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雯
(祁東縣婦幼保健院,湖南 衡陽 421600)
高熱驚厥是兒科臨床常見的急危重癥之一,其發病原因是由于患者中樞神經系統以外發生感染,導致患者出現體溫高于38.5℃的發熱,若患者發熱癥狀未得到及時處理,則可引起驚厥現象[1]。避免高熱驚厥患兒發生嚴重后遺癥的關鍵是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本文將對我院自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前來就診的36例高熱驚厥患兒進行回顧性分析,從而尋求臨床治療高熱驚厥患兒更為有效的方法,為提高高熱驚厥患兒的治愈率提供較為可靠的臨床依據,現結果如下。
本文將對我院自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前來就診的36例高熱驚厥患兒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性患兒21例,女性患兒15例,年齡4個月~7歲,平均年齡為(2.9±1.3)歲,發病至入院時間為2h至48h,平均時間為(9.3±2.1)h。所有患兒均符合《實用兒科學》[2]診斷標準,確診為高熱驚厥患兒。36例患兒均未發生心、腦、肝、腎、肺等身體重要器官嚴重疾病;引起驚厥的原因不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遺傳性疾病以及全身代謝紊亂。
①保持高熱驚厥患兒呼吸通道順暢,囑咐患兒行平臥位,將頭部偏向一側,必要時給予患兒吸痰處理措施;②對發生高熱驚厥的患兒給予及時的解痙處理是急救的關鍵措施之一,可通過對患兒人中穴、內關穴、合谷穴以及涌泉穴等穴位進行針刺,也可通過藥物進行解痙處理,如給予5~8mg/kg魯米那鈉進行深部肌內注射或給予0.2mg/kg地西泮進行靜脈注射,或進行濃度為10%劑量為0.4mL/kg的水合氯醛加入濃度為0.9%劑量為20mL的生理鹽水進行保留灌腸1h以上;③無論高熱驚厥患者有無紫紺出現,均應立即對患者進行高濃度吸氧措施,以便減輕患者體內由于缺氧而對腦細胞造成的損害;④當患者體溫超過39℃時,應立即對患者進行頭部降溫,當患者體溫超過39.5℃時,應立即對患者進行全身降溫,降溫方法包括保持室內溫度適中、應用酒精擦拭患者皮膚、額頭冷敷等物理降溫法;⑤迅速對患者建立多條靜脈通道,可保證患者能夠進行及時、正確的用藥治療,在進行靜脈注射時應盡量使用靜脈滯留針,防止患兒由于發生抽搐而使針頭脫落等。
36例高熱驚厥患兒的發病原因為上呼吸道感染26例、肺部感染7例、腸道感染5例,其中30例患兒為病毒感染,占總人數的83.33%;驚厥持續時間<5min為28例、驚厥持續時間在5~15min為6例、驚厥持續時間>15min為2例;單純性高熱驚厥患者為31例,占總人數的86.11%,復雜性高熱驚厥為5例,占總人數的13.89%。具體情況見表1。

表1 36例高熱驚厥患兒一般情況分析
36例高熱驚厥患兒經上述搶救措施進行搶救后,均治愈或好轉出院,無1例死亡病例。經隨訪3個月~1年后可知,36例高熱驚厥患兒預后良好31例,預后不良5例,其中3例經腦電圖證實為癲癇后遺癥,2例經智商測定可知為智力障礙后遺癥。具體情況見表2。

表2 36例高熱驚厥患者經搶救治療后結果分析
小兒高熱驚厥多由上呼吸道感染所致,且發病年齡多集中于3歲以下幼兒[3]。小兒高熱驚厥具有發病較急、變化較快且病情較重等特點,臨床表現為患者兩眼斜視、凝視或上翻,患者身體局部或全身出現肌肉抽搐現象且意識喪失,若不進行及時搶救,導致患者長時間抽搐,從而使患者腦細胞嚴重缺血缺氧,最終損壞腦細胞,將對患者造成癲癇或智力低下等后遺癥。臨床研究顯示,小兒高熱驚厥的臨床發病率約為2%~8%,且復發率高達33%~78%[4],嚴重影響兒童的成長發育,降低兒童的生活質量。
對臨床出現高熱驚厥的兒童進行正確及時的搶救措施,是避免高熱驚厥患兒出現嚴重后遺癥的關鍵。醫護人員應及時給予有效的鎮驚止痙藥物,立即停止患兒抽搐,并同時采取解痙、吸氧、退熱以及消炎等臨床對癥治療,從而降低患兒機體內部的基礎代謝水平,同時增加患兒腦部組織對缺氧狀態的耐受度,改善患兒的腦部微循環,同時消除患兒體內氧自由基,降低患兒顱內壓力。
在日常健康教育中應對家長進行高熱驚厥癥狀的宣傳工作,使家長了解高熱驚厥臨床癥狀,提高家長的防范意識,指導家長及時發現患兒出現高熱驚厥癥狀并進行及時的院外急救。家中應配備相關器械或藥品,如體溫計、退熱劑等,指導家長正確掌握物理降溫法,如酒精擦拭皮膚以及冷敷額頭等。小兒一旦出現高熱驚厥癥狀,家長應第一時間進行正確的搶救措施,同時嚴密觀察患兒的面色、神志、呼吸以及脈搏等一般生命體征,積極退熱,防止驚厥反復發作,以便盡量降低患兒高熱驚厥后遺癥的發生。
[1]李國麗.小兒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熱驚厥的急救護理[J].青海醫藥雜志,2008,38(9):61–62.
[2]諸福堂.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2005:688.
[3]羅良瓊.上呼吸道感染致高熱驚厥的急救護理探討[J].中國醫學創新,2009,6(17):109.
[4]林詩英.小兒高熱驚厥復發因素的探討[J].海南醫學,2005,16(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