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研華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十三師紅星四場醫院,新疆 哈密 839105)
隨著社會的日漸進步,生活方式的不斷變遷,由遺傳、心理、生活習慣等多因素導致的糖尿病的發病率呈現漸趨增加的趨勢,目前臨床以藥物的控制性治療為主,但由于本病病程較長,須長期服藥,導致患者的依從性不高,從而影響臨床療效[1],而且由于糖尿病在初期、治療期以及并發癥期多呈現不同的臨床癥狀,因此,探尋糖尿病患者不同階段的用藥規律,是現今急需解決的難題。
我院自2010年以來,收治不同階段的糖尿病胃運動障礙患者118例分別予以不同的藥物進行干預,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以自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且存在胃運動障礙的患者118例,均行上消化道造影、內鏡、腹部超聲等檢查排除消化不良癥狀、消化性潰瘍、消化道腫瘤、肝膽胰腺疾病等其他消化系統疾病,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基礎上,歸為觀察組,其中依據胃運動障礙情況[2],依次分為早期39例、中期41例及后期38例患者,細分為觀察1、2、3組納入研究。為了研究的科學性,選取同等時間長度的我科收治的“糖尿病胃運動障礙”患者40例歸為對照組進行研究。
觀察組患者中男72例,女46例;年齡:最大者67歲,最小者35歲,平均(49.5±7.8)歲;病程:0.5~10年,平均(5.5±0.8)年。對照組患者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最大者69歲,最小者35歲,平均(51.2±6.9)歲;病程:0.7~12年,平均(6.3±0.7)年。觀察組中的1、2、3組與對照組在性別、年齡、病程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2]:糖尿病的不同階段,其胃腸運動異常表現有所區別,早期患者多表現為血糖升高、易餓、多食癥狀,予以降血糖藥物或者胰島素治療即可,胃腸道癥狀可采用調節飲食的措施進行干預;中期患者多見上腹脹、早飽等消化不良癥狀,檢查可見近端胃感覺閾值下降,胃排空延遲,予以促動力藥物,如多潘立酮、伊托必利等多巴胺受體拮抗劑,胃動素受體激動劑或莫沙必利,后期患者可見胃腸癥狀加重,甚至出現惡心、嘔吐、無法進食,體質量下降等癥狀,從而導致營養不良,予以低纖維飲食。
對照組:僅根據“糖尿病胃運動障礙”的常規治療方案進行,即:降血糖或胰島素治療,促胃動力藥物等。
觀察各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糖及體質量變化情況。
所有數據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
治療前各組血糖與體質量,均未見顯著差異(P>0.05)。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觀察組血糖均降低明顯,體質量均增加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未見明顯差異(P>0.05);與治療后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血糖降低程度與體質量增加程度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各組患者血糖、體質量比較
當前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且糖尿病為終身性慢性疾病,就目前的醫療水平還不能完全根治,如果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將給患者帶來嚴重的并發癥和反復的住院治療,這不僅給患者帶來更大的痛苦而且給家庭、社會增加經濟負擔[3],其中合并胃運動障礙作為較常見的癥狀,多以上腹脹、早飽、噯氣、惡心等為臨床表現,究其成因多與胃腸道作為人體最大的內分泌器官其中多種激素可影響胃腸道動力,尤其是對胃排空,進而導致胃排空延遲、胃十二指腸壁運動異常等因素有關[4],然研究已證實:在糖尿病胃運動障礙的不同階段分別予以相應的治療措施,是緩解患者癥狀的有效方法[2]。
有鑒于此,我科自2010年以來,對收治的糖尿病胃運動障礙患者在進行臨床分期的基礎上,分別根據早、中、后期予以不同的治療方法,即:早期及中期多是對患者進行正確的飲食指導并采取合理藥物治療,從而達到平穩控制血糖,延緩糖尿病胃功能障礙的進展;后期則多是依據患者的臨床癥狀表現,選取飲食、藥物、電針刺激,甚或是手術治療的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從而在降血糖的情況下,保障患者的營養均衡,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1]Choi KM, Gibbons SJ, Nguyen TV, et al.Hemeoxygenase-1 protects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 from oxidative stress and reverses diabetic gastroparesis[J].Gastroenterology,2008,135(6):2055-2064.
[2]藍宇,路國濤.不同階段糖尿病胃運動障礙診治對策[J]. 胃腸病學,2012,17(2):83-86.
[3]陳艷,劉詩.電針足三里對胃腸功能性疾病作用的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1,19(7):705-709.
[4]李佃貴,戎士玲,王鳳麗,等.不同階段糖尿病大鼠胃腸激素變化及涼潤通絡方的干預作用[J].中醫雜志,2009,50(9):835-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