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敏 何希俊 (中山市中醫院康復科,廣東 中山 524800)
肌筋膜疼痛綜合征(MPS)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的疼痛性疾病,主要是肌肉和筋膜因無菌性炎癥而產生粘連,并有激發點形成〔1〕。多見于成年人和老年人,青年人少見,女性多于男性,病因較多。MPS是引起腰背痛和頸肩痛以及關節周圍痛的一個常見病,病人常會因為疼痛而睡眠質量不高,工作效率減低,心情低落,甚至影響日常生活。本文根據針灸學普遍規律及經典針灸理論“輸主體重節痛”,采取針刺并埋線療法治療MPS,觀察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病例來源為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康復科診治的患者,診斷標準可分為主要和次要標準,若滿足五個主要和至少一個次要標準,才能確診為MPS。主要標準:①主訴區域性疼痛。②主訴疼痛或肌筋膜觸發點牽涉痛預期分布區域的感覺異常。③易受累肌觸診繃緊帶狀感。④沿繃緊帶狀區走形的某一點劇烈點狀觸痛。⑤在測量時,存在某種程度的運動受限區。次要標準:①壓痛觸痛點重復出現臨床疼痛或感覺異常。②橫向抓觸或針刺入帶狀區觸疼點誘發局部抽搐反應。③伸展肌肉緩解疼痛。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前述MPS的診斷標準。②病程在3個月之內。③年齡20~60歲。④患者自愿受試,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急性軟組織損傷,腰椎病,風濕病。②1 w內接受過與本病相關的中西藥治療。③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性疾病以及精神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1)器材:華佗牌針灸針φ0.35 mm×1.5寸;醫用羊腸線0-2號;腰穿針9號;(2)選穴:激痛點所在經脈之輸穴(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輸主體重節痛);按照全國統編教材第6版《腧穴學》定位;(3)操作:選擇舒適、充分暴露病位的體位,①在輸穴部皮膚常規消毒后,針刺得氣,針刺手法宜平補平瀉,留針30 min。②取針后,在激痛點上用碘伏標記,常規消毒皮膚,鑷取一段約1~2 cm長的羊腸線穿入針管前端,后接針心,快速刺入穴位,針刺得氣后,邊退針邊推針心,把羊腸線植入穴中,然后用創可貼固定針孔按壓至無出血為止。3 d內針孔不觸水;(4)療程:針刺療程:1次/d,5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療程間休息1 d,共治療10次。埋線療程:1次/5 d,共治療2次。
1.4 觀察指標 采用簡化麥吉爾疼痛量表,由臨床專業人員指導(非暗示或誘導)受試對象在每個療程治療前后分別測定疼痛評定指數(PRI)(由患者報告,第三者記錄)、現時疼痛強度(PPI)(由患者報告,第三者記錄)、視覺模擬評分(VAS)(由患者自身評定填寫)。基線點為受試對象接受治療前,試驗終點為療程結束后(包括不足10次達近期痊愈者)。
1.5 療效標準 目前國內對MPS尚未制定統一療效標準,按照有關文獻〔1〕,擬定以下療效判定標準:①痊愈:經治療疼痛完全消退,PRI、VAS和PPI積分值均為0。②顯效:經治療疼痛顯著減輕,PRI、VAS和PPI積分值均較治療前下降60%以上。③有效:經治療疼痛減輕,PRI、VAS和PPI積分值均較治療前下降30% ~60%。④無效:經治療疼痛無減輕,PRI、VAS和PPI積分值較治療前下降不足30%。
1.6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治療前后PRI、VAS、PPI積分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該方法對MPS有治療作用。見表1。臨床治療后痊愈15例,顯效48例,有效18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90%。
表1 治療前后PRI、VAS、PPI積分比較( s,n=90)

表1 治療前后PRI、VAS、PPI積分比較( s,n=90)
時間 PRI P值 VAS P值 PPI P值治療前 10.35±4.06 <0.05 77.71±12.45 <0.05 3.16±0.73 <0.05治療后1.95±2.14 18.19±17.53 0.95±0.72
MPS屬中醫痹證范疇,因外傷失治、作勞過度、風寒濕邪侵襲,導致氣血痹阻、血行不暢而致疼痛。在最早經典醫籍《黃帝內經·靈樞經》中就有“以痛為輸”之說。《靈樞·背輸》篇也說“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痛解,乃其輸也。”就說明腧穴起源于激痛點——壓痛點。
穴位埋線作為一種復合性治療方法,除了利用腧穴的功能外,還有其本身的優勢。首先,埋線方法對人體的刺激強度隨著時間而發生變化。初期刺激強,可以克服臟腑陰陽的偏亢部分,后期刺激弱,又可以彌補臟腑陰陽之不足。這種剛柔相濟的刺激過程,可以從整體上對臟腑進行調節,使之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其次,埋穴療法利用其特殊的針具與所埋之羊腸線,產生了較一般針刺方法更為強烈的針刺效應〔2〕,有“制其神,令其易行”和“通其經脈,調其氣血”的作用。
輸穴出自《靈樞·九針十二原》:“所注為輸。”謂經氣至此,已經旺盛,如同輸注。輸穴主治的特點,后世多從《難經·六十八難》“輸主體重節痛”,意指輸穴善于治療身體的沉重和肢體關節的疼痛。《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指出:“榮輸治外經”。這里的“榮輸”是指五輸穴中的榮穴和輸穴,“外經”主要指經脈循行于人體體表部位的疾病,即治療外經的病取榮輸穴治療,其用法在《靈樞·五亂》有明確的記載,說明陽經的輸穴以治療外經病為主。
現代醫學已經證明,針刺止痛只有刺激量達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產生止痛作用,刺激量和針感是呈正相關關系的,“輸主體重節痛”是因為針刺這個部位容易出現止痛所需的針感和刺激量〔3〕,說明這些穴位本身就是一些痛敏穴,使得它們具有止痛的特異性。另外,穴位的特異性和穴位的針感有密切的關系,而不同的針感和穴位局部的感受器及傳入神經的類型有關。痛覺的傳入纖維是細纖維,細纖維較粗纖維有更強的鎮痛作用。輸穴的特殊針感說明針刺輸穴容易興奮較多的細纖維,故止痛作用明顯。另一項研究也表明,針刺輸穴容易使機體產生應激反應甚至局部休克狀態,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和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快速產生大量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并且能引起腦內β-內啡肽、5-羥色胺(5-HT)的釋放,說明輸穴止痛的機制和腦內β-內啡肽、5-HT的釋放有密切關系。
綜上所述,兩者結合的綜合療法治療MPS可取得令人滿意的療效,值得臨床進一步深入研究。
1 趙寶昌,崔秀云.疼痛學〔M〕.第3版.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2.
2 崔 瑾,歐桂珍,楊 濤,等.穴位埋線對脾虛大鼠免疫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國醫藥學報,1999;14(6):14-6.
3 趙百孝.從輸穴的主治特點談五輸穴原理〔J〕.中國針灸,2004;24(6):4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