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愛玲 張君子 黎 鋮
(長江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中石油渤海鉆探工程有限公司第二錄井分公司,河北 任丘 062552)
高升油田雷64塊低滲油藏精細地層劃分與對比研究
鄭愛玲 張君子 黎 鋮
(長江大學石油工程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長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湖北 荊州 434023) (中石油渤海鉆探工程有限公司第二錄井分公司,河北 任丘 062552)
通過對高升油田雷64塊低滲底水油藏開展精細油藏描述,進行了精細地層劃分與對比。研究表明,蓮花油層劃分為3個砂層組,其中目的層段蓮花油層Ⅵ、Ⅶ、Ⅷ砂層組自上而下劃分為Ⅵ1、Ⅵ2、Ⅵ3、Ⅶ1、Ⅶ2、Ⅶ3、Ⅶ4、Ⅷ1、Ⅷ2和Ⅷ3等10個不同級別的小層,各砂巖組之間均有比較穩定的泥巖隔層;蓮花油層頂部發育1套標志層,Ⅶ砂組內部發育3套標志層。
低滲油藏;蓮花油層;精細地層劃分;地層對比;標志層

注:指沙三下亞段。 圖1 雷64塊蓮花油層綜合柱狀圖
低滲、特低滲油藏經過長期注水開發后會進入中高-高含水開發階段,由于剩余油在空間上分布十分復雜,導致挖潛難度越來越大。高升油田雷64塊為低滲底水油藏,天然能量不足,2004年1月實施早期注水,采用底部注水為主與內部點狀注水相結合的注采井網,在生產過程中出現油井脫氣、產量遞減快、注采對應差、油井受注水效果差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對該研究區蓮花油層進行地層劃分與對比研究,深入了解砂組小層間隔夾層分布狀態,為油田的分層精細開發提供參考依據。
高升油田位于遼寧省盤山縣高升鄉境內,構造位置處于遼河裂谷西部凹陷西斜坡北端發育的斷鼻構造帶上,是斜坡帶上發育的斷鼻構造,其軸向為NW向ES延伸,NE向的高23斷層將其劃分為2個臺階,高一區為西北部上升盤,主要含油層系為高升油層;高二、三區為東南部下降盤,主要含油層系為蓮花油層。蓮花油層是盆地深陷期重力流的粗碎屑巖沉積,主要由1套厚層塊狀砂礫巖、含礫不等粒砂巖夾深灰、褐灰色泥巖組成。
研究區雷64塊在高升油田內,目的層段為蓮花油層段(見圖1)。構造位置位于遼河油田西部凹陷陳家洼陷北部地區,南臨陳家洼陷,東靠陳家斷層,西接雷11井區,北鄰高升油田高二區。根據雷64井鉆井資料揭露的地層分布特征,研究區鉆井揭露的地層由老到新分別為:新生界下第三系沙河街組一段、二段、三段、四段;東營組;上第三系館陶組;明化鎮組和第四系平原組。整體上雷64斷塊是1個向北東、南西傾斜的斷裂背斜構造,其四周由斷層控制。北東向斷層延伸長,北西向斷層延伸短,而且內部被斷層切割成4個次一級的小斷塊,形成東西分帶、南北分塊的特點。
在平面上和縱向上,研究區儲層的巖性和厚度都有一定的變化,多級次的沉積旋回組合特征在電測曲線上顯著可見,目的層在縱向上也具有一定的可分性。根據研究區沉積環境,垂向上所劃分出的井間最小沉積旋回是一期重力流所形成的連續沉積,層位相當的沉積體被視為同一期沉積。劃分時,不同級次的層組需要體現各層組內儲層地質特征的相對近似性、層組間的相對穩定性和差異性[1-3]。
根據油層組巖性及巖石相變化的旋回特征和電測曲線形態上所反映的組合特征,總結研究區地層沉積演化規律,然后建立精細地層對比定義。根據油層組頂底測井曲線變化特征劃分油層的頂底界限[4-5],如電阻率變化特征、自然電位變化特征、聲波時差變化特征等。在巖相帶及局部構造相同的旋回間一般有穩定分布的泥巖層,對比時用來作為確定層位界限的依據,在每個旋回的頂界面經常出現薄層的標志層,小層界限通常根據薄層標志層或輔助標志層來控制[6-7]。
2.1標志層特征

