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平,夏 青,吳 堅,馬志亮
(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準噶爾盆地東部沙南斷塊侏羅系勘探潛力探討
李艷平,夏 青,吳 堅,馬志亮
(中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沙南斷塊構造位置隸屬于準噶爾盆地東部隆起。從成藏條件、沉積相研究、儲層預測等方面對沙南斷塊主要含油層系的勘探潛力進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沙南斷塊最有利的勘探層系為西一段,西一段最有利的勘探區域在A井下傾方向鼻狀構造南翼的砂體發育區,西二段砂體發育的范圍有限,三工河組、八道灣組砂體分布穩定連通性好。
沙南斷塊;侏羅系;潛力分析;沉積相;儲層預測
沙南斷塊構造位置隸屬于準噶爾盆地東部隆起。斷塊由XX斷裂和YY斷裂相交夾持而成,斷塊內發育一條被斷裂復雜化的西南傾鼻狀構造。沙南斷塊發育于海西運動早期,海西運動晚期及印支運動以后,由于周邊斷裂的活動,使沙南斷塊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正性構造單元。燕山期構造運動的劇烈活動導致沙南斷塊內發育了一系列正斷層[1]。自20世紀80年代開展油氣勘探工作以來,先后上鉆多口探井,揭示了侏羅系西山窯組(J2x)、三工河組(J1s)、八道灣組(J1b)等多個含油層系。從已有鉆探成果看,研究區的主力油層為西山窯組一段(J2x1),其次為西山窯組二段(J2x2),潛力層系為J1s和J1b。然而,近年來沙南斷塊勘探成功率較低,有利區塊認識不清。為此,筆者根據B井區三維工區(見圖1),結合工區外K井及L井的情況對主要含油層系的勘探潛力進行分析。
目前發現的J2x1油藏是受構造、巖性雙重控制的構造-巖性油藏。巖性主要為細砂巖、中砂巖和泥質粉砂巖。儲層孔隙類型主要有原生粒間孔、剩余粒間孔和粒內溶孔。由于研究區壓實作用較弱,使更多的原生孔隙得以保存,孔隙度為6.1%~31.6%,平均為22.67%;滲透率(0.012~264.00)×10-3μm2,平均值5.858×10-3μm2。總體評價為中等-好儲集層。
盡管J2x1儲層相對較好,但橫向分布具有一定差別。沿物源方向(構造軸部,北東-南西向),砂體存在3個帶,其中B井區最厚,約20~40m;A井區砂體次厚,約20~30m;C井區略薄,約10~20m;其間被D-E井區及F-G井區砂體相對較薄的區域所分割(見圖2)。這種分布差異是在構造坡折影響下由沉積因素控制造成的,河道分岔使其負載能力下降,在分岔位置卸載,形成砂體較厚區域。A井J2x11412~1416m為水層,且A井向上傾方向的H井、G井、F井油氣顯示差。上傾方向砂體減薄,沙南斷裂發育使得構造高部位地層減薄或缺失,保存條件遭到破壞。整個上傾方向有利區域面積有限,沿A井上傾方向油氣藏規模較為局限。
A井下傾方向鼻狀構造南翼的砂體發育區為最有利的勘探區,其原因如下。
1.1構造方面
A井下傾方向鼻狀構造南翼尤其是其西南傾沒端,其構造較陡,僅發育零星南北向或北西向的斷裂。盡管沒能構成構造圈閉,但部分斷裂溝通J1b,對油氣運移調整能起到一定作用。

圖1 沙南斷塊J2x構造圖 圖2 沙南斷塊J2x1砂體厚度趨勢圖
1.2沉積方面
盆地侏羅系的沉積相研究表明,J2x主要為河、湖、三角洲及沼澤相的沉積[2-4],而J2x1屬于曲流河三角洲前緣亞相,目前井上的砂體主要是水下分流河道砂,理論上必然會發育分流間灣泥巖或湖相泥巖等細粒沉積,它們可以起到分割作用,為形成巖性圈閉奠定基礎。從C井區、A井區、B井區砂體逐漸增厚的發展趨勢來看(見圖2),在J-L井及三維工區外下傾方向的L-K井間很有可能存在砂體發育區。從波阻抗反演結果來看,其西南傾沒端存在著阻抗差異(見圖3)。由于J2x泥巖鈣質含量高,造成其電性特征表現為高密度、高速度、高阻抗的特點,使得在波阻抗量版上砂巖表現為相對低阻抗,應為巖性圈閉發育區。

