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王圣媛 吳浪
李蘭娟信息化助推醫改進程
本刊記者/王圣媛 吳浪
利用計算機和新一代網絡技術,研究應用于衛生領域的關鍵技術,建立全民電子健康檔案,改造和構建國家或區域性的衛生信息體系。
我國新醫改方案中提出了將“建立實用共享的醫藥衛生信息系統”作為新醫改“四梁八柱”中的一根柱子,并明確提出“建立實用共享的醫藥衛生信息系統。大力推進醫藥衛生信息化建設”等內容。在這樣的背景下,新一輪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將給衛生信息化帶來怎樣的機遇?衛生信息化的發展又將在哪些方面促進新醫改目標的實現?本刊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省科協主席李蘭娟。
記者:衛生信息化建設對我國醫改的促進作用有哪些?
李蘭娟:當前,衛生信息化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良好的政策環境,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推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為現代健康維護和提升行業服務能力提供保障。以資源共享和互通為基礎的醫療衛生信息化已成為構建現代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中之重,對深化醫療衛生服務體制改革、維護全體公民健康、加快和諧社會構建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新醫改方案明確指出,從2009年開始,逐步在全國建立統一的居民健康檔案。運用信息化手段、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深入分析我國公民個人健康需求,利用計算機和新一代網絡技術,研究應用于衛生領域的關鍵技術,建立全民電子健康檔案,改造和構建國家或區域性的衛生信息體系,構建新型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二、為衛生事業科學發展提供支撐。近年來,我國衛生領域信息化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醫院信息化普及,公共衛生信息系統開始建立,城鄉社區衛生服務信息化有了良好開端。但是也存在問題,部門之間條塊分割,應用系統互相獨立,醫療信息資源難以共享,“孤島”現象嚴重;衛生信息化標準規范體系仍然不夠健全,標準無法落實。新型的衛生信息化建設就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以全民電子健康檔案為基礎,為醫療服務提供者、衛生管理機構、患者、醫療支付方以及醫藥產品供應商等機構,提供以數字化形式收集、傳遞、存儲、處理衛生行業數據的業務和技術平臺,以支持醫療服務、公共衛生以及衛生行政管理的需要,為衛生事業發展提供支撐。
三、改善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在當前醫療衛生改革形勢下,只有加快衛生信息化建設,向著突破醫療信息孤島、整合醫療資源、優化服務流程、提高就醫效率、降低醫療費用、和諧醫患關系、保障人民健康的方向努力,才能真正轉換我國的衛生事業模式,從大病晚期治療為主向預防為主轉變,實現醫療衛生工作關口前移、重心下沉,從根本上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矛盾,使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真正落入實處,最終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
記者:“國家數字衛生關鍵技術和區域示范運用研究”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是什么?
李蘭娟:該項目是2008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和衛生部聯合向科技部申報的“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是醫療衛生、信息通訊、公共管理、標準等多學科領域的融合創新的的成果,是協同創新發展科技并促進應用的典型。
該項目研制并建立了一套適合中國特色、順應醫改需求的數字衛生標準體系;首次創建涵蓋全人全程10個生命節點、囊括11個子系統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系統,實現了居民健康信息的規范化管理;創建了以物聯網為技術支撐,以標準化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院信息系統,實現醫院全過程、標準化、精細化、一體化的流程管理;首次構建了統一的、標準化的省市縣三級區域衛生信息平臺體系;構建了遠程重癥會診、遠程持續監護、遠程虛擬病床、遠程預約服務、遠程醫學教育、遠程科室合作、區域檢驗檢查、三級雙向轉診8種服務新型醫療服務模式,建立了開放的第三方運作機制,形成多對多的網絡醫療服務平臺,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共享,提高了醫療服務質量,控制了醫療成本增長,優化了資源利用,推進了城鄉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
記者:國家數字衛生項目的實施,有哪些實實在在的好處?
