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義松
(山東省嘉祥縣人民醫院血液內科,山東 濟寧 272400)
化療是治療白血病患者常用的方法,但化療后患者往往容易出現骨髓抑制[1],這一階段是感染的高發期,患者容易并發包括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等各系統的感染[2],主要的病原體為銅綠假單胞菌、克雷伯桿菌、表皮葡萄球菌及陰溝腸桿菌等,一旦感染發生,及時足量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療是抗感染的有效方法,本研究根據白血病患者化療后感染的病原菌特點選擇利奈唑胺進行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12月21例白血病化療后感染患者給予利奈唑胺靜脈滴注,本組患者設為觀察組,其中男11例,女10例,年齡3~36歲,平均年齡(17.5±14.5)歲;同時選擇21例采用頭孢曲松治療的患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齡4~35歲,平均年齡(16.5±12.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感染系統及感染程度等各方面差異無顯著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感染部位見表1。

表1 兩組白血病患者感染部位[例,%]
所有患者均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咳嗽、發熱、咽痛、腹脹等。其中超高熱5例,感染性休克2例。
根據2007年5月上海制定的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療指南概要標準。
1.4.1 觀察組治療方法
本組21例患者在進行支持治療(補液、輸血、化療減毒藥等)、積極對癥基礎上給予利奈唑胺10mg/kg,8h/次,靜脈注射,8~18d為1個療程。
1.4.2 對照組治療方法
本組21例患者在進行支持治療(補液、輸血、化療減毒藥等)、積極對癥基礎上給予頭孢曲松1000mg+生理鹽水100mL,12h/次,靜脈注射,8~18d為1療程。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致病菌清除率及不良反應。
①有效率:根據衛生部《抗菌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痊愈:細菌學指標及實驗室檢查均正常,臨床癥狀、體征均恢復正常;顯效:細菌學指標、實驗室檢查、臨床癥狀、體征中三項恢復正常,1項未完全恢復正常;進步: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細菌學指標、實驗室檢查未正常;無效:用藥3d以上所有指標均無好轉或加重。以痊愈和顯效病例計算總有效率。②細菌清除率:所有患者于治療前、后分別作尿細菌培養和致病菌分離鑒定,對清除率進行計算。
比較兩組治療效果,觀察組痊愈14例,顯效5例,總有效率為95.24%;對照組痊愈6例,顯效10例,總有效率為76.19%;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比較兩組細菌清除率,觀察組清除20例,細菌清除率為95.24%;對照組清除16例,細菌清除率為76.19%,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未見不良反應病例,對照組出現1例皮膚瘙癢,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差異無顯著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白血病患者抗感染治療后效果比較[例,%]
白血病是常見的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化學治療仍是目前的主要治療手段[3],大劑量化療后容易出現骨髓抑制,骨髓抑制后極易造成粒細胞減少,進而并發出血及感染,甚至危及生命[4]?;颊咭坏┏霈F感染癥狀,及時給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對控制感染,挽救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抗生素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利奈唑胺是一種新型化學合成抗菌藥,其藥理作用是作用于細菌蛋白質合成的起始階段,通過與細菌核糖體的50S亞基結合,從而對70S初始復合物的形成產生抑制作用,達到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的目的。從臨床使用情況顯示,利奈唑胺在臨床治療耐藥革蘭陽性菌,特別是MRSA感染具有明顯優勢[5],而且未見其有與他藥物交叉耐藥的報道。本研究選擇利奈唑胺對觀察組21例白血病感染后患者的治療效果顯示,觀察組痊愈14例,顯效5例,總有效率為95.24%;對照組痊愈6例,顯效10例,總有效率為76.19%;觀察組細菌清除率為95.24%;對照組細菌清除率為76.19%,觀察組治療效果及細菌清除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結果提示利奈唑胺治療白血病化療后感染效果顯著。
利奈唑胺的體外活性試驗結果顯示,利奈唑胺抗菌活性顯著,除對耐藥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外,對青霉素敏感或耐藥的肺炎鏈球菌和對萬古霉素敏感和耐藥的腸球菌均顯示了較好的抗菌活性。其原因可能是利奈唑胺具有組織穿透性強,與白蛋白結合力低的特點,對肺部組織穿透性可達200%,且在肌肉、骨、皮膚軟組織、腦脊液中均能達到足夠的濃度,因此保證了治療效果。同時我們在治療過程中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的病例,結果提示利奈唑胺抗感染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1]Tan TQ.Update on the use of linemtid:a pediatric perspective[J].Pediatr Infect Dis J,2004,23(10):955-956.
[2]孫宏莉,王輝,陳民鈞,等.甲氧西林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性及分子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05,25(2):137-141.
[3]馬越,李景云,姚蕾,等.1996-2001年內科、外科、ICU和門診患者分離的金黃色葡萄球菌耐藥性分析[J].中國抗生素雜志,2003,28(4):207-211.
[4]楊鏡明,劉瑛.異帕米星的體外抗菌活性及臨床應用[J].中國新藥與臨床,2002,21(1):33-35.
[5]於江泉.利奈睦胺治療膽囊切豫術后腹腔感染1例報告[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8,28(5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