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王 飛 王定超 伍文彬 (岳陽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湖南 岳陽 44000)
輕度認知障礙(MCI)是介于正常老化與阿爾茨海默病(AD)之間的一種亞臨床狀態〔1〕。根據受損的認知功能不同,MCI可以分為遺忘型MCI和非遺忘型MCI兩類,前者以記憶力下降為主要臨床表現,伴或不伴有其他認知功能損害。研究表明遺忘型MCI可能預示AD的發生〔2,3〕。國外前瞻性隊列研究結果表明癡呆中晚期處于疾病的不可逆階段,治療效果不佳,而MCI處于AD的前期,具有可逆性,是治療AD的黃金期〔4~6〕。本文旨在通過神經心理學等量表探討遺忘型MCI患者記憶損害特征與中醫證候的相關性,為早期干預AD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1.1 觀察對象 受試者來源于2009年5月至2010年1月在成都市老年病醫院住院療養的離退休老干部。參照1999年Petersen等〔1〕提出的遺忘型MCI診斷標準,篩選出符合MCI的患者(MCI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齡60~90歲,平均81.35歲,平均受教育〔7〕時間11.34年。選擇同期上述病區,記憶、認知檢查等認知正常者(認知正常組)31例,男22例,女9例,平均年齡80.11歲,平均受教育時間12.55年。兩組年齡、性別及受教育時間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1999年Petersen等〔1〕提出的MCI診斷標準制定。①存在由患者、家屬或知情者提供的記憶力減退主訴;②有與年齡不相當的記憶缺陷;③Blessed日常行為能力量表評分<4分;④Hachinski缺血指數量表(His)評分<4分;⑤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分為24~27分;⑥排除癡呆或任何可以導致腦功能紊亂的軀體和精神疾患。
1.2.2 中醫證候辨證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005年版〔8〕制定。①腎虛髓減證(腎虛):以腰膝酸軟、倦怠思臥為主癥,兼見善驚易恐、腦轉耳鳴、二便失禁。偏腎陰虛者,舌紅少苔,脈細數;偏陽虛者,舌淡苔薄,脈沉細。②心肝陰虛證(心肝虛):以喜怒不定、心悸為主,兼見煩躁不安、二目昏花、四肢拘急、少寐、耳鳴耳聾、舌紅少苔、脈弦細數。③心脾兩虛證(心脾虛):以面色蒼白、體倦思臥為主,兼見神情淡漠、心悸、氣短乏力、四肢不溫、不欲飲食、舌淡苔薄白、脈細弱。④ 痰濁阻竅證(痰濁):以頭重如裹、納呆脘脹、痰多吐涎為主,兼見形體肥胖、脘悶不饑、泛惡欲吐,或狂躁不軌,舌胖大,舌淡,苔白膩,脈滑。⑤氣滯血瘀證(血瘀):頭痛如剌,口唇爪甲青紫,兼見少歡寡言或躁動不安,語言錯亂,口齒不清,面色晦暗。肌膚干燥,午后夜間低熱,心悸,舌紫暗或有瘀斑點,舌下脈絡紫暗,脈沉遲或澀。辨證標準為主癥具備2項,次癥至少具備2項以上。
1.2.3 中醫癥狀積分標準 ①輕度(2分):癥狀輕微或偶爾出現;②中度(4分):癥狀時輕時重;③重度(6分):癥狀由患者主動說出或顯著、持續。
1.3 病例選擇
1.3.1 納入病例標準 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證候診斷標準;③年齡60~90歲;凡符合上述3項標準者,即可納入試驗病例。
1.3.2 排除病例標準 ①由甲狀腺疾病、腦外傷、藥物或酒精中毒引起的認知損害;②兼有腦血管病史者;③合并嚴重心、肝、肺、腎功能損害所致的認知減退;④服用可影響認知功能的藥物者等;⑤癡呆。
1.3.3 剔除、脫落和終止試驗標準 (1)剔除:不應入組但已入組的受試者應予剔除,包括:①誤納;②誤診;③無任何檢測記錄者。(2)脫落:已入組但未完成臨床方案的病例,下列情況視為脫落:①受試者自行退出;②失訪;③依從性差。(3)全面終止試驗:①試驗中出現嚴重的安全問題;②行政管理部門要求停止;③方案有重大失誤。
1.4 研究方法
1.4.1 觀察方法 采用病史篩查和量表評估兩步法。①病史篩查。采用自制調查問卷向本人、主管醫師或家屬等知情人了解患者背景資料,如一般情況、既往史、家族史等,初步排除罹患腦血管疾病、抑郁癥、甲狀腺等疾病及日常行為能力差的患者。②量表評估:由經過培訓的調查員進行神經心理學檢查,如臨床記憶量表〔9〕(CMS)、Blessed日常行為能力量表,哈金斯基缺血指數(HIS)及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等。根據病史資料和評估結果,最后統計分析,得出結論。