李蘭娟:國家數字衛生項目的研究目標是通過對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試點工作,逐步建立統一的國家健康信息系統。
對居民而言:可實現一生連續、全方位的健康檔案記錄(含電子病歷);在看病就診時,無論到哪個醫院,只要能上網和病人許可,就可以查看個人病史、健康史,有利于病人就診和治療;在突發健康事件發生或急診時,通過網絡化快速查找血型、過敏史等健康檔案,有利于縮短急救時間;根據個人健康史,可實現自我健康教育,實施健康計劃。
對醫院而言:可以了解病人史,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提高醫療質量和治療效果;可以調用相關電子病案,為病人治療進行輔助決策;可以進行遠程調用病人檢查報告、醫學影像,供制定治療方案使用或進行專家會診;可提供藥物過敏、治療安全警示等,減少醫療事故發生;可以通過醫院信息系統實現醫院全過程標準化、精細化、一體化的管理。
對公共衛生機構而言:疾控中心可以從社區、醫院獲取疾病個案信息,挖掘分析出區域性群體疫情信息,科學實現“重心下沉、關口前移”的防治決策;監督機構可以從區域性群體的健康信息中,對餐飲、食品加工、學校、娛樂場所等,所有與人民群眾健康相關的單位實現有效管理;婦幼保健機構可以對社區內的孕產婦、嬰幼兒實時跟蹤保健和主動提供適時服務;健康教育中心可以結合區域性群體健康信息,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知識教育和活動。
對衛生行政部門而言:通過制定統一規范的數字衛生標準,可避免軟件低水平重復開發和應用系統的“孤島”現象;通過建設網絡,衛生行政部門可以對區域內各種醫療衛生數據進行實時采集;通過對區域性群體健康數據的匯總分析,可以科學地制定醫療衛生相關決策,可以更有效地制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和方案實施,可以更加優化醫療資源分配和實現區域內醫療資源共享。
對政府和社會而言:通過共享的信息平臺,實現醫學檢驗、醫學影像結果的互認,可減少重復檢查;建立遠程會診系統,讓在海島、山區的病人,可享受到城市的優質醫療資源;通過網絡互聯,可實現雙向轉診、疾病跟蹤,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住醫院”的格局等等;通過這幾項措施的落實,可有效緩解“看病貴”問題,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
對其它與衛生相關的單位和部門而言:藥監部門通過醫療衛生信息平臺可以獲得藥品使用有關數據,進行實時在線的不良藥物事件的監測和提供用藥分析服務;社會保險部門可以了解醫療整體面貌,輔助和推動醫保業務的開展;民政系統可獲取殘疾人群信息,提供殘疾康復管理;公安系統獲取出生人口信息,觸發新增人群建檔工作;計生委獲取育齡婦女信息,可對已婚女性進行計劃生育管理。
通過推動IT基礎軟件研究、硬件產品開發、推進醫療外設產品開發,將形成一條政、產、學、研、用完善的數字衛生產業鏈。
記者:國家數字衛生項目對于醫療衛生信息產業發展有什么促進作用?
李蘭娟:國家數字衛生項目是“十一五”期間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重點項目,也是迄今為止科技部在醫療衛生信息化領域投入最大的科研項目,經過3年的實施,取得的關鍵技術和研究成果,已經顯現出對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有力的科技支撐作用。同時,項目的實施對于拉動衛生信息化相關產業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推動IT基礎軟件研究、推動適用新型IT硬件產品開發、推進醫療外設產品開發、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將形成一條政、產、學、研、用完善的數字衛生產業鏈。
由于國家數字衛生項目實施得力,成效顯著,作為對此類課題的后續支持,科技部也已經通過了“杭州國家現代服務業數字衛生產業化基地”的認定,這是目前國家唯一一個醫療衛生信息化方面的產業化基地。旨在通過組建一個集科技研發、技術引進、成果轉化、服務推廣、資本運作為一體的產業化基地,集聚、孵化、培育專業從事數字衛生行業應用與服務的企業群,形成技術應用的示范效應和行業企業的群聚效應,促進醫療衛生信息產業經濟轉型升級,支撐社會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李蘭娟傳染病學專家。1947年9月出生于浙江紹興,1973年畢業于浙江醫科大學醫學系,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省科協主席。曾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衛生部傳染病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榮獲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十佳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提名獎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