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汽車工業工程公司
強化自主創新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文/中國汽車工業工程公司
中國汽車工業工程公司隸屬于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屬科技型中央企業,由原國家機械工業部第四、五設計研究院合并創立,擁有國家頒發的工程勘察、設計、咨詢、監理等40余項資質證書,其中甲級資質證書15項。公司員工總數1600余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350人,高級職稱415人。在5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為我國機械工業、汽車工業的工程設計和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公司資產總額47.5億元,凈資產6.6億元。2011年完成新簽合同額56億元,營業收入25億元。近年科技投入占總收入比率4%。
公司為機械、汽車行業提供工程建設、項目管理、總承包、裝備供貨等技術和服務。結合工程服務和裝備供貨兩大類主體核心業務,公司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向和內容為:一是新技術開發和應用;二是業務建設,具體包括工程服務的標準、流程建立,專業新技術、新標準的正確應用,制造技術中上游產品技術的開拓和應用,各類裝備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等。
公司致力于提供可靠、完善、節能、環保的汽車生產工藝和裝備,為汽車工業產品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換代服務。在技術集成和創新上是以降低成本、替代進口、節能環保、技術領先為宗旨進行項目研發和產業化,重點是以一流的研發手段,收集、掌握、提煉與創新汽車生產工藝和涂裝、焊裝和裝配專用生產裝備方面的核心技術,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優勢,為汽車制造業提供具有國際一流技術水平和競爭力的汽車生產專用裝備。
2007年,公司成立了天津市汽車制造裝備技術工程中心,所屬領域為裝備制造業,為省(市)級工程中心。其定位是:發揮聚集和輻射作用,提升我國汽車制造裝備研發技術水平,匯集一流的研發人才,以自主創新為主,具有國內一流的研發設施和手段,開展汽車生產工藝及涂裝、焊裝和裝配專用生產裝備及產品的工程化開發和產業化工作。為天津和全國提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制造裝備,并對相關產業的發展具有帶動和促進作用。
設立工程中心以來,已完成投資近1.4億元,建設了3.3萬平方米的廠房和實驗室、1萬平方米的研發大樓和5800平方米的培訓中心及附屬設施,達到汽車制造裝備技術研發、測試、中試和制造條件。工程中心占地137畝,建設有聯合廠房、研發大樓、培訓中心等研發設施。已購置包括五面體加工中心、立式及臥式加工中心、激光線切割機、三坐標測量儀等在內的各類主要加工、檢測設備和精密檢測儀器98臺(套)。工程中心網絡使用規模為500人。

上汽臨港自主品牌項目
工程中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面向生產、著眼應用,實行以項目為核心,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商品化與產業化相結合的管理機制,努力建成一個開放性的創新平臺。目前工程中心已建立包括營銷生產管理、項目管理、技術質量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各項管理制度共80余項。
中心瞄準高新技術、高附加值、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以嫁接技術、創新產品為切入點,把利用中汽工程、汽車制造裝備生產企業的綜合優勢作為工程中心工作的重要方式;同時注重利用國際互聯網,掌握國內外汽車制造裝備技術動態和商務信息。
幾年來工程中心培養了大批研發設計人才,目前從事研發設計人員近百人,并與天津工業大學建立了長期產學研合作關系,正在聯合進行“車身焊接柔性工作站”課題的開發。
2011年工程中心共立項涂裝、焊裝和總裝技術開發課題19項,申報國機集團科技基金項目2項,分別是“與歐美技術同步的輕型EMS輸送技術開發”和“高速往復桿式輸送線體開發”。工程中心已經完成國機集團基金項目2項,分別是“反向滑板輸送系統(OHS)”和“反向單軌輸送機開發”,并獲得1項國家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目前正在進行的基金項目2項,分別是“底盤線摩擦線技術開發”和“車身焊接柔性工作站開發”。
工程中心的定位是汽車裝備的研發和制造,研發成果已經在許多企業成功轉化為生產力,包括中心的會員單位,成果遍布包括位于北京、上海、天津、重慶、陜西、海南、遼寧、廣東、廣西、安徽、山東、內蒙、江蘇等全國數十個省市的上海通用、上海大眾、上汽汽車、長安福特、華晨寶馬、廣汽自主品牌、江淮、海馬、長城等國內主流車企,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確立了中心汽車制造裝備技術在國內的領先地位。
2007年成立至今,工程中心共申請專利35項,其中發明專利5項;已授權專利21項,其中發明專利1項;共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24項。2011年申請專利1項,授權專利4項,發明專利公示2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5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正在進行中的技術服務項目19項,合同額8.1億元。