1.4.2 觀測指標 ①MCI患者記憶損害特征。②MCI患者不同中醫證候的MQ、MMSE成績變化。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MCI的中醫證候分布 常見的5種中醫辨證分型〔10,11〕中,以腎虛髓減型最為多見。根據中醫辨證標準積分結果,45例患者中,出現腎虛髓減型19例(42.22%),心肝陰虛型為3例(6.67%),心脾兩虛型為2例(4.44%)。其中純虛證為24例(53.33%);兼痰濁或氣滯血瘀證的虛實夾雜型患者為21例(46.67%),其中兼痰濁者11例(24.44%),兼氣滯血瘀者10例(22.22%)。
2.2 MCI患者的記憶損害特征 MCI組整體認知功能(包括MMSE、CMS)均較正常認知組顯著降低(P<0.01);MCI的認知損害主要表現在記憶、語言、計算、定向等方面;記憶損害主要表現在指向、聯想、圖像、無意義圖形等方面。見表1,表2。
2.3 中醫虛證和虛實夾雜證的CMS評分、MMSE成績的比較經統計學檢驗,虛證型患者與虛實夾雜型患者的CMS評分、MMSE成績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虛證患者中醫辨證積分明顯低于虛實夾雜患者辨證積分(P<0.01)。見表3,表4。
表1 MCI組與正常認知組MMSE評估結果比較(s)

表1 MCI組與正常認知組MMSE評估結果比較(s)
與正常認知組比較:1)P <0.05,2)P <0.01,表2同
定向 語言 記憶 計算 回憶MCI組 25.94±1.422) 9.41±0.571) 24.37±2.512) 16.79±3.402) 5.49±1.341)組別 MMSE 6.17±0.82 2.03±0.00 1.98±0.21正常認知組 28.86±0.87 9.84±0.36 27.68±1.34 21.96±2.43
表2 MCI組與正常認知組CMS評估結果比較(s)

表2 MCI組與正常認知組CMS評估結果比較(s)
指向 聯想 圖像 人像 無意義圖形MCI組 97.67±12.062) 27.37±6.431) 14.43±2.522) 25.31±7.692) 11.62±2.33 17.41±1.781)組別 MQ正常認知組 111.30±16.47 29.33±7.24 17.24±3.31 28.69±7.98 12.40±1.79 19.11±2.00
表3 虛證與虛實夾雜證的簡易智能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估結果比較(s)

表3 虛證與虛實夾雜證的簡易智能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估結果比較(s)
與虛證型比較:1)P<0.01,下表同
36±0.05 2.1±0.10 23.41±6.59虛實夾雜型 25.92±1.03 8.26±4.12 6.98±3.42 1.96±0.18 4.81±0.00 2.3±0.13 28.33±6.241)定向 語言 記憶 計算 回憶 中醫辨證積分虛證型 26.43±1.71 8.77±3.65 7.24±2.31 2.00±0.75 4.證型 MMSE
表4 虛證與虛實夾雜證臨床記憶檢查量表(CMS)評估結果比較(s)

表4 虛證與虛實夾雜證臨床記憶檢查量表(CMS)評估結果比較(s)
42 18.69±6.19 16.17±4.79 23.41±6.59虛實夾雜型 94.52±9.90 11.71±4.27 14.11±4.16 15.87±4.75 19.11±6.40 14.95±5.31 28.33±6.241)指向記憶 聯想學習 圖像 無意義圖形 人像 中醫辨證積分虛證型 97.83±10.21 10.86±3.84 15.31±6.33 16.05±5.證型 MQ
MCI是介于正常老化和癡呆之間的一種認知缺損狀態,處于這種狀態的個體存在超出其年齡所允許的記憶障礙,但仍能維持功能完好,達不到癡呆的診斷標準。與輕度AD患者相比,MCI患者的記憶或某種特等認知功能損害與之相當。但是,AD患者常常存在多方面的認知功能損害,包括理解、判斷、注意以及生活技能等,而MCI患者一般沒有這些表現。MCI與癡呆最大的不同在于:從普遍意義上講,MCI患者的總體認知功能保持相對較好,所以社會和生活能力保持較好〔12〕。
臨床觀察表明:①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記憶功能損害主要表現在記憶、語言、定向、計算力等方面;患者指向記憶、聯想學習、圖像自由回憶、無意義圖形再認及MQ均明顯低于認知正常組。②輕度認知障礙組患者中醫證候以三種證候為主,腎虛髓減型最多(42.22%),其次分別為痰濁阻竅型(24.44%),氣滯血瘀型(22.22%)。③虛實夾雜型患者中醫辨證積分明顯高于虛證型患者。但虛實夾雜型患者臨床記憶等值量表評分及MQ、MMSE成績與虛證型患者比較差異無顯著性。
