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雁東,蘇嗣杰,楊 新
(云南省大理州林業科學研究所,云南 大理671000)
漾雜3號核桃是用云南大理漾濞大泡核桃和當地優良品種娘青核桃進行雜交組合,培育出堅果性狀與大泡核桃相近,但豐產性、抗病性、耐土壤貧瘠能力等方面優于漾濞大泡核桃的新品種。被云南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良種。其特征是堅果扁圓球形,基部較平,頂部漸尖,尖端純尖或銳尖,平均3徑為3.7cm×2.9cm×3.9cm;殼面麻點較多,且較淺,刻紋較深大,縫合線較窄,中上部隆起,緊密;平均單果重13.4g,仁重7.8 g;平均殼厚1.0mm;內隔和內褶較薄,紙質,取仁較易,可取整仁,平均出仁率53.79%;仁飽滿,黃白色,味香。漾雜3號核桃仁營養成分如下:蛋白質含量18.26%,脂肪含量71.65%,粗纖維含量1.56%,粗灰分含量1.99%,B32.4938×10-6,K5338.79×10-6,Cu14.659×10-6,Na62.622×10-6,Fe52.518×10-6,Zn12.937×10-6,Mn56.340×10-6,Se0.046×10-6,Ca0.326×10-6,Mg6.28ppm。漾雜3號核桃是一種優良的干果樹種,其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而持久,深受廣大林農的青睞,已在大理州廣泛推廣種植,但普遍存在豐產栽培技術薄弱的情況。為此,筆者于2005~2010年在大理州內對漾雜3號核桃豐產栽培技術進行了研究,旨在為大理州漾雜3號核桃種植提供良好技術參考。
在大理州現有的漾雜3號核桃品種林內各設林齡和管理條件相同,立地條件、海拔、光照、降雨量、積溫不同的樣樹各5株,各3個重復,連續5年詳細調查核桃的自然分布和人工栽培的立地條件。
設立地條件相同的適宜地30畝,各3個重復,分別采用不同栽培技術栽培苗林齡,苗木級別相同的漾江核桃300株,并施以相同的管理,連續5年調查其成活率、保存率、生長量、抗逆性、抗病蟲害能力。
于未結實和結實的核桃林內各設立地條件、林齡、栽培技術相一致的樣株30株,分2組各3個重復,一組為對照,不作任何處理,另一組作相應的豐產管理處理,連續5年調查其生長量、抗逆性、抗病蟲害能力、結實量、果實的優良性狀和品質、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
經連續5年調查和核桃生理特性可知,在大理州內漾雜3號生長的立地條件和環境條件是:海拔1 500~2 200m,土壤質地為紅壤、黃紅壤、黃壤、黃棕壤、紫色土等土層深厚、疏松的沙質壤土,土壤pH值5.5~8.0,坡向為陽坡、半陽坡及半陰坡,年平均氣溫6.1℃~20.6℃,年降雨量400mm~1 400mm,日照時數2 000h以上。
3.2.1 不同栽培技術比較結果
5年的栽植技術對比系統觀察統計平均結果見表1。由表1可知:豐產栽培種植方式較常規栽培成活率提高82.6%,保存率提高92.2%,年均高生長增加64.0cm,徑生長量增加1.26cm,同時抗逆性、抗病蟲害能力也顯著增強。
3.2.2 豐產栽培的主要技術
(1)整地。為早日獲得豐產穩產,在雨季時在栽植前應根據設計密度挖大穴(長、寬、深各100cm),分層壓入40~50kg有機肥(農家肥、綠肥、沼渣或枯葉、雜草等)待栽植。
(2)造林。休眠期季節。在整個休眠期均可進行造林,以冬末春初(12月~次年1月)定植最為適宜。造林密度采用8m×8m或7m×9m的密度進行栽植。

表1 栽植技術對比系統觀察統計
(3)栽植前修剪。較長的主根和傷根,苗木的部份主干和過多及受傷的枝均應剪去,將苗木根系放入栽植坑中心(干旱地段可將苗木植于栽植穴內沿),使根系向四周伸展擺勻,用熟土覆蓋,并輕輕提苗,使土壤進入苗根間隙,分層壓緊土壤,最后再覆蓋3cm厚的一層松土,以利蓄水保水。栽植深度應掌握蓋土不超過嫁接口。即做到“窩大底平,苗正根舒,踩緊壓實,適當深栽”。并澆足定根水,用塑料薄膜覆蓋樹盤以利于保水和保溫。
3.3.1 不同管理技術比較結果
經豐產管理和常規管理處理,其連續5年平均生長量、抗逆性、抗病蟲害、結實量、果實的優良性狀和品質、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見表2和表3。

表2 未結實漾雜3號核桃不同管理技術系統觀察統計
由表2可知:未結實漾雜3號核桃豐產管理的年均高生長和徑生長分別較常規管理增加54.0cm和1.
