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源 嚴海東 (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上海 200120)
終末期腎病患者需血液凈化治療,目前以血液透析(HD)最為常用。維持性HD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并發癥,是嚴重影響患者透析質量、生活質量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1~3〕。本研究應用近紅外線在線血容量監測(BVM),對HD患者進行相對血容量(RBV)監測,旨在尋找能準確預示透析低血壓發生的參數;并進一步探討在線BVM預防和減少透析中癥狀性低血壓(SH)發生的價值,從而達到減少透析并發癥、實施個體化透析的目的。
1.1 病例 選擇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在上海市東方醫院腎內科血透室行維持性HD患者71例,其中男38例,女33例,平均年齡(57.55±19.06)歲,所有病例均符合CKD5期或尿毒癥的診斷標準。
1.2 分組 (1)血壓穩定組(A):36例,HD中未出現癥狀性低血壓。(2)癥狀性低血壓組(B):35例,HD中出現低血壓,需給藥糾正;診斷標準:透前血壓正常(或)高于正常范圍,透析過程中血壓小于90/60 mmHg和(或)收縮壓下降≥30 mmHg。
1.3 方法 采用血容量監測儀控制HD時血壓的變化。采用碳酸氫鹽透析液,合成膜透析器(面積1.3/m2),血液透析機配備在線血容量監測儀和血壓監測儀。用近紅外線吸收法檢測紅細胞壓積變化估算RBV。透析液流量500 ml/min,血流量220~250 ml/min,溫度37℃,每周透析2~3次,每次4 h。
1.4 觀察指標 (1)尿素清除率、標準化蛋白分解率、透前及透后的血紅蛋白和血清白蛋白。(2)透析前、后的臥位血壓、體重、心率。(3)透析開始后每20秒測定RBV、超濾量;每60分鐘測定血壓。(4)相對血容量的變化值(△RBV)。(5)RBV閾值(△RBVmax)。
1.5 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觀察期):對入選患者連續監測上述指標10~12次。第二階段(干預期):根據第一階段數據,應用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分析設定B組患者RBV閾值,在BVM的指導下,限制透析間期體重增長、降低或調整透析過程中的超濾率,同時上調DW。在調整期間持續監測患者上述指標的變化。
1.6 統計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通過計算變異系數(CV)評估RBV個體內、個體間的變異性。
2.1 透析過程中生命體征變化 (1)兩組治療過程中心率、呼吸均明顯增快。(2)組內比較透析過程中血壓變化:癥狀性低血壓組在治療過程中血壓顯著下降;而血壓穩定組下降不明顯,甚至有不同程度升高。(3)組間比較透析過程中血壓變化:癥狀性低血壓組在治療過程中血壓明顯低于血壓穩定組。
2.2 觀察期各組患者透析中RBV變化
2.2.1 A組患者在透析過程中血容量變化及其影響因素 A組透析前后的平均血壓、心率見表1。A組的RBV主要表現:初呈現雙指數曲線逐漸下降,最后RBV線性下降至HD結束(圖1),透析結束停止超濾后10 min,RBV曲線出現即刻少量回升(1.14±0.26)%。
2.2.2 B組患者在透析過程中血容量變化及其影響因素 B組透析前后平均血壓、心率見表2。B組RBV曲線和A組患者之間無明顯形態差異,但B組在透析開始后第1小時下降率和第4小時下降率顯著高于A組,透析結束停止超濾后10 min,RBV曲線不出現回升,繼續下降(-1.82±0.58)%。見圖2。
2.3 臨床干預期各組患者RBV變化 B組患者干體重上調,透析結束時△RBV下降幅度好轉,透析開始后第1小時下降率和第4小時下降率均減少。干預后癥狀性低血壓發生率明顯減少(見表3)。癥狀性低血壓患者在透析第1小時及第4小時RBV變化率大,△RBV下降幅度顯著。在線血容量監測通過有效指導干體重的調整,能夠減少血透中癥狀性低血壓的發生。
表1 A組患者HD過程中BP、HR、RBV變化( s ,n=36)