圖2 雷24-22井的分層標志特征
在對高升油田雷64塊49口井巖、電特征進行深入研究后,認為該區蓮花油層頂部發育一套標志層(見圖2)對該區地層劃分與對比至關重要,其特征如下:該標志層為大凌河油層Ⅴ砂層組與蓮花油層Ⅵ砂層組的分界,大部分井的厚度均很發育,最大厚度達186.09m(雷16-16井),一般為90~120m,平均厚度為110.28m。巖性為泥巖及泥巖夾砂礫巖。自然電位曲線以大段泥巖的平直基線夾薄齒形為特征,視電阻率曲線為稀疏的薄尖子,十分容易辨認,在全區基本上呈穩定分布。全區所有井中的標志層相當發育,標志層鉆遇率達100%。此外,在Ⅶ砂層組內部確定了3個標志層及Ⅶ砂組1小層與2小層的分界、2小層與3小層的分界、3小層與4小層的分界。厚度一般為8~12m,巖性為泥巖及泥巖夾砂礫巖。自然電位曲線以小段泥巖的平直基線夾薄齒形為特征,視電阻率曲線為薄尖子。
2.2地層劃分與對比結果
根據沉積旋回及標志層特征,對雷64塊地層進行精細劃分,其劃分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地層分層表
2.3地層對比剖面
地層對比剖面的確定主要按物源方向和垂直物源方向進行選擇。根據該區地質分析資料判斷,該斷塊物源來自東北方向。為達到精細地質研究目的,選取了物源和垂直物源2個方向的主干剖面P1、Z1、Z2進行對比。其中P1為雷64-34-28井~雷64-12-12井,Z1為雷64-30-20井~雷64-28-29井,Z2為雷64-24-26井~雷64-26-18井。
根據以上原則,在3條主干剖面研究基礎上,首先在1∶500完井測井曲線上劃分出砂組段,然后再利用1∶200的組合曲線采用時間單元的對比劃分方法,達到控制砂巖組、劃分出小層時間單元的目的,充分考慮全區對比分層在剖面和平面上的閉合性。為了解研究區目的層段地層分布的模式,完成了49口井的精細分層工作,并以蓮花油層頂界拉平的方式成圖(見圖3和圖4)。其中,砂巖組的厚度變化范圍是30~160m,各小層厚度的基本變化范圍是20~70m。

圖3 雷64塊蓮花油層地層對比剖面圖(Z) 圖4 雷64塊蓮花油層地層對比剖面圖(P)
雷64塊是沙三早期湖盆深陷期發育起來的1套近岸湖底扇沉積,蓮花油層發育二期大的重力流沉積和一期較大的間歇期,總體上形成了3套砂體組合。根據49口井蓮花油層的巖、電特征,對研究區進行精細劃分與對比,可得出以下結論:
1)根據標志層和沉積旋回特征,蓮花油層劃分為3個砂層組,其中目的層段蓮花油層Ⅵ、Ⅶ、Ⅷ砂層組自上而下劃分為Ⅵ1、Ⅵ2、Ⅵ3、Ⅶ1、Ⅶ2、Ⅶ3、Ⅶ4、Ⅷ1、Ⅷ2和Ⅷ3等10個不同級別的小層。各砂巖組之間均有比較穩定的泥巖隔層。
2)蓮花油層頂部發育1套標志層,Ⅶ砂組內部發育3套標志層。
[1]趙翰卿.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對比與我國的小層對比[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5,24(1):5-9.
[2] 張一偉,熊琦華.陸相油藏描述[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
[3] 趙虹,黨犇.安塞油田6油層組精細地層劃分與對比[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4(4):461-464.
[4] 師永民,霍進,張玉廣.陸相油田開發中后期油藏精細描述[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4.
[5] 馮動軍,李勝利,黃興文,等.井震約束下高分辨率層序地層劃分與對比——以準噶爾盆地石南地區為例[J].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10,32(5):165-170.
[6] 穆龍新.精細油藏描述及一體化技術[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6.
[7] 劉滿倉,楊威.四川盆地蜀南地區奧陶系地層劃分對比及特征[J].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8,30(5):192-196.
[編輯] 李啟棟
10.3969/j.issn.1673-1409(N).2012.11.025
P618 130
A
16731409(2012)11N07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