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民
江蘇省射陽縣阜余鎮衛生院,江蘇射陽 224300
26例血檢不合格標本因素分析及質控措施
徐國民
江蘇省射陽縣阜余鎮衛生院,江蘇射陽 224300
目的 探討血檢樣本不合格的原因,總結質控措施,為提高血檢合格率提供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0年4月~2011年2月收集的26例不合格血檢樣本不合格原因,通過分析歸類,提出質控對策。結果 本次調查血液總樣本量為1008例,不合格樣本26例,總不合格率為2.7%。在不合格原因中,血液凝固分別占血常規、凝血類和血氣分析類的40.32%、34.63%和20.03%;標本類型錯誤占血氣分析類標本的57.12%。 結論 強化標本采集前的宣教,嚴格執行標本采集規范,加強協作部門間的有效溝通對降低血檢樣本不合格率,提高檢驗準確率有重要的意義。
血檢;不合格血液樣本;質控
臨床上,血液檢查對疾病診斷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然而由于血檢前的樣本質量控制是一個對部門配合、多環節貫穿,因此也是潛在干擾因素眾多的過程。據衛生部門調查發現,血檢前的質控缺陷占整個分析過程差錯的35%~70%。缺乏合格的樣本支撐,即使再先進的分析儀器和豐富的人為經驗都無法獲取真實的數據。基于此,本文作者對臨床上常見的血檢中血液樣本不合格原因進行了分析,并針對性地提出的質控對策,現報道如下。
收集我院2010年4月~2011年2月收集的血檢樣本1008例,篩選出不合格血液樣本26例,不合格率2.7%。樣本包括血常規、凝血類、血氣分析等。所有檢驗標本均由專門的護理人員采集和送檢。
由檢驗室各個檢驗環節的專業負責人員依據檢查內容對送檢樣本進行針對性檢驗,依據相應標準判斷樣本是否合格,對不合格樣本按照不同原因進行歸類,并統計其數量及所占比例,針對不合格原因進行分析,提出對策。
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說明,對同一標本倘存在多個不合格現象,以主要不合格的一項作統計。

表1 26例血檢不合格標本總體分布情況
從表1、表2分析來看,血檢內容血常規、凝血和血氣分析類標本由于含有抗凝劑,抗凝劑與血液混合不均勻導致總體不合格率達到了48.75%。從表2可以看出,血液凝固分別占血常規、凝血類和血氣分析類的40.32%、34.63%和20.03%,說明抗凝劑使用對血檢合格率有著重要的影響。以上只是樣本不合格導致血檢不合格的一個方面,而在實際調查中,因樣本ALT陽性反應引起的血檢不合格的重要原因,約占總樣本的56.3%。ALT作為肝功能一項指標是肝細胞受損最靈敏的非特異性血清標志物,與抗-HCV有相關性。研究表明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CV RNA含量和抗原的出現與血清ALT水平呈正相關。而在影響或干擾ALT測定的因素中,樣本血液保存、溫度控制、溶血、脂血和黃疸等血液相關指標是重點關注對象。本文在樣本選擇上由于主觀避開了肝功能ALT陽性反應患者的選取,所以因ALT陽性導致血檢不合格的重要原因被忽視,這也使得本文研究僅具有局部代表性。

表2 26例血液檢驗不合格原因(%)
嚴格樣本采集規范化操作。①采血器械必須清潔干燥,最好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試管;②確采血操作,確保血液量準確:必須按無菌操作,采血部位皮膚必須干燥,止血帶不可縛扎過久,抽血時速度不可過快,以免血細胞破裂,采血后應卸下針頭再將血液沿管壁徐徐注入試管內。③杜絕氣體逸散。采集血氣分析樣本,抽血時注射器內不能有空泡,抽出后立即用小橡皮密封針頭,隔絕空氣。
綜上所述,正確采集血液標本對確保血檢最終的檢驗結果有著直接的影響,血檢人員必須以全面的責任心、良好的業務技能以及規范化的操作來提升檢驗標本合格率,將不合格樣本降至最低,促進基層醫院檢驗科工作質量的不斷提高。
[1]李丹.關于使用真空采血系統順序的探討[J].吉林醫學,2006(27):206-208.
[2]孫云霞.臨床檢驗不合格血液標本的分析與對策[J].醫學信息(外科版),2009(12):1145-1147.
R446
A
1672-5654(2012)07(c)-0064-01
徐國民(1976-),男,漢1976.03,江蘇射陽,主管檢驗師,本科,研究方向:醫學檢驗,江蘇省射陽縣阜余鎮衛生院。
201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