21cm,且生態效益顯著,抗逆性和抗病蟲害顯著增強。

表3 結實漾雜3號核桃不同管管理技術系統觀察統計
由表3可知:結實核桃豐產管理的年均高生長和徑生長分別較常規管理增加31.0cm和0.66cm,5株年均結實量增加164kg,且品質優良,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提高,抗逆性和抗病蟲害顯著增強。
3.3.2 豐產管理的技術
(1)除草松土。幼齡核桃園,要及時除草松土,可根據雜草發生情況,每年除草3~4次,其深度為10~15cm;成齡核桃園除了要除草松土外,還要每年或隔年沿大量須根分布區的邊緣向外擴寬40~50cm,其深度為60cm左右,挖成繞樹干的半圓形或圓形溝(坡地易在上方挖半圓形溝,平地易挖成圓形溝),然后將表層土放在底層,底層土放在上面。
(2)施肥。氮和鉀是核桃的主要組成元素,而氮多于鉀,增施氮肥能顯著提高產量和品質,在缺磷和鈣的土壤中也必須補充磷和鈣,同時還要增施有機肥。幼樹采取“薄施勤施”的原則,成年樹采取“重施基肥,巧施追肥”的原則。幼樹發芽后開始追肥,每年于3月、6月、8月、10月共施4次肥即可。成年樹(指定植第4~5年后)每年施基肥1次,追肥2次即可。基肥施用量占全年總施肥量的2/3,于秋季采果后半個月內施入最佳,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施有機肥300~500kg/667m2。追肥共施2次,第1次追肥于發芽前施用,以施速效沼液或氮肥為主,施沼液100~200kg/667m2或尿素15~25kg/667m2。第2次果實膨大期(5~6月份)再追施1次,以沼液為主或施復合肥,可施沼液100~200kg/667m2或施復合肥15~25kg/667m2。
(3)灌水。漾雜3號核桃喜濕潤,抗旱力弱,灌水是增產的一項有效措施。在生長期間若土壤干旱缺水,則坐果率低,果皮厚,種仁發育不飽滿;施肥后如不灌水,也不能充分發揮肥效。因此,在萌動期,花期、花芽分化期、果實迅速增大、施肥后以及冬旱等各個時期,都應適時灌水。
(4)整形修剪。冬季落葉后至次年春季萌芽前的休眠期修剪。幼樹和初結果樹修剪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各級骨干枝,使其盡快形成良好的樹體骨架;盛果期樹修剪的主要任務是及時調整平衡樹勢,調節生長與結果的矛盾,改善樹冠通風透光條件,更新復壯結果枝組,延長盛果期;衰老樹修剪的任務是因樹制宜,對老弱枝進行重回縮,并充分利用新發枝更新復壯樹冠,并對其及早整形,防止新發枝郁閉早衰。同時結合修剪,徹底清除病蟲枝。
核桃樹干性強,芽的頂端優勢特別明顯,頂芽發育比側芽充實肥大,樹冠層性明顯,結合此特性,以采用主干疏層形為宜,且整形極易。其整形方法為栽后第2年在幼樹80~120cm處,選分布均勻生長旺的3~4個側枝為第一層主枝,將其余新梢全部抹去。第3年按同樣的方法培育第2層主枝,第2層保留2~3個主枝(與第1層相距60~80cm),第4年選第3層主枝,保留1~2個主枝,與第2層相距50~70cm。
核桃進入結果盛期,樹冠仍在繼續擴大,結果部位不斷增加,容易出現生長與結果之間的矛盾,保證核桃達到高產穩產是這一時期修剪的主要任務。在修剪上應經常注意培養良好的枝組,利用好輔養枝和徒長枝,及時處理背后枝與下垂枝。從結果初期開始,就應有計劃地培養強健的結果枝組,不斷增加結果部位。防止樹冠內膛空虛和結果部位外移。進入盛果期后,更應加強枝組的培養和復壯。培養枝組可采用“先放后縮”和“去背后枝,留斜生枝與背上枝”的修剪方法。徒長枝在結果初期一般不留,以免擾亂樹形,在盛果期可改造為枝組。背上枝要及時控制,以免影響骨干枝和結果母枝。下垂枝多不充實,結果能力差,徒耗養分,應根據具體情況處理。
