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唐山市工人醫院神經內科,河北 唐山 063000)
我國屬于腦卒中的高發區〔1,2〕,50 ~60 歲為高發階段,急性腦卒中發病率占一定比例,如何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成為醫學研究主要的課題。國內外均有學者提出使用健康教育及一定的護理干預可以提高腦卒中患者的治愈率,同時增加神經功能恢復,可以極大程度地減少家屬經濟負擔。本研究通過對比一般健康教育與系統化健康教育后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差異,評估系統化健康教育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接受治療的腦卒中患者68例,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4例。其中觀察組男15例,女19例,年齡56~71〔平均(61.5±5.5)〕歲;對照組男16例,女18例,年齡57~68〔平均(62.5±6.5)〕歲。病例納入標準符合全國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相關標準,并經過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為腦卒中,患者均為急性發病,病程少于3個月,伴有部分肢體功能障礙,生活難以自理,意識均清楚,均知情同意。排除嚴重精神疾患、認知嚴重障礙及心、肺、腦功能不全或其他嚴重并發癥等。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給予康復訓練和常規健康教育,其中常規健康教育包括飲食、藥物、心理健康、康復基本知識等,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給予整體系統化健康教育包括腦卒中康復認知情況,入院后以患者為中心制定有針對性的康復計劃,護理人員給予鼓勵,關心,肯定,并逐步將計劃實施在每日的治療中。觀察組系統健康教育給予:①心理護理。對有情緒焦躁患者及時進行引導教育并幫助其改善心情,幫助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處于較為積極的心理狀態〔3〕,并主動配合訓練完成治療。同時每周組織1次住院患者心得交流體會,了解其康復過程中對于治療或醫護工作的意見。同時每周進行1次患者及家屬同時參與的腦卒中課程討論〔4〕,盡量使家屬參與其中幫助患者共同提高治愈的信念。②健康指導。由專人制定簡單易行的康復事項并發放一定的康復訓練指導手冊以便患者和家屬學習。針對腦卒中患者進行24 h個性化康復訓練指導〔5〕,每位患者由責任護士負責,提高患者對護士的依賴。在體位上指導患者盡量進行一些必要的平衡訓練,包括站位平衡、坐位平衡等,以及日常活動能力訓練等。針對每位患者體征及個性、喜好安排相應的娛樂康復運動提高其生活質量〔6〕。
1.3 觀察指標 治療1個月后采取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估患者焦慮情況,Barthel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7〕。①HAMA評估方法主要包括14項,其主要用于評估患者內心焦慮狀況。根據其嚴重程度分為4級,<7分者無焦慮癥狀。隨分數增加癥狀依次嚴重。②生活能力評估采取Barthel指數,包括9個內容,滿分100分則視為生活可以完全自理。③生活滿意度評估由專人制定滿意度指數量表,滿分40分,共20項,分數高者滿意度高。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運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患者HAMA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HAMA評分無顯著差異,治療后兩組患者HAMA評分均較之前顯著下降(P<0.01,P<0.05),對照組患者HAMA顯示恢復到輕度焦慮狀態,仍有較嚴重的焦慮癥狀,兩組HAMA評分治療后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A、Barthel及生活滿意指數比較( s,n=34)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AMA、Barthel及生活滿意指數比較( s,n=34)
與治療前比較:1)P<0.01,2)P<0.05;與對照組比較:3)P<0.05
治療后觀察組 22.1±1.54 9.5±1.451)3) 35.25±4.59 69.43±7.551)3) 18.73±1.81 28.15±1.451)3)組別 HAMA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Barthel指數治療前 治療后生活滿意度指數治療前對照組 22.0±1.63 16.5±1.732) 35.12±5.91 54.44±7.222) 19.93±1.67 22.07±1.992)
2.2 兩組患者生活能力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Barthel指數 評分無顯著差異,治療1個月后,兩組Barthel指數較之前有明顯恢復(P<0.01,P<0.05),治療后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較對照組顯著增高(P<0.05)。見表1。
2.3 兩組患者生活滿意程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生活滿意指數無顯著差異,治療1個月后,兩組生活滿意指數較之前明顯增高(P<0.01,P<0.05),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見表1。
腦卒中患者易出現煩躁,抑郁煩悶〔8〕,消沉的心理狀態,這是造成治療效果降低的直接原因,特別針對于老年患者,情緒不穩定會導致抑郁癥產生,降低對治療積極有效的配合〔9〕,所以護理人員應當充分提高患者對于治療的信念,加強心理、社會等多方面的鼓勵。護理人員應當在患者接受治療過程中積極主動聆聽,觀察患者的主觀感受,給予其相應的解釋并且有傾向性地進行指導。本研究設計相應的課程,并要求患者家屬一同參與,幫助患者從根本上增加對于治療的信任,其效果明顯優于單純健康教育,患者焦慮情況減少,身體功能恢復顯著。
日常生活能力是獨立生活的重要內容,包括一些基本動作、技巧,是最根本的能力。腦卒中發病特點是長期性〔10〕,反復性,加上患者肢體反復疼痛,不僅患者內心煩躁同時也會使基本日常生活護理依賴于家屬,本研究采用一對一的方式進行患者基本生活能力的鍛煉,反復訓練,并給予支持與鼓勵,幫助患者增加信念,加強自我護理。綜上,針對腦卒中患者實行全面系統化健康教育是幫助患者康復的有效方法,可以幫助患者提高其對于治療的信念,改善肢體功能,提高其積極配合程度,改善生活質量。
1 李文靜.神經內科病員壓瘡預防的健康教育〔J〕.西南軍醫,2009;11(5):1013-4.
2 劉文英,鮮 艷,栗 莉,等.腦卒中患者恢復期的健康教育〔J〕.健康必讀(下旬刊),2011;(9):355,359.
3 Dugdill L,Graham RC,McNair F,et al.Exercise referral:the public health panacea for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A critical perspective of exercise referral schemes;their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J〕.Ergonomics,2005;48(11/14):1390-410.
4 Karvanen J,Silander K,Kee F,et al.The impact of newly identified loci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stroke and total mortality in the MORGAM prospective cohorts〔J〕.Genetic Epidemiol,2009;33(3):237-46.
5 Jones DW,Peterson ED,Bonow RO,et al.Translating research into practice for healthcare providers: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s strategy for building healthier lives,fre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stroke〔J〕.Circulation,2008;118(6):687-96.
6 Green T,Newcommon N.Advancing nursing practice:the role of the nurse practitioner in an acute stroke program〔J〕.J Neurosci Nursing,2006;38(4):328-30.
7 Ireland SE,Arthur HM.Integrating self-efficacy and aging theories to promote behavior change and reduce stroke risk〔J〕.J Neurosci Nursing,2006;38(4):300-8.
8 Tang YY,Chen SP.Health promotion behaviors in Chinese family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stroke〔J〕.Health Prom Int,2002;17(4):329-39.
9 倪白妹,鄒 云,劉英華,等.健康促進在社區腦卒中恢復期患者中的成效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3):117-9.
10 王增武,曹魯琴,武陽豐,等.醫療衛生人員腦卒中相關知識、態度及行為水平的調查〔J〕.中華內科雜志,2001;40(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