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任寧娟 楊 輝
(廣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 100053)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方式的改變,高血壓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1]。北京市60歲以上老年高血壓患者占全部患者的60%~70%,老年高血壓患者較年輕人發生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性明顯升高,因此老年高血壓防治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2-3]。研究表明,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非藥物綜合干預包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改變其不良習慣,保持平穩的心態以及戒煙限酒等,能夠顯著控制血壓水平以及減低腦卒中的發生[4-6]。因此,我們對所轄廣外社區的老年高血壓患者進行了綜合干預,考察患者對高血壓疾病的認知、血壓控制以及及腦卒中的發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90例冠心病患者均來自本社區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建立健康檔案經三甲醫院確診高血壓患者,均符合1級高血壓診斷標準。其中:男43例,女47例,年齡:60~70歲;納入者除高血壓外,無其他不適合社區治療與干預的疾病,在藥物治療方面與其他患者有顯著差異者未列入。將90例患者隨機分為社區綜合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5例,入選前2組患者的疾病認知、心理情緒及健康行為方面無顯著性差異,高血壓病程(8.0±3.6)年,干預組收縮壓平均值(149±12)mmHg(1mmHg=0.133kPa),舒張壓(101±10)mmHg;對照組收縮壓(151±13)mmHg,舒張壓(99±11)mmHg。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血壓水平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1 對照組
給予一般性的健康教育干預,不改變其原有的生活方式。
1.2.2 綜合干預組
參照指南[7、8]要求,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干預與認知干預相結合的綜合干預模式,自2011年3月開始進行綜合干預。
①認知干預:對每位干預對象根據血壓高低、危險因素、伴臨床疾患及治療情況進行高血壓危險評估,做到醫護與患者及其家屬共同掌握患者的病情,并能夠正確對待。②情緒干預: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減輕患者精神壓力,保持樂觀情緒。通過醫患之間的及時溝通及家屬的關愛,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治療,做到醫患配合,遵從醫囑。③健康教育干預:每月一次對干預組患者進行高血壓防治教育,由社區醫生邀請專家進行專題講座,或采用多媒體進行講解,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病的認識,掌握必要時的自我救護技能。④生活方式干預:提倡戒煙、限酒的健康生活方式,飲食合理化,包括低糖、低脂、低鹽、低蛋白、高纖維等,鼓勵患者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包括步行、游泳、太極拳等適合老年人的運動,運動不宜劇烈,每天運動40min左右。⑤管理與督導:對干預組患者進行強化管理與督導,每月隨訪1次,采用專人負責方式,檢查綜合干預執行情況,依據每次隨訪結果,即時調整干預措施,記錄生活方式變化、腦卒中事件發生等觀察指標。
對兩組的生活方式、腦卒中事件進行隨訪。隨訪內容包括:服藥情況、吸煙、飲酒、飲食控制、血壓水平、腦卒中事件發生率及健康行為形成率等。
采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指標采用±s表示;兩獨立樣本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采用社區綜合干預1年后,兩組患者對高血壓病的認知,包括血壓的監測、規范服藥等方面都有明顯改善,見表1。

表1 干預后高血壓患者健康行為形成率的比較
干預前干預組平均收縮壓和平均舒張壓與對照組比較均無明顯區別,干預后干預組兩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本研究的干預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血壓水平的上升。干預后干預組人群平均收縮壓降低了13mmHg,而對照組降低了4mmHg;干預組人群舒張壓降低了14mmHg,對照組降低了5mmHg。干預組血壓下降幅度顯著高于照組(P<0.05),見表2。

表2 高血壓患者干預后血壓情況的比較
干預組干預期間腦卒中事件發生2例,對照組期間腦卒中事件發生10例。干預組腦卒中事件發生率為4.44%,對照組腦卒中事件發生率為17.78%,干預組腦卒事件發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表3 高血壓患者綜合干預后腦卒中事件發生率的比較(n,%)
隨著我國城市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老年人高血壓及其相關疾病如腦卒中等發病率、病死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不健康生活方式是高血壓及其并發癥的重要危險因素。本研究表明采用綜合管理與藥物治療相結合的規范管理模式,對老年人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堅持合理的膳食與體育鍛煉、對于嗜好抽煙飲酒的患者進行戒煙限酒以及定期隨訪等干預措施,能夠明顯提高患者對高血壓的認識,增強治療信心,促使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社區作為高血壓防治的具體實施單位,采用社區綜合干預措施在控制高血壓,降低腦卒中事件發生率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1]種冠峰,相有章.中國高血壓病流行病學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公共衛生,2010,26(3):51-52.
[2]焦淑芳,尹香君,王瑜,等.北京市社區高血壓危險因素及預防策略研究[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2,3(4):223-225.
[3]趙曉玲,馬麗娜,湯哲,等.北京市老年人高血壓流行病學變化趨勢[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10,11(6):566-568.
[4] Fortmann SP , Williams PT , Hulley SB , et al. Effects of community wide education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the stanford five-city project[J].JAMA,1990 ,264(3):359-365.
[5]趙冬,吳兆蘇,王薇,等.中國11省市隊列人群基線血壓和7年積累心血管發病危險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0):612-617.
[6]Hao Pan-Pan,Chen Yu-Guo,Wang Jia-LI,et al.Meta-analysis of the role of high-dose statins administered prior to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reducing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lin Experimental Pharmacol Physiol,2010,37(4): 496-500.
[7]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M].修訂版.2005.
[8]劉力生,王文,姚崇華,等.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9年基層版)[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0,18(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