(5)林下糧(草)間作。進行核桃林下糧(草)間作,結合耕翻土壤可以達到消滅雜草,保持土壤水份,改善土壤透氣,提高土壤肥力,消滅地下害蟲的目的。以利于增加水肥,且立體開發增加收入。
(6)疏除雄花序。在雄花和雌花發育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樹體內貯藏的營養和水分,因此需要疏除過多的雄花。合理除去60%~70%的部分正待發育的雄花,可提高核桃產量。疏雄時原則上以早為善,一般以雄花芽未萌動前進行為好,到雄花芽伸長期效果不明顯。
(7)刻傷與環割。5月上中旬對生長旺盛的核桃樹刻傷與環割可促使下年結果,也能減輕當年落果。
(8)適時采收。漾雜3號核桃在成熟前1個月內果實大小和堅果基本穩定,但出仁率與脂肪含量均隨采收時間推遲呈遞增趨勢,品種不同采收期不同,過早采收影響核仁的品質,核桃的成熟時間因品種、氣候、立地條件、樹齡而異,大理州多數核桃果實一般在“白露”節前后10d成熟。核桃果實成熟的標志:青果皮由深綠變為淡黃,40%以上的果皮開裂,個別果實脫落,即可采收。
(9)防治病蟲害。核桃病蟲害較多,應采用無公害綜合治理對策及時進行治理。
本次研究歷經5年,通過對大理州內種植的漾雜3號核桃進行觀察研究,并對新植幼樹和掛果樹作了豐產撫育對比試驗,主要得出:漾雜3號適宜在大理州海拔為1 600m~2 200m、年降雨量800~1 000mm、pH值5.7~7.5、平均氣溫12.4~15℃,土質深厚肥沃的陽坡地帶種植發展;豐產栽培可顯著提高漾雜3號核桃種植的成活率、保存率和年均生長量,并顯著提高結實量,果實的品質、抗逆性和抗病蟲害能力。
致謝:大理州林科所、漾濞縣林業局、云龍縣林業局、永平縣林業局、祥云縣林業局、賓川縣林業局給予了大量的幫助,在此一并致謝!
[1]郗榮庭.中國核桃[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
[2]蒲淑芬.核桃低產林改造技術[M].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3]吳國良.現代核桃整形修剪技術圖解[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4]西南林學院,云南省林業廳.云南森林病害[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2.
[5]云南省林業廳,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云南森林昆蟲[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87.
[6]楊 源.云南核桃[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
[7]大理州林業局.大理州核桃生產實用技術手冊[R].大理:大理州林業局,2008.
[8]中國樹木志編委會.中國主要樹種造林技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