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芳 張寶琴 張振宇 陳 暉 趙亞婷 張成俠 陳乃耀 王大力 馮志剛 劉艷芬 訾建杰
(河北省唐山市人民醫院血液科,河北 唐山 063000)
近年來,腦梗死的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且發病年齡趨向年輕化,有研究認為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白介素(IL)-6和腫瘤壞死因子(TNF)-α是介導體內炎癥反應的重要因子,發揮重要的抗炎作用〔2〕;而IL-6和TNF-α基因位點的多態性可能與腦梗死的發生有相關性。本文擬探討唐山地區漢族人群中IL-6和TNF-α基因型的分布特點及其與腦梗死的相關性。
1.1 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唐山地區漢族腦梗死患者70例,男44例,女26例,平均年齡(47.33±8.5)歲;符合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標準,并經頭顱CT檢測確診。排除外傷性、血液性、藥物、腫瘤及腦血管畸形等引起的腦梗死,患者無合并心、肝、腎等臟器疾病,無精神性疾病,意識清楚。另選取我院同期門診體檢的健康人群80例為對照組,男56例,女24例;平均年齡(44.93±7.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IL-6和TNF-α基因型的檢測 抽取肘靜脈血5 ml,加入抗凝劑,加入氯仿及無水乙醇提取DNA,采用PCR和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分析IL-6-572C/G和TNF-α-238A/A的基因型,PCR 擴增體系:DNA 模板 1 μl,Taq DNA 聚合酶 1 μl,MgCl22.5 μl,dNTPs 2 μl,上、下游引物各 1 μl,10 倍緩沖液 2.5 μl,補DEPC水收至總體積25 μl。PCR反應程序:預變性94℃5 min;變性:95℃ 35 s,退火溫度 54℃,72℃ 35 s,35 個循環;延伸:75℃ 10 min。PCR產物的限制性酶切反應體系為:PCR擴增產物10 μl,10 倍緩沖液 2 μl,限制性內切酶 0.5 μl,補 DEPC收至總體積20 μl,混勻后置37℃水浴箱中消化過夜。PAGE凝膠電泳檢測:取酶切產物10 μl與1 μl 10倍上樣緩沖液混勻,100 V穩定電壓電泳30 min,置凝膠成像系統(UVP,美國)觀察拍照。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行χ2檢驗。
2.1 PCR及酶切產物電泳結果 IL-6基因-572C/G PCR產物長度為195 bp,目的條帶單一清晰。擴增產物經特異性限制性內切酶酶切后電泳結果表明:基因型有C/C型,C/G型和G/G型3種。TNF-α -238A/A基因PCR產物長度為147 bp,擴增產物經特異性限制性內切酶酶切后電泳結果表明:基因型有G/A型,G/G型和A/A型3種。
2.2 IL-6-572C/G基因位點多態性與腦梗死的相關性 腦梗死組IL-6-572C/G基因型分布頻率和等位基因頻率均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χ2=5.31,P<0.05)。見表1。
2.3 TNF-α-238A/A基因位點多態性與腦梗死的相關性腦梗死組TNF-α-238A/A基因型分布頻率和等位基因頻率均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χ2=4.88,P<0.05)。見表2。

表1 兩組IL-6-572C/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頻率的比較〔n(%)〕

表2 兩組TNF-α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頻率的比較〔n(%)〕
腦梗死是神經內科常見疾病,Catto〔3〕研究認為基因變異是腦梗死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IL-6是機體重要抗炎因子,可促進其他細胞因子的合成與釋放,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國外研究表明IL-6基因啟動子存在基因位點多態性,其基因的變異將導致后續的基因轉錄和蛋白表達水平存在個體差異,直接影響血清IL-6的濃度;同時也影響不同人群對某種疾病的易感性〔4,5〕。IL-6基因的多態性,將促進IL-6相關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但其與腦梗死的相關性目前尚無大量報道。本研究結果表明IL-6基因位點的多態性與腦梗死的發病存在有一定的相關性。
早在2005年,Karahan等〔6〕即報道了 TNF-α -308G/A 基因位點多態性與土耳其人群中腦梗死的發病具有相關性,當TNF-α基因啟動子區內308位點的G/A存在多態性變異時,將影響TNF-α的基因轉錄和蛋白表達,影響血清TNF-α的水平,促進了TNF-α相關性疾病的發生發展。本研究結果亦表明,TNF-α-238A/A基因位點存在多態性,唐山地區人群中TNF-α基因多態性與腦梗死的發生存在一定的相關性。
綜上所述,IL-6和TNF-α基因多態性與唐山地區人群腦梗死的發病存在有一定的相關性,但其相關的發病機制尚不清楚,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1 Zhang Y,Hayes AT Pritchard A,et al.Interleukin-6 promoter polymorphism;risk and pathology of Alzheimer disease〔J〕.Neurosci Lett,2008;362(11):99-102.
2 張 虹,李彥玲.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T淋巴細胞亞群、白介素-6及腫瘤壞死因子-α 的研究〔J〕. 實用醫學,2004;20(4):394-5.
3 Catto AJ.Genetic aspects of the hemostatic system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Neurology,2001;57(1):24-30.
4 Ota N,Nakajima T,Nakszawa I,et al.A nucleotide variant in the promoter region of the interleukin-6 gene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bone mineral density〔J〕.J Hum Genet,2001;46(2):267-72.
5 尤勁松,黃培新,劉茂才,等.腦梗死患者ICAM-1基因K469E及IL-6基因-174G/C多態性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8(27):1580-2.
6 Karahan ZC,Deda G,Sopahit T,et al.TNF-α - 309G/A and IL-6-174G/C polymorphisms in the Turkish pediatric stroke patients〔J〕.Thromb Res,2005;115(5):3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