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碩
束昱:城市地下空間科學的開拓者
文/陳碩

束昱在捐贈自己的著作
雨果著的《悲慘世界》中,冉?阿讓從下水管道里逃跑的情節想必很多人都有印象。現在看來,那條下水管道可以說是比較原始的地下空間設施。如今,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與未來城市發展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城市里的地下空間早已經告別了封閉、潮濕、陰冷,取而代之的是功能便捷、采光敞亮、環境宜人、安全舒適的多種功能設施。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創新理念與規劃設計已經在上海世博會上大放異彩。
作為一個研究地下空間30余年且身兼多個專業學會、協會理事、常務理事、副理事長職務的著名學者,束昱并不掩飾自信,他認為自己是“地下空間科學與應用”領域中年人中的領軍人物。他夢想著每個城市都有一個巨大的“地下城市”,有陽光、有綠色、有小橋流水,有城市的風情古韻;而城市中的交通、市政、防災、公共服務、倉儲物流、能源環保等設施,就像城市全部的秘密,都可以埋在地下,那樣我們就能擁有更寬闊的地面空間。
身為同濟大學教授和同濟聯合地下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束昱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推動我國地下空間科學的發展。1973年秋天,他開始學習研究地下建筑,1982年自編教材,在同濟大學開設“地下空間利用”課程,開創了我國高校設立“地下空間”專業的先河。束昱在地下空間學術理論研究方面的開創性貢獻,也讓他在1987年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1989年,束昱到日本做訪問學者。日本東京、大阪等城市地下空間新舊建筑共存發展的和諧景象,讓他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他希望這樣的景象也能在自己的祖國出現。在日留學期間,束昱與日本地下空間協會合作開展了“中日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比較研究”課題,并與日本清水建設(株)研究所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下空間中心就“日本——中國——美國地下空間環境對人的潛意識影響研究”等課題展開合作。1991年,在東京地下空間國際會議上,束昱作為中國代表,參與商討并簽署“東京地下空間宣言”。同年,束昱回到同濟大學,在地下建筑與工程系及地下空間研究中心開始了國內地下空間科學的研究,在地下空間科學技術領域的教學、研究與工程咨詢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1992年研究提出并于1994年規劃建設的上海市張楊路共同溝,是束昱回國后的第一項科研成果。張楊路共同溝于1994年完成土建工程,后逐步完成配套設施安裝工程,是國內第一條城市市政管線專用廊道,集合了電力、通信、供水、燃氣四大管線,全長11.125公里,堪稱“中華第一溝”,并獲得了2003年度上海市優秀設計一等獎,對全國各地城市的現代化與市政管線的集約化管廊化建設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1993年,束昱提出的浦東濱江大道“防汛墻+清水綠化+地下空間”復合開發新理念榮獲了規劃設計國際競賽大獎,他也于1995年晉升為教授。

束昱參與上海綜合管廊的規劃建設研究

束昱考察國外地下空間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束昱就參與了建設部主持的我國地下城市空間“九五”、“十五”發展規劃,其中他參與研究和制定的《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規定》已于1997年12月頒布實施。自2001年以來,束昱作為主要負責人承擔了“上海城市地下空間發展戰略研究”、“上海城市地下空間管理體制、機制與法制研究”、“城市地下空間舒適性研究”、“世博地下空間的太陽光導入系統技術研究”、“世博地下空間環境生態化技術集成應用研究”、“上海市地下空間‘十一五’和‘十二五’發展規劃研究”、“上海城市地下空間使用安全評價體系與實施細則研究”、“上海世博軸防災誘導標志與應急照明研究”、“上海市淺層低溫地熱開發利用研究”、“杭州市地下空間利用專項規劃編制研究”、“寧波市地下空間‘十二五’規劃研究”等一批我國地下空間發展規劃、規范編制的科研項目研究,以及國家《城市地下空間規劃規范》的編研工作。同時,他還承擔了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廣州、廈門、青島、杭州、合肥、麗水、南寧、蕪湖、秦皇島、蚌埠、象山、鹽城、湘潭、寧波、濰坊、淄博、蘭州、海寧、蘇州、南京等數十座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及人防工程建設專項規劃編制和科研咨詢項目,將理論研究成果成功地集成應用于社會實踐。
近年來,束昱從城市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和諧協調發展、城市和諧協調發展與地下空間及城市地下空間的和諧協調發展三個方面,對城市和諧發展與地下空間資源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進行系統分析,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間和諧發展需求預測”的系統理論和預測方法體系。他前瞻性地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編制體系與方法”、“城市地下空間的分層開發與規劃方法”、“城市道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規劃與管理”、“地鐵車站及交通樞紐地區地下空間綜合開發利用模式”、“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權屬管理”、“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法規體系”、“城市地下空間使用安全與風險管理”、“地下空間環境與人體相互作用”、“城市地下空間環境生態化技術集成應用體系”、“低碳城市與地下空間的聯動發展”等理論框架。
此外,束昱還指出了我國近幾年和未來城市地下空間優選發展的10大科技領域、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國際化趨勢與我國的發展戰略。他還建議,我國應盡快建立軌交地鐵與地下空間的風險評估、應急預案與安全監督的全程化管理機制,推動地下空間科學的發展。
束昱認為,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大國,城市地下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與保護應上升為我國的國家發展戰略。我國必須高度重視城市地下空間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重視規劃的先行引導與管控作用,重視安全防災與負面影響,重視人文環境與科技集成應用效應,重視法律法規的規范與保障。
35年來,束昱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各類研究論文200余篇,在國外及國內世紀講壇等場合作了百余場學術報告。他的專著《地下空間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合著《地下空間與未來城市》、《城市基礎設施工程規劃手冊》、《城市地下空間安全簡明教程》、《國內外地下空間災害事故案例選編》等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和歡迎。他領銜主持和完成的科研項目分別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以及國家人防辦、國家住建部、上海市、福建省等部門的二、三等科技進步獎10余項。
2007年,束昱被《中國建筑時報》評為年度人物,他為我國城市地下空間科學發展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報,而他也成為我國城市地下空間科學領域名副其實的開拓者,成為國內外公認的著名專家。束昱很清楚,要實現理想的地下空間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狀態,需要經濟發展和價值觀念達到一定層面,也許還要再等20年。但為了這樣一個美好的未來,他愿意繼續研究,繼續奮斗,繼續期待。
責編/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