表1 A組患者HD過程中BP、HR、RBV變化( s ,n=36)
時間 SBP(mmHg)DBP(mmHg)MAP(mmHg)HR(次/min)△RBV(%)UV(ml)透析前 129.34±10.52 79.12±9.12 98.16±9.35 75.13±11.05 0 0 1 h 124.12±13.34 76.38±11.52 94.25±11.56 76.46±6.02 -3.15±1.85 622.13±122.32 2 h 120.51±10.16 73.25±11.82 90.55±8.45 82.10±9.36 -6.45±1.14 1 248.25±248.28 3 h 116.14±8.32 71.48±9.57 98.15±11.25 80.16±10.55 -11.22±3.56 1 870.66±362.82 4 h 114.32±11.15 70.62±9.15 83.44±9.46 84.25±8.16 -12.58±3.82 2 485.59±512.05
表2 B組患者HD過程中BP、HR、RBV變化( s ,n=35)

表2 B組患者HD過程中BP、HR、RBV變化( s ,n=35)
時間 SBP(mmHg)DBP(mmHg)MAP(mmHg)HR(次/min)△RBV(%)UV(ml)透析前 135.35±12.25 81.05±6.58 108.52±11.64 75.23±9.04 0 0 1 h 125.39±11.58 74.55±9.14 102.12±12.61 78.65±8.69 -4.82±2.06 879.86±184.33 2 h 123.86±8.24 72.56±11.02 99.78±12.34 80.78±10.14 -8.56±2.57 1 761.28±371.36 3 h 116.55±11.12 71.53±9.38 96.75±10.05 81.62±11.05 -13.34±3.55 2 641.45±554.69 4 h 109.20±12.56 67.86±10.32 90.45±11.05 82.76±8.16 -16.56±3.67 3 520.36±741.08

圖1 A組患者血透4 h RBV曲線變化
表3 臨床干預前后B組各項指標變化(s)
項目 干預前 干預后 P值51.93±5.46 53.77±4.52 0.04透析結束時△RBV(%)-16.45±3.76 -12.56±4.08 0.03 SH發生例次 100 25 0.005△RBV1 h(%)-4.83±2.05 -4.02±221 0.04△RBV4 h(%)DW(kg)-4.02±2.65 -3.12±285 0.03
本研究中B組和A組相比,其主要臨床特點是透析間期體重增長過多、超濾量大。筆者發現B組患者透析第1小時和第4小時血容量下降率顯著高于A組。透析1小時,血容量的迅速下降可能與低血壓傾向患者再充盈延遲有關〔4,5〕;透析4 h,血容量已明顯減少,血容量下降率過快,超過心血管調節的代償能力也可引起低血壓。

圖2 B組患者干預前后透析4 h RBV曲線變化
本研究認為在HD過程中,不同血壓表現的透析患者之間存在RBV變化的差異,監測透析過程中RBV的變化可以比較直觀、準確地了解患者的水化狀態,在線BV監測對預防和減少透析中SH的發生有著臨床指導意義,為HD患者的DW的合理調整、個體化透析方案的制訂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1 Lee G.End-stage renal disease in the Asian-Pacific region〔J〕.Semin Nephrol,2003;23(1):107-14.
2 US Renal Data System.USRDS 2004 annual data report,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ational institute of diabetes and digestive and kidney diseases〔R〕.2004.
3 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分會透析移植登記工作組.1999年度全國透析移植登記報告〔J〕.中華腎臟病雜志,2001;17(2):77-8.
4 Zucchelli P,Santoro A.Dry weight in hemodialysis:volemic control〔J〕.Semin Nephrol,2001;21(2):286-90.
5 Furukawa K,Ikeda S,Naito T,et al.Cardiac function in dialysis patients evaluated by dopper echocardiography and its relation to 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A new index combining systolic and diastolic function〔J〕.Clin Nephrol,2000;53(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