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兵橋
(鄂州市環境監測站,湖北 鄂州 436000)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東南部、長江中游南岸,東經114°30′~115°05′,北緯30°01′~30°36′,轄鄂城、華容、梁子湖三個正縣級行政區和葛店、鄂州兩個經濟開發區以及古樓、西山、鳳凰三個直管街道辦事處,國土面積1593.5 km2,其中建成區面積47.3 km2.隨著鄂州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十一五”末,城鎮人口達到64.7萬人,城鎮化率達到60%,比“十五”末提高了10個百分點,城鎮化率位居全省第二;地區生產總值(GDP)395.29億元,是“十五”末的2.67倍,經濟連續5年以14%以上的高增長率快速、穩定運行;車輛保有量快速增長,全市車輛保有量年均增長約為30%.與此同時,城市環境噪聲污染問題比較突出,噪聲擾民投訴不斷,已成為制約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因素之一。本文通過對2006~2010年鄂州市城市功能區噪聲、區域環境噪聲和道路交通噪聲監測結果進行分析以及現場調查,研究城市環境噪聲污染特點、噪聲變化規律,為環境噪聲管理和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鄂州市區域環境噪聲和城市道路交通噪聲污染程度評價依據是: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物字[2010]241號文規定的《聲環境質量常規監測暫行技術規定》[1];城市功能區噪聲質量評價采用《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的規定[2]。
聲環境噪聲標準值見表1,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總體水平等級劃分見表2,道路交通噪聲強度等級劃分見表3.
鄂州市城市區域噪聲功能區分為4類,1類為居民文教區,以蓮花山為監測點代表南部新城區監測點位,2類為居住、商業、工業混合區,以樊口造船廠和建筑設計院為代表監測點位,3類為工業集中區,以鄂鋼安環處為代表監測點位,4類為交通干線道路兩側,以武昌大道中段和濱湖北路園林綠化處路段為代表監測點位。2006~2010年監測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鄂州市城市區域功能區噪聲夜間超標的主要是交通干線道路兩側。武昌大道中段監測點夜間平均等效聲級超標值為0.1 ~5.8dB(A),2006、2007年晝間噪聲值均超標;濱湖北路園林綠化處夜間平均等效聲級超標值為0.7 ~2.3dB(A),晝間噪聲值均達標。除居民文教區2006、
2008年夜間噪聲值超標,以及工業集中區2006年夜間噪聲值超標以外,其它功能區晝夜噪聲值均達到相應的標準。

表1 聲環境噪聲標準值 單位:dB(A)

表2 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總體水平等級劃分 單位:dB(A)
城市區域聲環境質量等級“一級”至“五級”可分別對應評價為“好”、“較好”、“一般”、“較差”和“差”。

表3 道路交通噪聲強度等級劃分 單位:dB(A)
道路交通噪聲強度等級“一級”至“五級”可分別對應評價為“好”、“較好”、“一般”、“較差”和“差”。

表4 2006 ~ 2010年城市區域功能區聲環境統計結果 單位: dB(A)
鄂州市區域環境噪聲監測,建城區內除水域面積外的區域,劃分成117個500×500 m網格,測量覆蓋面積為29.25 km2.每個網格設一個監測點,各測量點設置在網格中心。每年監測一次,測量時間安排在具有代表性的春、秋季節,正常工作時間監測,每個監測點監測10min至20min.2006~2010年鄂州市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監測結果見圖1.
由圖1可知,2006~2010年區域環境噪聲等效聲級Leq平均值變化范圍在55.1~56.0dB(A)之間,年等效聲級最低值是2009年,年等效聲級最高值是2008年,各年度區域噪聲等效聲級大于55分貝,城市區域環境噪聲質量等級均為三級,屬于一般水平。
2006~2010年鄂州市城市區域環境噪聲聲源構成比均值(%)見圖2.

圖1 2006~2010年城市區域環境噪聲年均值變化圖 圖2 2006~2010年噪聲噪聲源構成
由圖2可知,2006~2010年,影響城市區域環境噪聲的主要聲源是交通聲源、生活噪聲聲源和施工噪聲聲源。
2006~2010年,鄂州市城市區域道路交通噪聲監測主要針對城市區域的武昌大道、江碧路、南浦路、文星大道、寒溪路、樊川大道等6條主干線30個路段進行監測,城市區域道路路段超標率變化趨勢及城市區域車流量變化趨勢分別見圖3、4.
由圖3、4可知,鄂州市城市區域道路交通噪聲平均年等效聲級在67.8-68.6dB(A)范圍之間起伏變化,道路交通噪聲質量等級為二級,屬于較好水平。與“十五”末2005年的道路交通噪聲年平均等效聲級68.0dB(A)相比,2006年下降了0.2dB(A),2008年與“十五”末期持平,2007年、2009年、2010年各年平均等效聲級分別上升了0.3dB(A)、0.5dB(A)、0.6dB(A).2006~2010年與“十五”時期比較,路段超標率上升8.8%,車流量呈上升趨勢。

