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 溢
(上海市浦東新區高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 200137)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上海市的糖尿病發病率在不斷上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糖尿病異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屬于2型糖尿病的前期,對IGT患者進行早期干預可以預防糖尿病的發生[1],尤其對老年人患者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而IGT老年患者的發病率也普遍比年輕患者更高,通過臨床試驗診斷IGT,可減少老年患者病情惡化為糖尿病。本文通過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對高橋社區參加年度體檢的患者進行糖耐量檢查,現報道如下。
選擇在上海市浦東新區高橋社區的年度體檢老年人群共758例,年齡35~80歲,平均年齡58.8歲。男性386例,女性372例。
包括問卷調查、體格檢查和實驗室檢驗三個部分。①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基本情況、糖尿病史、糖尿病癥狀、患病史、糖尿病家族史、生育史(限女性)、飲酒和吸煙情況、體力活動、精神因素和衛生知識水平等。②體格檢查: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使用校正過的相應器械為每個研究對象測量身高、體質量、腰圍、臀圍、血壓等。③實驗室檢驗:所有接受口服75g葡萄糖耐量試驗者(75 g OGTT)2h后采血測定血糖(2h BG)。
糖尿病(DM):空腹血糖(VPG)>7.0 mmol/L或2h BG≥11.1mmol/L;IGT:FPG<7.0mmol/L和2h BG 7.8~11.1mmol/L;高血壓:按標準方法測量,當日血壓≥140/90mmHg、有高血壓病史、已經服用抗高血壓藥物者;冠心病:臨床上有心肌梗死病史或典型的心絞痛發作的癥狀且心電圖ST-T異常。依據我國1999年中國高血壓指導委員會的規定,血壓<140/90mmHg者,糖尿病及腎病患者(Cr>115mmol/L)<130/80mmHg為達標。血脂異常:TG≥1.7mmol/L,HDL-C:男性<1.04mmol/L,女性<1.3 mmol/L。
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比較用χ2檢驗,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DM、IGT的患病率分別為12.7%(96/758)、12.9%(98/758)。隨著年齡增大,糖尿病患病率增加(P<0.05),不同年齡組人群的糖調節異常患病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DM、IGT的患病率情況
本文經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家族史、吸煙、飲酒、腰臀比、高血脂、高血壓等因素與IGT密切相關。見表2。
本文研究顯示,上海市浦東新區高橋社區45~65歲老年人DM、IGT的發病率分別為12.7%、12.9%,此兩者的發病率均高于全國人口標化率(DM為9.0%,IGT為10.8%)[2]。此項研究結果提示,高橋社區DM、IGT患病率較高。IGT進一步發展惡化將發展為DM,而高橋社區此次調查發現如此高的IGT發病率,如果不進行及時干預,可能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DM發病率將不斷上升。面對如此嚴重形式,我們應該積極開展預防和控制工作。預防DM、IGT的發生是一項長期工作,需要我們積極應對。另外,在本次調查中新發現8例DM患者,定期進行體檢對于篩檢老年人群中的DM、IGT患者非常重要。

表2 IGT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本次研究發現,年齡、家族史、吸煙、飲酒、腰臀比、高血脂、高血壓等因素對IGT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老年人的年齡增高,其發生DM、IGT的機率越大;DM家族史的患者因為遺傳因素,其更容易發生DM、IGT。現代分子學研究也認為,遺傳因素在糖尿病發生過程中起重要作用[3-5]。除此之外,后天的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等也會導致老年人發生IGT。本研究認為,老年人群中長期存在吸煙、飲酒等生活習慣的患者較無此類習慣的患者更容易發生DM、IGT。高血壓、高血脂等原因與DM、IGT也密切相關。高血壓可加重DM患者的早期發表階段,但是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高血壓是否是導致DM的獨立因素[6-8]。也有研究認為,高血糖與高血壓有密切關系,高血糖、高血壓是DM的前期表現[9-10]。高血壓可能通過影響血糖,進而導致IGT的出現以及發展加重,最后引發DM。總之,高血壓與DM、IGT存在相互影響關系,但是具體的因果關系還需深入研究。此外,高血脂作為重要的因素也與DM、IGT密切相關。糖代謝紊亂、脂肪代謝紊亂都是DM的重要特征,脂質代謝異常常合并有高血壓的出現。高血脂作為重要的指標,對預防DM、IGT的發生也有重要作用。
總之,高橋社區老年人群IGT的發病情況不容樂觀,發病率在不斷增加,我們需注意對老年人群進行年度體檢,及早發現DM、IGT等疾病,分析相關原因進行相關防治。
[1]楊澤.中國中老年人糖尿病和糖耐量異常的流行病學研究[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5):410-412.
[2]李銳,盧偉,賈偉平,等.上海市2型糖尿病患病情況現狀調查[J].中華醫學雜志,2006,86(24):1675-1680.
[3]Thomas F,Balkau B,Vauzelle-Kervroedan F.Maternal effect and familial aggregation in NIDDM:the Codiab study[J].Diabetes,1994,43(1):63-67.
[4]李建樹,高淑英,錢仁興,等.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影響因素的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96,17(5):285-288.
[5]WHO study group.Preven60nofdiabetesmellitus[R].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1994.
[6]尹秋生,周書明,曹少軍.老年人糖耐量異常的患病率分析[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8,11(4):343-346.
[7]Loney-Hutchinson LM,Provilus AD,Jean-Louis G,et al.Group visits in the management of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effect on glycemic a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 [J].Curr Diab Rep,2009,9(3):238-224.
[8]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betes among men and women in China [J].N Engl J Med,2011,362(12):1090-1101.
[9]Wheelock C,Savageau JA,Silk H,et al.Improving the health of diabetic patients through resident-initiated group visits [J].Fam Med,2009,41(2):116-121.
[10]林吉祥,傅東波,徐潔,等.上海市高橋社區糖尿病新型管理模式的效果評估[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1,28(6):41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