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代安娜 張彥玲 張娜
提高食品安全分析檢測技術完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
文/代安娜 張彥玲 張娜

楊黃浩

團隊成員合影
近日,娃哈哈旗下飲料“營養快線”爆出“凝膠門”事件,再次將食品安全問題推向風口浪尖,人們不禁發出“還有什么是能吃的?”的無奈之問。對于食品領域來說,2011年是不平靜的一年,地溝油、瘦肉精、毒芽菜、塑化劑、染色饅頭、香精包子……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接踵而至,嚴重威脅大眾健康,也給食品安全分析檢測工作帶來巨大壓力,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傳統的食品安全分析檢測手段因檢測周期長、人力財力耗費量大、靈敏度低,不能很好地為食品安全分析檢測服務。因此,尋求食品安全分析檢測手段的改革與創新,建立我國食品質量安全科技創新體系,勢在必行。
福州大學以楊黃浩教授為帶頭人的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食品安全分析檢測與傳感技術”創新團隊,依托福州大學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福建省重點實驗室,長期從事農產品與食品質量安全檢測、傳感和控制研究,近5年來主持和承擔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計劃課題、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在內的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研究項目達70余項。
我國農產品和食品生產單位呈現規模小、數量大、較分散的特點,使得食品安全事故頻發。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除了與生產過程的衛生條件有關之外,各種農藥、食品添加劑的濫用,也是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又一重要原因。食品安全分析檢測是監測和控制食品污染的重要手段,但是傳統實驗室檢測方式存在樣品前處理流程復雜、耗時長、通量低的不足。因此,提高食品安全分析與檢測技術,研制出方便高效的現場快速檢測儀器,是目前食品安全分析檢測工作的當務之急。
“食品安全分析檢測與傳感技術”創新團隊實力雄厚,共計有教授12名、副教授10名、講師4名,其中包括多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福建省閩江學者特聘教授”、“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和“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獲得者、“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獲得者等等。團隊以食品安全分析檢測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為研究重點,開展了食品中農獸藥殘留、重要有機污染物檢測新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以及食品安全快速低成本檢測儀器的研發。到目前為止,申請發明專利26項,其中15項已獲授權;并獲得福建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
作為團隊帶頭人的楊黃浩教授,長期從事分析化學、食品安全分析和環境分析研究,曾主持國家973計劃課題、863計劃課題、國家重大科學儀器專項應用類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10余項;SCI收錄其研究論文60余篇,被引用1700余次;2011年,楊黃浩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除此之外,他還先后入選“福建省閩江學者特聘教授”、“福建省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并且是“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福建省青年科技獎”的獲得者。楊黃浩教授在食品安全分析檢測與傳感技術的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先進的分析檢測技術和儀器,是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技術支撐。目前,該創新團隊已成為我國食品安全分析檢測與傳感技術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團隊,楊黃浩教授與他的團隊一起,已經并將繼續為我國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建立,貢獻出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