圖3 2006~2010年城市區域道路路段超標率變化趨勢圖 圖4 2006~2010年城市區域車流量變化趨勢圖
從2006~2010年聲環境質量分析結果看,鄂州市城市噪聲污染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
1)生活噪聲日漸增多。主要表現為商業區招攬顧客的喇叭及廣播聲、休閑娛樂場所噪聲、節假日賓館酒店及居民燃放煙花爆竹禁改限產生的噪聲等等。
2)交通噪聲污染夜間超標問題仍較嚴重。其原因是主要交通干道車流、人流量大,發動機噪聲、車體行駛產生的空氣動力性噪聲及路面振動產生的噪聲等等。
3)分布在居民區和工業混合區的各類小型加工企業和建筑施工存在噪聲污染和擾民現象。
2.2.1 交通噪聲原因分析
1)車輛數量的增加是造成交通噪聲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十一五”期間,由于經濟發展迅猛,車輛保有量快速增長,全市車輛保有量年均增長約為30%.特別是私家車大幅增長,2010年全市私家車擁有量已達19040輛,比上年增加5900輛,增長44.9%.摩托車數量也增長迅速。
2)主城區道路布局還不夠合理,一些過境車輛需穿行城區。武昌大道、江碧路等干道兩邊沒有降噪隔離帶,不能有效降低噪聲影響。
3)交通管理機制不健全,各種車輛均可以通過城區的主要道路,尤其載重貨車,其產生的噪聲嚴重影響主城區的聲環境質量;一些敏感路段未設置必要的噪聲監控設備,交通噪聲污染尚未引起高度重視。
2.2.2 生活源及建筑施工噪聲污染原因分析
1)城市規劃不盡合理。主要表現在商鋪、餐飲、娛樂場所等噪聲源未集中經營,多數零散地分布在主城區大街小巷,與居民住宅區、學校、醫院毗鄰,導致噪聲擾民現象屢禁不止。
2)業主環保意識不高。少數商家文明經營意識不強,為招攬顧客使用高音喇叭,從而產生噪聲污染。
3)部門監管難以到位。由于城市管理涉及的部門較多,噪聲管理職責交叉,如環保部門主要對建設施工噪聲、工業噪聲實施監管,公安部門對社會生活噪聲實施監管。但由于多種原因,實際操作過程中難度較大。
4)客觀因素的制約。許多城市建設項目比如公益項目為完成建設任務,建設過程中不能停工,因此不分晝夜地加班加點施工,從而產生建筑施工噪聲。
5)不按規定時間施工。一些非公益性建設項目工地,未遵守夜間22時至次日6時不得進行施工作業的規定,導致建筑施工噪聲擾民。
1)加強交通噪聲污染防治。一是規劃減噪,即通過事先的規劃設計來防止噪聲污染;二是管理減噪,在防治污染過程中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預防管理,嚴格實施禁鳴、限行、限速、隔聲等措施;三是技術減噪,如路面刷黑、建設聲屏障、實施綠化等措施來降低噪聲污染。
2)加強施工噪聲污染防治。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查處施工噪聲超標及擾民行為。加強施工噪聲排放申報管理,實施城市建筑施工環保公告和夜間施工審批制度,使用噪聲自動監測系統對建筑施工進行實時監督,鼓勵使用低噪聲施工設備和工藝。
3)加強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嚴格實施《社會生活環境噪聲排放標準》,規范行業經營行為,用規范促自覺,用自覺抓防治,提高廣大業主文明經營意識,從源頭上杜絕噪聲污染。加大查處力度,注重正面引導。在做好教育、防治等工作的基礎上,對市民舉報、巡查發現的有關噪聲污染問題,必須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立案查處。
4)加強工業企業噪聲污染防治。督促主城區內的鄂鋼等企業治理噪聲源,實現達標排放。貫徹執行《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查處工業企業噪聲排放超標擾民行為。加大敏感區內噪聲排放超標污染源整治力度,關停、搬遷和治理一批噪聲污染嚴重的企業,特別是居民區內小型加工企業。
5)加強部門協作。相關職能部門應提高責任意識,互相協助、密切配合、理順關系,切實履行好噪聲監管職責,遏制噪聲擾民,維護群眾環境權益。
6)加強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廣播、報刊、電視等新聞媒體開展噪聲污染防治宣傳教育,提高企業和業主的自覺守法意識,減少噪聲擾民行為。
參考文獻:
[1]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物字[2010]241號,聲環境質量常規監測暫行技術規定[S].
[2] 中華人民共和國GB3096-2008.聲環境質量標準[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