陜西重型汽車項目
國內汽車整車制造的“四大工藝裝備”(整車裝配線、車身焊接線、涂裝生產線、沖壓生產線)長期以來都靠進口,成本居高不下。“十一五”期間我國汽車工業購買裝備的資金總額達到20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中購買裝備部分的投資占到70%,而購買裝備中用于購買進口設備又占到70%。
伴隨著我國汽車工業自主品牌所取得的重大進步,中汽工程公司經過近20年的積極進取、不懈努力和自主創新,汽車生產的工藝裝備技術也取得了重要進步。在汽車涂裝、總裝和焊裝三大領域已具備與國外公司同臺競爭的能力,并參與國際項目的競標,完全可以替代進口。
公司擁有大批高水平汽車裝備生產線的核心技術,其中的57項專利和專有技術主要體現在:
涂裝工藝及其裝備。一是涂裝工藝流程布局技術,二是涂裝設備,三是自控系統和機運系統控制,四是控制軟件。
焊裝工藝與裝備。能夠依據國情及市場需求,在工藝布局及生產線的設計和制造方面實現柔性和多平臺的混線生產的技術;焊裝線的自動化和機器人生產技術;高頻逆變懸掛點焊機;自主設計焊裝線生產及焊接夾具,已掌握三維設計技術和夾具的設計標準;已掌握三維仿真模擬技術并應用于實踐;焊接夾具的制造水平、制造質量、檢驗技術已達到國際水平。
總裝工藝與裝備。低噪音環保的新型結構滑板輸送、摩擦輸送、自動往復輸送等系統,其可靠性達到98%,運行壽命達到8萬小時;滑板內飾線和升降滑板系列化、模塊化等。
此外,公司在工業爐窯成套設備的研發、設計、制造、安裝調試、總承包方面在國內同行業中也具有明顯優勢,尤其是在加熱爐窯的全自動控制,數字模擬檢測、溫控程度、控制能力等相關技術上的集成創新與應用,使公司在這一行業領域的設計和設備總承包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近年來所完成的上海重型機械廠有限公司加熱爐、天津賽瑞機器有限公司芯棒和優質合金鍛件項目、卡特比勒底盤廠熱處理線、天津消防研究所組合爐項目,在行業內得到認可和贊譽。
公司立項報批的節能環保、替代進口的汽車整車生產線裝備制造項目曾列為2009年天津市重點項目。主要產品包括白車身柔性自動(機器人)焊接工作站、高頻逆變懸掛點焊機、環保型汽車涂裝水性漆系統等;特別是水性涂料使用是環保和“綠色”制造工藝,是中國汽車制造業涂裝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公司承擔的上汽自主品牌項目(主要生產榮威550車型)的涂裝車間工程總承包項目中,轎車涂裝工藝包括環保型無鉻鈍化的前處理、無鉛陰極電泳底漆、水性中涂、水性基色面漆以及兩道罩光面漆,確保了涂裝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項目業主方給予的評價是:中汽工程公司承建的這條涂裝線,從整體水平來說完全可與世界上最先進的德國大眾和美國通用的生產線相媲美,真正達到了低成本、高質量、環保節能的設計宗旨。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公司已成為從傳統的提供設計、承包管理,到擁有工程施工和核心制造的工程總承包和裝備供貨,發展成為提供汽車工廠工程建設(包括產品選型、廠房建設、裝備供貨、安裝調試、人員培訓、試生產指導直至SOP)生產鏈全過程服務的供應商。
在此基礎上,以實現差異化的發展為目標,公司實現轉型的基礎和發展的條件更為具備,發展路徑與自身業務構成、自身能力和發展目標更為適應,體現著自身的特點。憑借積累的核心技術,在產業化發展模式的探索方面,采用合資合作的產業化模式,先后成立四家獨資和合資控股公司,產業發展布局更加合理,產業鏈條更加完善。
通過產業化發展的實際運行,實現對公司主營業務——總承包業務、設備研發、制造和新產業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顯現了公司設計制造、集成的核心能力,增強了客戶信任和信心。近年來的高端客戶和合同額持續增加,對汽車焊裝、涂裝、總裝工藝和工程技術、項目管理、研發與創新有很大提升。進一步壯大了公司品牌,推進業務升級,拓展業務領域,提升業務層次,增強公司整體競爭能力。促進公司技術開發、專有技術和專利數量持續提高,助推公司向依靠技術創新內生驅動方式轉型。成為科技開發基金申請平臺,先后獲得天津市和國家優惠政策和資金支持。通過產業化發展,2010、2011年實現直接營業收入3.5億元,支撐工程總承包超過30億元。
在擴大總承包業務的拉動作用下,密切結合市場需求,跟蹤國際成熟技術的創新,快速跟進,實現與國外技術同步,力爭集成開發和綜合優勢領先。
加強科研開發,在工程項目中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延伸業務鏈,提高附加值。裝備關鍵部分的開發和試制,通過試驗、試用、改進、穩定后應用于客戶,讓客戶滿意。
公司出臺了產業化項目的獎勵政策,對各工藝部門裝備產品的研發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各部門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調研、設計,在制造基地進行安裝試驗,滿足用戶要求后,進行推廣應用。完善后期服務工作,建立了良性的研發項目的運作流程。
傳播自主品牌,展示技術實力和項目業績。在北京、上海先后舉辦了汽車涂裝、總裝綠色制造技術交流及現場觀摩會、2011AMTS——上海國際汽車(電動車)制造技術與裝備及材料展覽、全國工程設計科技創新大會和行業展覽會,邀請到多家汽車生產廠家參會;通過參觀上汽臨港項目,展示公司集成創新的業績,展示了公司技術實力和創新管理能力。
通過實施設立技術開發基金,實施技術開發基金使用管理辦法、成果推廣(轉化)效益分配辦法,加大對科技開發和科技創新資金的投入和政策保證力度。在全員范圍內展開“崗位創新”工作,尋找技術創新、自主創新的突破口。

天津拖拉機新廠項目

天津賽瑞芯棒調制生產線
多年來,公司大力推動深化精益化設計,根據每個部門的特點制定符合主業特點、切實有效的手段和發展路徑,落實到人,確保計劃逐一實施。
責編/齊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