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同華 沈 昊 沈國榮 楊鴻林 李曉平 (南通大學附屬吳江醫院檢驗科,江蘇 吳江 215200)
頸動脈粥樣硬化所形成的粥樣斑塊是導致頸動脈狹窄的主要原因,其斑塊的大小直接影響頸動脈狹窄程度,而頸動脈狹窄是缺血性腦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sdLDL-C)對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作用,一直是近年來血脂專家們的研究目標。但由于近年來隨著生化檢測sdLDLC的發展,sdLDL-C將會在臨床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1.1 對象 選擇2009年11月至2011年4月本院神經內科收治的缺血性腦梗死初診病例149例,男85例,女64例,年齡65~85歲,平均年齡(73±6.57)歲。納入標準:診斷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年齡≥65歲;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患者入院前兩個月未服用他汀類藥物。檢測所有患者血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血糖(GLU)、sdLDL-C水平;記錄患者既往是否有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及飲酒史等。高血壓病的診斷標準:有明確高血壓病史或2次不同日靜息狀態下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糖尿病的診斷參照1998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正在用藥治療的高血壓患者和糖尿病患者均未停用降壓和降糖藥物。
1.2 頸動脈超聲檢測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儀。被檢查者取臥位,低枕,頭略向后仰,偏向檢查者的對側,取距離頸總動脈分叉處2 cm處、分叉部、距離頸外動脈分叉處1 cm處或更遠、距離頸內動脈分叉處1 cm或更遠。在頸總動脈遠端距分叉2 cm處血管后壁測量內膜中層厚度(IMT),區分頸動脈內膜正常組(IMT<0.9 mm)和異常組,異常組再采用管腔內徑法判斷頸動脈狹窄程度在最大斑塊位置。狹窄程度<29%者為輕度狹窄,30% ~69%為中度狹窄,≥70%為重度狹窄。
1.3 sdLDL-C檢測 清晨空腹安靜狀態下采集靜脈血3 ml(空腹12h),廣州陽普公司生產的惰性分離膠促凝管采集,30 min內以3 000 r/min離心分離血清,儲存在-80℃直到檢測。sdLDL-C采用兩點終點法測定。
2.1 老年腦梗死患者sdLDL-C水平及其臨床資料 149例患者中無狹窄61例;有狹窄88例,其中輕度狹窄30例、中度狹窄34例、重度狹窄24例。無狹窄的61例患者血sdLDL-C水平為(0.54±0.19)mmol/L,其中伴有糖尿病11例(18.0%),伴高血壓24例(39.3%),伴高脂血癥15例(24.6%),有飲酒史10例(16.4%),有吸煙史13例(21.3%)。有狹窄的88例患者血sdLDL-C水平為(1.02±0.23)mmol/L,其中伴有糖尿病55例(40.1%),伴高血壓 84例(61.3%),伴高脂血癥 58例(42.3%),有飲酒史45例(32.8%),有吸煙史60例(43.8%)。無狹窄患者的血sdLDL-C水平明顯低于有狹窄患者(P<0.05)。
2.2 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有無頸動脈粥樣硬化為因變量,以上述指標為自變量,進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性別、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飲酒史、吸煙史與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密切相關;年齡和sdLDL-C水平并未顯示相關。見表1。
2.3 不同頸動脈狹窄程度腦梗死患者sdLDL-C水平 輕度狹窄30例,血sdLDL-C水平為(0.71±0.18)mmol/L;中度狹窄34例,血sdLDL-C水平為(0.98±0.19)mmol/L;重度狹窄24例,血sdLDL-C水平為(1.32±0.17)mmol/L。各組間sdLDL-C水平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Pearson等級相關分析顯示,血sdLDL-C水平與頸動脈狹窄呈正相關(r=0.411,P<0.001)。

表1 頸動脈狹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腦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具有發病率較高、致殘率較高、病死率較高的特點。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其與腦梗死呈線性關系已由許多學者研究證實〔2~4〕。在sdLDL-C致動脈粥樣斑塊形成這一危險因素已經公認的前提下,本研究旨在利用生化方法檢測sdLDL-C來探討其與頸動脈粥樣斑塊形的關系。一般臨床資料顯示,頸動脈狹窄組性別、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飲酒史、吸煙史、sdLDL-C與無狹窄組有顯著差異。
本項研究說明sdLDL-C與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均為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狹窄的重要危險因素,且sdLDL-C水平與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狹窄呈正相關,說明血sdLDL-C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頸動脈粥樣硬化的程度。
sdLDL-C被認為是致動脈粥樣硬化性的脂蛋白〔5〕,頸動脈斑塊是預測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尋找頸動脈斑塊形成的相關危險因素,給予及早干預,減少斑塊的形成,對防止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很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在老年腦梗死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所以延緩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形成,防治心腦血管疾病應采取綜合治療措施。隨著年齡的增長,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的發病率也不斷增加,故重視和及早干預上述危險因素,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有著重要意義。
1 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80.
2 Naji F,Suran D,Kanic V,et al.High homocysteine levels predict the recurr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successful electrical cardioversion〔J〕.Int Heart J,2010;51(1):30-3.
3 沈 昊,沈國榮,楊鴻林,等.小顆粒致密低密度脂蛋白與勁動脈斑塊形成及危險因素的關系〔J〕.中國動脈硬化雜志,2011;19(11):926-8.
4 秦正良,陳心嶺,李作漢.頸動脈粥樣硬化與腦梗死關系的臨床研究〔J〕.卒中與神經疾病,2008;15(1):18-20.
5 秦彥文,王綠婭.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的研究進展〔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4;9(4):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