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新 王德強 (勝利石油管理局建翔醫(yī)院,山東 濱州 256600)
早期靜脈溶栓治療以及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AMI)可顯著改善患者預后,有效降低死亡率,但患者治療后要恢復體力以及身心功能則需要進行運動康復治療〔1〕。研究表明,對于無嚴重并發(fā)癥的AMI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可有效降低長期臥床導致的并發(fā)癥,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殘率〔2〕,因此,早期運動康復越來越受到醫(yī)生和患者的重視。本研究擬觀察康復運動對AMI患者心功能以及腦鈉肽(BNP)水平的情況。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90例AMI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男56例,女34例,年齡56~83〔平均(63.8±4.6)〕歲;其中下壁心梗28例,前間壁心梗19例,前壁心梗18例,側(cè)壁心梗16例,大面積心梗9例。
入選標準:沒有發(fā)生AMI后心絞痛、惡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以及心源性休克等心血管疾病;沒有合并嚴重的高血壓、肺部疾病以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其他系統(tǒng)的疾病;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VEF)>35%,血壓在正常范圍內(nèi),killip分級為Ⅰ~Ⅱ級,心肌酶譜趨向好轉(zhuǎn)。排除標準:患者血壓不穩(wěn)定,有廣泛的前壁或者多部位心肌梗死,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過正常值的5倍,心功能killip分級在Ⅱ級以上。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康復組,每組45例,兩組性別、年齡以及病情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AMI常規(guī)治療,同時做好患者的基礎護理和心理護理,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運動訓練,第1周臥床休息;第2周在床上活動訓練;第3周在室內(nèi)活動訓練;第4周在室外活動訓練。康復組第1~2天臥床休息;第3天行上肢被動活動訓練,每日早晚兩次,每次5 min;第3天行深呼吸訓練,分早晚兩次訓練,每次5 min;第4天進行手腳和四肢大關(guān)節(jié)主動活動,每天早晚兩次,每次5 min;第5天行協(xié)助靠床坐位訓練,分早晚兩次訓練,每次5 min;第6天行床上自主活動訓練;第7天行扶床走路活動訓練,每次10步,每天早晚2次;第8天進行室內(nèi)步行,每次20步,每天早晚2次;第9~16天進行每次步行50 m的訓練,每天早晚兩次,此后每次步行增加50~100 m。所有患者住院后24 h內(nèi)以及康復運動后1、3個月采用超聲心動圖檢測左室舒張末內(nèi)徑(LVEDd)、LVEF以及左室短軸縮短率(LVFS)。分別于治療前24 h、治療后1、2個月抽取患者外周靜脈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BNP水平。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心功能變化比較 兩組治療前24 h與治療后1個月的LVEDd、LVEF、LVFS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個月與治療后1個月和治療前24 h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康復組LVEDd下降程度以及LVEF和LVFS上升程度均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康復運動前后心臟各指標比較( s ,n=45)

表1 兩組康復運動前后心臟各指標比較( s ,n=45)
與治療前24 h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下表同
心臟指標 時間 康復組 對照組LVEDd(mm)治療前24 h 61.3±6.4 61.4±6.5治療后1個月 60.1±5.8 60.9±6.1治療后2個月 54.9±5.11)2) 58.4±5.91)LVEF(%)治療前24 h 0.40±0.05 0.40±0.06治療后1個月 0.42±0.04 0.41±0.03治療后2個月 0.51±0.061)2) 0.47±0.051)LVFS(%)治療前24 h 19.78±5.49 19.89±5.69治療后1個月 21.34±7.23 20.12±6.41治療后2個月 32.18±7.391)2) 25.21±7.091)
2.2 血漿BNP含量變化比較 正常人血漿BNP含量約為(39±8.9)pg/ml,兩組患者治療前24 h血漿BNP含量均明顯高于正常值(P<0.05),治療后1個月和3個月兩組血漿BNP含量均明顯下降,但康復組的下降程度明顯大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血漿BNP含量比較( s ,pg/ml,n=45)

表2 兩組血漿BNP含量比較( s ,pg/ml,n=45)
個月對照組 308.9±63.1 278.6±36.11) 167.3±26.31)組別 治療前24 h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后2康復組 310.2±62.9 245.1±26.21)2) 92.1±14.91)2)
以往臨床研究表明人臥床后每天肌力將會丟失1%~3%〔3〕,所以對于老年AMI患者,盡早進行康復運動,可以有效避免由于長期臥床導致的便秘、血管栓塞、肌肉萎縮以及免疫力下降等并發(fā)癥。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早期康復運動可有效改善其心肌缺血狀況,加快血液流速,增強心血管儲備能力,從而促進冠狀動脈側(cè)支循環(huán)的建立,有利于修復梗死心肌功能,從而使患者盡快恢復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會功能〔4〕。另外,長期臥床的AMI老年患者容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早期進行康復運動可以有效預防并消除這些精神上的并發(fā)癥,康復運動過程中要加強相關(guān)知識培訓,以解除部分老年患者對早期下床進行康復運動的恐懼心理。需要注意的是AMI后過早的運動易增加心臟負荷,所以在進行康復運動訓練時一定要及時進行心功能監(jiān)測〔5〕。
臨床研究表明BNP具有利尿、利鈉以及擴血管的作用,并且對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檢測心肌梗死患者血漿BNP水平變化對預測患者心功能和評價遠期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6〕。AMI患者的BNP水平升高常常是由于心室擴張、容量以及壓力負荷過重,導致非梗死區(qū)和梗死區(qū)交界處承受的室壁壓力明顯增加,AMI后誘導心室肌BNP基因大量表達,使該區(qū)域發(fā)生缺血性損傷的心肌細胞大量分泌BNP,同時也使梗死區(qū)存活的缺血性損傷心肌細胞大量表達BNP,從而使AMI患者血漿中BNP含量明顯升高,心室收縮和舒張功能急劇減弱,容量負荷加重,心室擴展,心室壁明顯牽張。另外,BNP還參與調(diào)節(jié)血壓、血容量以及水鹽平衡,通過自分泌或者旁分泌方式增強心肌舒張功能,并有效抑制心肌纖維化和心肌肥大。所以,血漿BNP水平變化情況與AMI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guān),對于預測心肌梗死后左室重構(gòu)、心功能變化以及長期預后具有重要臨床價值〔7〕。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提示早期康復運動可有效改善AMI患者的心肌功能,可使患者的BNP水平明顯下降,對于BNP濃度升高的AMI患者,治療時應積極進行抗凝、抗栓以及抗血小板治療,阻斷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的激活,并盡早行再灌注治療以改善預后。
1 金培印,韓勤甫,王淑紅,等.康復治療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漿腦鈉肽水平的影響〔J〕.心血管康復醫(yī)學雜志,2007;16(6):523-5.
2 田彩藝.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運動護理康復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2;19(6):44-5.
3 甄嚴杰,何翠竹,王 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復運動〔J〕.河北醫(yī)藥,2011;33(21):3340-1.
4 王淑云,張曉春,董玉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復運動預后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33):8149-50.
5 李毓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復運動預后探討〔J〕.醫(yī)學信息(半月刊),2011;24(9):4279.
6 王玉敏,任 波,王 權(quán),等.血漿腦鈉肽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診斷價值〔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8):809-10.
7 趙雅琳,蔣寶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血漿中腦鈉素濃度變化的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6;8(3):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