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鵬 許 潔 安思訓 于 順 何 欣
(北華大學基礎醫學院人體解剖學教研室,吉林 吉林 132013)
帕金森病(PD)以路易小體(LB)和路易軸索(LN)的形成為主要病理特征。多項研究證實LB和LN可導致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變性壞死,α-突觸核蛋白(α-Syn)的變性聚集是形成LB和LN的關鍵。α-Syn與神經元內信號轉導有關,參與突觸形成、維持和神經元的分化,參與突觸可塑性。在多巴胺能神經元中,α-Syn分布于胞體和軸突中,軸突中分布較胞體更為密集。在PD中,α-Syn作為LB和LN的主要成分也存在于細胞間。α-Syn功能片段包括N端(1~60),含有兩個PD突變位點(30&53);NAC段,第61~95位氨基酸,已被確定是 Syn淀粉樣變和纖維化過程重要片段;C端(96~140),包含α-Syn家族特征性信息,可促進微管蛋白在體外合成微管〔1〕。本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α-Syn可以增加神經元培養初期的存活率。本實驗擬觀察各片段對神經元生長的影響,旨在確定具有提高原代神經元存活率的片段,探討α-Syn促進神經元生長的作用機制和PD的發病機制。
1.1 主要試劑 馬血清(HS)和胎牛血清(FBS),購自Hy-Clone;蛋白分子量標準,購自Pharmacia公司;蛋白質定量試劑盒BCA Protein Assay Kit,購自Pierce Biotech;FITC標記的羊抗鼠抗體,購自中山公司;細胞培養基DMEM(F-12),購自Gibco公司;α-Syn單克隆抗體及各片段的單克隆抗體,由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生物學研究室制備。其他均為化學分析純。
1.2 實驗動物 新生24 h的Wistar大鼠,不限雌雄,購自軍事醫學科學院實驗動物中心,許可證號:SCXK-(軍)。
1.3 方法
1.3.1 蛋白的純化與定量 實驗所用重組蛋白α-Syn、NAC段(61~95)、N端(1~60)、C端(96~140),采用親和層析法進行純化。SDS-PAGE法鑒定,BCA法定量。
1.3.2 原代神經元培養 采用改良的原代培養方法〔2〕。新生24 h Wistar大鼠斷頭,取出鼠腦,置于D-Hank緩沖液中清洗,去除血管和腦膜,將皮質與髓質分離并剪成小塊。以胰酶消化45 min,吹散并以篩網過濾。800 r/min離心2 min,棄上清,沉淀置于DMEM培養基中,混勻,并計數細胞密度。按0.75×105個/皿接種在培養皿中,加入相應蛋白進行分組培養。
1.3.3 神經元生長情況觀察 培養至第1、2、4小時,在培養皿中加入終濃度為1%的戊二醛,固定1 h。隨機挑選30個視野(每個視野有5個以上存活的神經元),相差顯微鏡下觀察并進行拍照。
1.3.4 Western印跡法鑒定 棄去培養基,緩沖液沖洗。用細胞刮刮下細胞,進行超聲破碎,功率200 W,破碎30 s 2次,間歇30 s。破碎后加入 SDS-PAGE緩沖液,煮沸 5 min。4℃,12 000 r/min,離心20 min。轉移上清,取35 μl作為樣品,進行SDS-PAGE。結束電泳后,轉膜,封閉,沖洗后,以1∶800比例稀釋的相應抗體反應過夜。洗膜,再與1∶5 000稀釋的生物素標記的羊抗鼠抗體溶液反應。沖洗后,ECL法顯示條帶。
1.3.5 免疫熒光法鑒定 室溫下以戊二醛將培養細胞固定1 h,PBS沖洗。以含10%羊血清的PBST室溫下封閉1 h。棄去封閉液,加入1∶5 000稀釋的各片段抗體1.5 ml。4℃過夜后PBST沖洗。加入1∶500稀釋的FITC標記羊抗鼠抗體,37℃2 h;吸棄反應液,沖洗。熒光顯微鏡下觀察并照相。
1.3.6 培養分組方案 向培養基中添加N端、NAC段、C端和α-Syn,終濃度為20 μmol/L,同時用未添加蛋白作為對照組。設計濃度梯度,在培養集中加入20、40、60 μmol/L的各蛋白,觀察在相關蛋白濃度增加后神經元生長的變化。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2.0軟件進行正態性檢驗。多組樣本均數比較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齊者兩兩比較采用LSD檢驗,方差不齊者用TamhanepT2檢驗。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
2.1 蛋白純化鑒定 經SDS-PAGE鑒定,經親和層析得到純度較高的α-Syn和NAC、N端和C端。見圖1。

