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模
(四川省射洪縣人民醫院,四川 射洪 629200)
中成藥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以中藥飲片為原料,按規定的處方和標準制成具有一定規格的劑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劑[1]。
中成藥與中藥湯劑相比,中成藥體積小、有特定的包裝,存貯、攜帶方便,可直接使用,對于急危病癥患者的治療及需要長期治療的患者非常方便,近年來,臨床應用成上升趨勢。為了人們安全、有效、經濟、適宜的使用中成藥,本文對416份住院病歷應用中成藥的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提請臨床合理使用中成藥。
在我院信息科計算機網絡中,閱讀了2012年1月至7月份的出院電子病歷1631份,抽取其中使用了中成藥的病歷416份,分別有內科169份、外科58份、骨科61份、感染科25、婦產科21份、中西醫結合科82份。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中藥注射劑臨床使用基本原則》、《藥品說明書》以及衛生部的相關文件,收集整理使用了中成藥的病歷,按照數學原來和統計學方法,對其住院病歷使用中成藥的有關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
根據中成藥臨床應用基本原則,依據中醫理論,辨認、分析疾病的證候,針對證候確定具體治法,依據治法,選定適宜的中成藥。辨病辨證結合用藥辨病用藥是針對中醫的疾病或西醫診斷明確的疾病,根據疾病特點選用相應的中成藥。使用中成藥的病歷占病歷總數的25.5%,中醫師開具中成藥病歷比醫師(西醫師)低94.2%。有中醫理論描述病歷比無中醫理論描述病歷低83.2%。使用超說明書的病歷高達24.6%。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6%,多為靜脈給藥。國家基本藥物品種(包括省補品種)占中成藥總數的78.6%。見表1。

表1 416份住院病歷使用中成藥的基本概況
給藥途徑的選擇原則:能外用給藥有效的,不內服用藥;能口服給藥有效的,不采用注射給藥;能肌內注射給藥有效的,不選用靜脈給藥。在使用中成藥的病歷中,靜脈給藥(注射或滴注)占首位,其次為口服,再其次為外用(貼、涂膜、擦、噴霧)、肌內注射。見表2。
臨床使用中成藥時,可將中醫辨證與中醫辨病相結合、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相結合,選用相應的中成藥,但不能僅根據西醫診斷選用中成藥[1]。在調查中看出,醫師開具中成藥病歷遠遠高于中醫師開具的中成藥病歷,有報道[2],一所二級甲等中西醫結合醫院,70%的中成藥處方為醫師所開。在專業水準上,中醫師使用中成藥比醫師相對合理一些,因為是他們的主要專業。在使用了中成藥的病歷中,中醫師有中醫理論的描述、基本上是按照藥品說明書使用,醫師與中醫師有明顯差別。

表2 416份住院病歷使用中成藥的給藥途徑情況
合理用藥是中成藥應用安全的重要保證,臨床在使用中成藥時必須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原則正確選藥[3],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的功能主治、用法用量、使用療程、禁忌證、注意事項、藥物相互作用等規范使用,不可隨意無原則的使用。在使用的過程中,必須密切觀察臨床療效和不良反應,特別警惕中藥注射液的不良反應。根據我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報告,中藥注射劑發生的嚴重不良反應事件比化學藥品多。
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是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工作之一。基本藥物是指適應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劑型適宜,價格合理,能夠保障供應,公眾可公平獲得的藥品[4]。選用國家基本藥物,有利于引導規范醫療服務行為,保障群眾用藥安全,降低患者醫藥費用,發揮我國傳統中醫藥獨特的防病治病作用。從本次調查中看出,選用國家基本藥物的比例較高,是嚴格執行國家藥物政策的重要體現。
注射劑的頻繁使用容易損傷局部組織,增加感染的機會,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也會增多,甚至是嚴重的,增加了醫療風險。注射給藥對環境條件、注射設施都有嚴格要求,注射給藥同時給患者增加了一定的經濟負擔[5]。為了用藥安全,中注射劑必須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使用[6],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藥。在醫療工作中,力爭達到以最低的醫療費用,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以患者為醫療服務工作的中心,以合理使用中成藥提高醫療技術水平,以安全使用中成藥促進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以發展構建社會和諧、保障人民健康。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S].國中醫藥醫政發[2010]30號,2010.
[2]金敏.我院2010年中成藥處方分析[J].中醫藥導報,2012,18(1):72-73.
[3]柴海霞.對醫院96份中成藥說明書的調查分析[J].中國藥業,2012,21(8):6-7.
[4]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編委會.國家基本藥物臨床應用指南[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5]馬勇,魏沖,趙曉冬,等.260例患者門診合理用藥國際指標分析[J].醫藥導報,2010,29(1):112-114.
[6]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進一步加強中藥注射劑生產和臨床應用管理的通知[S].衛醫政發[2008]71號,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