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海濤
7成經銷商銷售業績同比下滑3成以上
■文/林海濤
11月1日至15日,筆者前往重慶主城區及彭水、酉陽、黔江、秀山等區縣裝飾建材市場考察,走訪了數十個賣場、近300家經銷店,涵蓋了陶瓷、衛浴、櫥柜、衣柜、家具、門窗、地板、樓梯、墻紙、地毯等行業,看到整個裝飾建材市場籠罩在濃濃的不安氛圍中。
筆者在此次重慶區縣調查中了解到,家居建材行業尤其是傳統建材市場,遭受了強烈的“寒流”襲擊。
在重慶市沙坪壩區某建材市場內,某品牌經銷商告訴筆者:國慶期間,店內做了一連串的促銷,錢倒花了不少,卻一個訂單都沒有,幸好節后接了幾個單,否則真要關門收攤了。
這只是建材家居行業集體萎靡的一個縮影。經歷了近十年的瘋狂增長之后,今年上半年建材家居行業的業績開始集體下滑,7成以上的建材經銷商均表示,今年業績同比下滑30%以上,嚴重者更是超過了50%,甚至不乏關門歇業者。比起主城區,縣級城市經銷商業績一樣有不同程度下滑,持平或上漲者少之又少。
租金、人工成本雙漲,經銷商運營艱難一方面是銷售業績下滑,另一方面則是成本上升,經銷商普遍面臨雙重壓力。據某家居品牌專賣店負責人介紹,今年僅人工成本就增長逾20%,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上升,蠶食了大量的利潤。在銷售業績不景氣的情況下,這對經銷商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據筆者了解,主城區大部分賣場的店面租金同比普漲20%,個別賣場漲幅甚至高達50%。定位高端的重慶居然之家二郎店采取“基本租金+銷售額提點”的捆綁模式,與經銷商共進退,減輕了經銷商的運營壓力,同時也消除了賣場與經銷商的矛盾,受到了商家的認可。與此形成明顯對比的是,某中低端賣場無視商家的經營壓力,不僅不積極協助入駐商戶進行市場推廣,反而兩次提升租金,而且下調物業管理開支,商戶怨聲載道,埋下“撤店潮”的隱患。

據媒體報道:原定于11月18日下午出讓的唯一一宗地塊“廣氮地塊”,因無人報名競拍而中止出讓。至此,11月內廣州已取消了32宗土地拍賣。大房企堅守“現金為王”的跡象表明,由于政府的調控時間太長,配合著銀行銀根的收緊,不少上規模的房地產企業都暫時放棄買地,“大型房企現有的土地儲備能夠支撐兩三年”。
據重慶建材經銷商介紹,重慶主城區樓市均價約七八千元,各區縣的均價約為三四千。這是重慶對樓市調控的結果,雖然比起其它城市價位偏低,但受全國樓市低迷的影響,重慶也受波及,只有區縣樓市仍在暢銷。
在市場需求放緩的同時,品牌與雜牌、本土與外來、傳統賣場和連鎖超市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劇。品牌商家在這一低迷形勢中的博弈,因利潤空間較大,在市場整體訂單總量較少中占盡優勢;連鎖建材超市由于其產品集中、價格便宜、售后服務好等因素,相比傳統的建材市場也占有較大優勢。
【行家建言】在整個裝飾建材市場陷入困境大形勢下,我們看到了小企業、小作坊的市場正在丟失,給潛力企業及品牌企業帶來了市場的切入空間。部分傳統賣場和低端賣場在這一輪酷寒風暴中面臨著洗牌,市場整合加速,品牌進一步集中。最終總結:品牌吃香,剩者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