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評
(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四川 成都 610017)
目前.隨著病原學的變遷,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已成為小兒呼吸道感染的常見病原。患兒在臨床上常常表現出氣喘、咳嗽等,聽診可聞及肺部啰音。相關資料顯示該疾病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臨床統計治療顯示支原體肺炎在小兒肺炎的發生中可占一半以上。故如何有效地對該疾病進行防治是兒科治療的焦點之一,我科采用阿奇霉素序貫療法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效果較好,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間于我院就診的支原體肺炎患兒共122例,對以上患兒的診斷均符合實用兒科學臨床診斷標準。將以上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中共61人,男性患兒共37例,女性患兒共24例,最小年齡1歲7月,最大年齡12歲4月,平均年齡(7.0±1.6)歲;對照組中共61人,男性患兒共35例,女性患兒共26例,最小年齡1歲2月,最大年齡11歲7月,平均年齡(6.8±1.3)歲。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比例及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兒均常規行對癥支持治療,包括補液防治出現酸堿電解質紊亂,止咳化痰等,若患兒出現低氧癥狀給予間歇吸氧。對照組患兒給予持續靜滴阿奇霉素,將阿奇霉素按照10mg/kg完全溶解于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后靜滴。觀察組患兒在對照組基礎上靜脈給藥,3d后觀察外周血白細胞及體溫,若以上兩者均恢復至正常水平時則將治療方案更改為口服阿奇霉素,10mg/(kg?d)。1周為1個療程,服藥3d后停藥4d,經4個療程治療后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觀察項目包括患兒用藥后臨床癥狀的改變情況、支原體肺炎體征的消失時間、用藥后發生的不良反應以及患兒住院總時間等。療效評價標準如下:顯效,一個療程后患兒體溫即下降,咳嗽癥狀完全消失,肺部聽診無明顯啰音,血象檢查結果正常,X胸片顯示經治療后較治療前明顯好轉;有效,患兒治療4個療程后體溫明顯下降,咳嗽癥狀明顯減輕,肺部聽診無明顯啰音,血象檢查結果趨于正常,X胸片顯示治療后好轉;無效,患兒經4個療程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出現嚴重并發癥,肺部聽診可聞及啰音,血象檢查結果正常或高于正常,X胸片顯示與治療前相比較無明顯好轉或有加重趨勢。
Excel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定義檢驗結果中的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觀察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96.72%,對照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8.36%,經檢驗,P>0.05,兩組患兒經不同方案治療的總有效率無統計學差異。
見表2。

表2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兒平均癥狀體征消失時間、住院時間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采用序貫療法的觀察組患兒經治療后支原體肺炎的癥狀體征的平均消失時間為(5.30±0.68)d,平均住院時間為(7.65±0.57)d,而采用持續靜滴阿奇霉素的對照組患兒的癥狀體征的平均消失時間為(13.86±4.26)d,平均住院時間為(14.61±2.97)d,觀察組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92%,對照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9.67%,觀察組方案治療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小兒支原體肺炎通常是因為支原體感染所致的肺部急性炎癥,病理學檢查可發現病變呈間質性肺炎和毛細支氣管炎樣的改變,臨床檢查中可發現患兒多表現出發熱、咳嗽、氣促等癥狀,部分患兒可能表現出呼吸困難、頭痛、咽喉痛等不適癥狀,該疾病可能合并有肺外的其他病理表現[1]。臨床統計資料顯示該疾病患兒多為5歲以上者,可占到社區獲得性肺炎的20%左右,在小兒呼吸道感染的統計中,該疾病可占到30%~40%。目前證實小兒支原體肺炎是一種有自限性的疾病[2],支原體能獨立生存并自我復制,大小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缺乏細胞壁,但有胞膜和胞漿抗原。常用的抗生素中如β-內酰胺類抗生素的作用機理是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從而達到抗菌作用,故此類藥物在治療支原體感染中常常無效。臨床上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主要是采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該類藥物能夠有效抑制細菌合成自身所需蛋白質從而有效殺菌。支原體亦是通過核糖體合成自身所需蛋白質,而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可與核糖體發生特異性結合,機械性地堵塞肽的輸出通道從而抑制肽的延長,阻礙支原體正常合成蛋白質。
阿奇霉素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之一,其特殊的多房室模型使之具有特殊的藥代動力學[3],在機體內具有很好的滲透性,可在組織內保持較高濃度,血液中濃度相對較低。相關研究結果表明阿奇霉素可以較高濃度聚集于巨噬細胞內,待巨噬細胞進入炎癥部位后被釋放出來,炎癥部位的藥物濃度明顯增高,相關資料顯示炎癥部位較非炎癥部位而言藥物濃度可高出10倍以上,阿奇霉素的這一性質十分有利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同時能減少副作用的發生。大劑量應用阿奇霉素的主要并發癥包括惡心反胃、嘔吐、腹痛腹瀉等,長時間大劑量應用可能導致肝功能受損。目前對序貫療法無明確的定義,臨床上主要選擇半衰期相對較長同時生物利用度與注射劑接近的口服制劑來替代注射劑進行繼續治療的方法[4],整個治療過程均采用的同一種藥物的不同劑型。采用該方法時一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時需使得藥物快速達到有效濃度從而控制感染的進一步惡化,故此階段通常采用靜脈用藥為主;第二階段通常開始于治療后的4~5d,此時患者癥狀已被控制,僅需維持患者體內藥物濃度,故此時可選用口服制劑[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采用阿奇霉素序貫療法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治療效果與對照組采用阿奇霉素持續靜滴的治療效果無統計學差異(P>0.05),而觀察組的癥狀體征消失的平均時間和患兒的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能減少患兒所受痛苦,降低治療費用,提高床位利用率。
綜上,采用阿奇霉素序貫療法治療小兒支原體肺炎療效確切,安全性好,值得臨床推廣。
[1]彭宇波.氨溴索注射液聯合阿奇霉素對小兒支原體肺炎療效的影響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2,28(12):24-25.
[2]李琳霞.痰熱清聯合阿奇霉素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2,5(11):71-72.
[3]宋紅珊.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42例臨床分析[J].安徽醫學,2012,37(1):36-38.
[4]倪宏.小兒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學創新,2012,5(9):111.
[5]廖劍東.分別應用兩種藥物治療兒童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2,6(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