迄今為止,MCI尚無公認較好的治療方法和藥物,本次臨床研究雖然在認知心理學方面〔13,14〕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受經費、時間、條件及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本試驗尚有諸多不足之處,如樣本量小,使研究結果的客觀性、準確性、可信度受到一定的影響。另外,本次試驗尚缺乏實驗室證據及影像學資料,使可信度降低。因此,還需要盡快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包括:①完善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資料,增加客觀性依據;②開展中藥新藥臨床研究,進行多中心、隨機、雙盲試驗,總結臨床療效及安全性。③擴大樣本量,在取得理想療效的基礎上,對其機制進行深入研究,為中藥治療輕度認知障礙提供一定的理論。
1 Petersen RC,Doody R,Kurz A,et al.Current concept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Arch Neural,2001;58(12):1985-92.
2 陳曉紅,王蔭華.輕度認知功能障礙——AD的極早期階段〔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2;35(6):374-6.
3 賈建平.重視輕度認知障礙與老年癡呆關系的研究〔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2;35(6):324-6.
4 Petersen RC.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transition from aging to Alzheimer's disease〔J〕.Neurologia,2000;15(3):93-101.
5 Petersen RC,Smith GE,Wadng SC,et al.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outcome〔J〕.Arch Neurol,1999;56(3):303-8.
6 黃智恒,趙沽皓.輕度認知障礙研究新動態〔J〕.國外醫學·內科學分冊,2003;30(7):297.
7 張映琦,周華東,李敬誠,等.受教育水平與老年人認知功能障礙相關性的研究〔J〕. 中國臨床康復,2002;6(5):649-50.
8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99.
9 許淑蓮,吳振云,孫長華,等.臨床記憶量表手冊〔M〕.北京: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1996:27-35.
10 李 娌,王學美,富 宏等.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記憶損傷與中醫證型的關系〔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39):7826-9.
11 楊承芝,鐘 劍,朱愛華,等.老年人輕度認知損害的中醫證候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中醫臨床版),2003;10(2):12-6.
12 Ravaglia G,Forti P,Maioli F,et al.Conversion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to dementia:predictive role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subtypes and vascular risk factors〔J〕.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2006;21(1):51-8.
13 王學美,富 宏,宋 萍,等.從神經心理學和影像學探討加味五子衍宗顆粒對輕度認知障礙患者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4;24(4):299-301.
14 張立秀,劉雪琴.老年輕度認知障礙的篩查評估工具研究進展〔J〕.老年心理衛生雜志,2008;22(2):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