圖1 純化后蛋白SDS-PAGE電泳圖
2.2 C端提高原代培養神經元存活率,NAC段、N端對神經元生長無影響 見圖2。培養至1、2 h,添加α-Syn組和C端組的神經元存活率大于對照組,N端組、NAC段組與對照組無差異(P<0.05)。培養至4 h,α-Syn組神經元存活率明顯大于對照組(P<0.01),C端組大于對照組(P<0.05),而N端組、NAC與對照組相比無差異(P>0.05)。添加不同濃度的蛋白,培養至1、2、4 h,α-Syn組和C端組神經元存活率隨蛋白濃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而對照組和N端組、NAC組未見差異(P>0.05)??梢奀端具有與α-Syn相似的促原代神經元生長的功能,NAC段和N端無促突起生長功能。

圖2 α-Syn和其功能片段對神經元突起生長的影響
2.3 增加蛋白片段C端的濃度,神經元的存活率提高 C端和N端能進入神經元,NAC段不能進入神經元。α-Syn組Western印跡結果可見清晰條帶;N端組和C端組為弱陽性;對照組、NAC段組未見條帶,陰性。免疫熒光顯示,α-Syn組和C端組、N端組神經元顯色清晰,NAC段組和對照組為陰性。見圖3。

圖3 α-Syn向細胞內的轉運
原代培養的神經元經胰酶消化加機械吸打分離,其突起與胞體分離。破損的神經元細胞膜可自行愈合,添加入培養基中培養,開始貼壁生長。在培養基中添加α-Syn可以提高原代培養神經元的存活率,其可能的機制是它能夠促進微管蛋白的聚合形成微管,微管系統鋪助突起生長〔3~5〕,促進原代神經元在培養皿中貼壁生長。在原代神經元培養基內添加目的蛋白進行分組培養,證明在α-Syn中具有促神經元生長功能的片段是其C端,而N端和NAC段沒有這一功能。而C端的促神經元生長的效應較α-Syn全長差。在培養基中增加C端的濃度,神經元的存活率升高,且具有濃度依賴關系。C端和N端可由培養基進入神經元中,而NAC段不能進入神經元中。
在α-Syn的功能片段中,C端可以進入神經元內并提高原代培養神經元細胞的存活率,增加其濃度可增高這一效應。N端可進入神經元,但不具備有促神經元生長功能。而NAC段不能進入神經元,也無促神經元生長功能。其可能的機制在于α-Syn C端含有眾多帶負電荷的氨基酸〔6,7〕,易與疏水基團結合,會以某種穿梭機制進入細胞并促進其生長。在PD中NAC已確定是淀粉樣變和纖維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其73~83位氨基酸被認為是發生聚合的關鍵部位。本研究結果證實了α-Syn促原代神經元生長功能的功能片段位于蛋白的C端,確定了其劑量-效應關系,N端和NAC段無這一功能,為進一步解釋PD的發生提供了新證據。
1 Alim MA,Hossain MS,Arima K.Tubulin seeds synuclein fibril formation〔J〕.Biol Chem,2002;277:2112-7.
2 鄧小云,楊 眉,蔡 芳,等.一種改進的原代神經元的制備方法〔J〕.激光生物學報,2005;4(2)145-9.
3 Meloni MA,Galleri G,Camboni MG.Modeled microgravity affects motility and cytoskeletal structures〔J〕.Gravit Physiol,2004;11(2):P197-8.
4 劉光偉,王 鵬.α-突觸核蛋白促進大鼠原代培養神經元突起生長〔J〕. 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9;30(5):607-10.
5 Muhammad Abdul Alim,Qiu-lan Ma,Kazuya Takeda.Demonstration of a role for synuclein as a functional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J〕.J Alzheimer's Dis,2004;6:435-42.
6 Bussell R Jr,Eliezer D.A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role for 112mer repeats in alpha-synuclein and other exchangeable lipid binding proteins〔J〕.J Mol Biol,2003;329:763-78.
7 Keun JA,Seung RP,Kwang CC,et al.Amino acid sequence motifs and mechanistic features of the membrane translocation of α-synuclein〔J〕.J Neurochem,2006;97:26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