;3.林蛙排泄物是一種有機肥料,在林下養蛙,在雨水和光照作用下,肥料所含質將滲透入土壤內被林材等資源植被根系吸收,使林材等資源植被不同程度吸收到養份;4.提高人工林地和荒山閑置地及濕地利用率和回報率。
傳統牧業發展模式,致使目前廣大農牧民收入來源很單一,大量草牧場地表資源閑置,僅起到解決牛羊飼料的單一效果。因人類發展牧業的方式改變和自然植被環境被破壞等原因,牧場各種有害蟲類數量較多,這直接影響牛羊正常發育,也就影響到農牧民的收益,這是目前我國牧業發展的實際現狀。

采取在草牧場(濕地)與牛羊混養中國林蛙,其生態互補共生效果主要體現如下幾個方面:1.最直接、最明顯的是提高了草牧場(濕地)土地的利用率和回報率;2.草牧場(濕地)地表植被自然地為林蛙創造了理想的立地生態條件;3.牛羊體異味和排泄物異味會引來各種趨味類昆蟲,自然地為中國林蛙提供了營養豐富的餌料;4.草牧場(濕地)植被較密,地表地氣較高,是野外各種昆蟲的棲息地,這就自然使昆蟲與中國林蛙同居一室,使中國林蛙足不出戶就能捕食到各種昆蟲,減少體能消耗,加快育肥成品期;5.中國林蛙排泄物是一種有機肥料,所排泄物在雨水和地氣的作用下滲透入土嚷內被草植被根系吸收,自然起到了肥草之效;6.草牧場每年易發蟲災(蝗蟲),這勢必給牧業帶來重大損失,如采取常規的藥物治蟲措施,所投入成本較高、防治效果持續時間短、易多次復發蟲災,用藥治蟲,牧草含有農藥殘留成份,易導致牛羊誤食,中國林蛙能有效無成本地控制草牧場蟲災的發生,有利于草植被生長,草肥無毒,使牛羊在無蟲、無毒、草肥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下進食綠色飼料,使人類食用的牛羊肉也是真正的綠色有機食品。
朱志明對本刊記者表示,現代農業發展,既要科技創新,也要模式創新。在發展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注重農業資源保護和農業生態環境治理。他希望自己研發的林蛙與農林牧互補共生系列模式能不斷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為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農業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