注:TK1、TJ4、TJ3、TJ2分別為白堊系、侏羅系地震反射時;K1tg為吐谷魯群;J2-3sh為侏羅系石樹溝群。圖3 沙南斷塊J2x1砂層阻抗反演平面圖及Inline680阻抗反演剖面圖
1.3石油地質方面
該研究區是長期隆升的正性構造單元[5],又緊鄰油源區——XX凹陷,與侏羅系烴源巖的生排烴高峰期和二疊系平地泉組烴源巖的成熟期一致,時間匹配性好,油氣源供給充足。從B井、L井儲層評價可見,該區儲層為中等-好儲層。其上有J2x1高密度泥巖(約10~20m)、侏羅系正韻律頂部泥巖、白堊系吐谷魯群(K1tg)底部泥巖多套蓋層,儲蓋匹配良好。
研究區J2x2發育薄層砂體,橫向連續性差,為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積。J2x2泥巖發育,一方面對J2x1油氣起到一定的遮蓋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形成側向封堵,造成泥包砂的情況,從而形成有利的巖性圈閉。從已有鉆井看,僅在E井、A井區發現含油砂體。因此,認為研究區J2x2含油砂體發育范圍有限。
盡管目前研究區J1s和J1b尚未發現油氣藏,但由于E井在J1s獲油,其上傾方向YYY背斜地面出露J1s油砂,同時K井、H井J1b有大段熒光顯示。上述現象說明J1s、J1b曾經成藏,但由于砂體分布穩定,連通較好,后期遭構造破壞致使油氣調整到其他層系。研究表明,該區三工河組一段(J1s1)砂體分布較厚且穩定,三工河組二段(J1s2)砂體相對較薄,且變化較快。如K井J1s2砂體減薄,L井未見顯示,這說明在K-L井間區域可能存在巖性或油氣變化帶。此外,研究中發現J1s2砂體向下傾方向存在多個巖性變化帶,巖性圈閉相對發育,這為尋找原生的J1s油藏提供了可能。同樣八道灣組三段(J1b3)也存在薄層砂體,與J2x2一樣極有可能形成巖性圈閉,這需要進一步展開精細研究。
1)沙南斷塊最有利的勘探層系為J2x1,最有利的勘探區為A井下傾方向鼻狀構造南翼的砂體發育區。
2)J2x2砂體發育的范圍有限,J1s、J1b砂體分布穩定連通性好。
3)沙南斷塊本階段勘探應立足西山窯組J2x1,在廣闊的A井下傾方向鼻狀構造南翼,綜合利用多種勘探技術尋找好的巖性圈閉;特別應重視J2x2巖性、物性和含油性的變化,由此探尋J2x2成藏規律;對于J1s和J1b,應立足于已有資料開展油氣成藏條件研究。
致謝:衷心感謝夏惠平總地質師及袁文賢師傅在論文完成過程中給予的指導。
[1]黃凱,賴世新.準噶爾盆地二疊系含油氣系統類型及展布[J].新疆石油地質,1999,20(4):287-292.
[2]劉銀河.準噶爾盆地侏羅系沉積構造與油氣分布[J].石油勘探開發,1999,26(5):12-15.
[3]鮑志東,管守銳.準噶爾盆地侏羅系層序地層學研究[J].石油勘探與開發,2002,29(1):48-51.
[4]張滿郎,張琴,朱筱敏,等.準噶爾盆地阜東斜坡區層序地層學研究[J].古地理學報,2000,2(3):27-36.
[5]朱愛國,劉敏,艾比拜.準噶爾盆地沙南斷塊侏羅系西山窯組含油砂體微相特征[J].新疆石油天然氣,2007,3(4):1-4,8.
[編輯] 李啟棟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11.018
P618 130
A
16731409(2012)11N0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