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袁逸
同治九年五月初五,正是傳統的端午節,這一天的李慈銘日記中首次出現了購買眼鏡的記錄。如果確屬首次,那么對于紹興名士李慈銘來說,又是一個標志性的重要日子。這一天起,41歲的他終于戴上了傳說中那神奇無比的眼鏡,得以重新享受紅花綠草、藍天白云之紛彩,縱情于青燈黃卷、白紙黑字之暢意。
盡管早在數百年前眼鏡這稀罕物已傳入華夏,盡管對于讀書人而言,它是多么的雪中送炭,意義非凡;但眼鏡之進入尋常百姓家,普惠于天下目障者,則姍姍來遲在晚清時期。從這個意義上說,李慈銘趕上了好時代。
同治九年的李慈銘正在杭州,一邊在浙江書局任總校勘,一邊復習功課準備再度沖刺當年八月的鄉試。也因為是在繁華的省城,李慈銘總算見識了眼鏡并首次擁有。一副眼鏡1800文錢,約是其在浙江書局打工月薪的十五分之一,似乎不算太貴。當時杭州的新茶每斤42文錢,若按如今的行情比,這眼鏡的價錢又似乎不便宜。很想知道李慈銘初次戴上眼鏡的感受,日記中卻終未提及。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副眼鏡給李老師今后的學習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李老師從此得以告別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朧,迎來春色換人間,唱得幸福落滿坡。也相信,這眼鏡會給李老師帶來更多的自信甚至好運,因為僅僅三個月后,李老師就考中了舉人,將此前十年屢考屢敗的恥辱一舉洗刷。還是戴著這副眼鏡,李慈銘最終于光緒六年進士題名,登上了科舉考試的最高臺階。李老師應該很享受眼鏡帶來的便利,此后,他不僅在北京又換過眼鏡,還曾托人給他在紹興的三弟帶去了眼鏡,想是因為自己用著好就推薦給了親愛的弟弟。誰用誰知道。
歷來,對讀書人來說最普遍的煩惱就是視力的衰減,往往是,心有余而目不濟,視茫茫卻奈其何。單看唐宋那些個著名學人的病歷,眼疾總如影相隨。白居易自述“瞥瞥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也,動以萬數”;韓愈自訴“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歐陽修嘆“目疾為苦,臨紙艱于執筆”;更有蘇東坡的“兩目昏暗”,司馬光的“目視昏近”,及葉適之“病眊十年”之類。眾大師縱才高八斗,卻皆苦于茫然,彼時的高度文明終未能為這些大家博學的心靈窗戶帶來福音。于是,只能以老祖宗傳下來的枸杞子、菊花茶之類聊以自慰。也于是癡想,那些千古傳誦的詠月名篇如“舉頭望明月”、“明月幾時有”等,作者是不必真須看得清那一輪明月的,即使是天生的盲人也知道月亮是圓的、月光是亮的。
終于,到了大明王朝,讀書人的光明企盼也漸現曙光,被稱作“叆叇”的眼鏡先是由鄭和下西洋的船隊從阿拉伯帶回一些,更多更經常的途徑則是經由西域絲綢之路傳入,明代商人以良馬、茶葉、瓷器等物與阿拉伯商人交換獲得眼鏡。于是,古老帝國中極少數的捷足先登者有幸嘗試了這匪夷所思的新奇。明人田藝衡《留青日札摘抄》一書中專立有“叆叇”一節,其中如此描述當時人使用眼鏡看書的神奇功效:

《留青日札摘抄》(全三冊),田藝衡著,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提學副使潮陽林公有二物,大如錢形,質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劃倍明。中用緩絹聯之,縛于腦后。
在明代留下的一幅圖上,我們也已能看到一老者戴著眼鏡在街上做買賣的情景。生活于明清間的紹興著名學者張岱曾記述了其父親晚年時得益于眼鏡的事實:“先子獨沉埋于帖括中者40余年,雙瞳既眊,猶以西洋鏡掛鼻端,漆漆作蠅頭小楷,蓋也樂此不為疲也。”(張岱《張岱詩文集·家傳》)其父親張耀芳因數十年刻苦讀書不輟,中年后雙目近乎失明,是那神奇的眼鏡挽救和延續了他的讀書生涯;原先連讀書都已萬分艱難的慘狀,有了眼鏡后居然可以隨心所欲地書寫蠅頭小楷!足見科技讓生活更美好。也終使張耀芳此后獲得鄉試科名,其時已在明末。當時眼鏡的價格,據周佳榮《近代中國初期的印刷、文化和權力》一書所述,約在每副四五兩銀,同時期江南一帶的米價約為每兩銀子280斤;如此算來,當時一副眼鏡的價格約等于1200斤米價,合今之人民幣至少3000元。彼時的眼鏡用的是縛帶,我們熟悉的可以夾在耳朵上的眼鏡架的出現已是晚清了;1752年,英國人詹姆士·愛斯庫發明了帶有活動眼鏡腿的眼鏡,此后才漸漸傳入華夏。
有一種說法,美國人羅德尼·卡黎索《改變人類生活的418項發明與發現》一書認為眼鏡系中國發明,元代時從中國傳入意大利;且稱,馬可·波羅在中國時見到過眼鏡。此說當然讓咱中國人開心,但似不靠譜。眼鏡當起源于意大利,據英國學者伊恩·哈里森《人類生活中的第一》一書考述,約1280年左右,意大利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副眼鏡,相關文獻記載了這一信息。流傳下來的畫作也支持這一觀點:1352年,托馬索·達·莫代納繪制的壁畫上,普羅旺斯的紅衣大主教雨果帶著眼鏡;在一幅1380年繪的圣保羅像上,圣保羅已赫然戴著一副眼鏡;1517年,拉斐爾繪制的一幅畫中,教皇萊奧五世已戴著裝有凹透鏡的眼鏡。
直至清前期,眼鏡仍是稀罕物,珍貴得很,只有少數達官貴戚、富有資財者才有條件擁有;其主要來源也還是通過與西域尼泊爾、不丹和孟加拉等地的貿易。雍正皇帝本人常戴眼鏡,也不時拿來賞賜臣屬,如賜云貴總督高其倬:“賜你眼鏡兩個,不知可對眼否?”到了乾隆朝,年已八旬的老皇帝曾以“叆叇”為翰詹大考的題目考核眾臣工,才子阮元幸得第一。其詩如下:
引鏡能明眼,玻璃試拭管。佳名傳叆叇,雅制出歐羅。窺戶穿雙月,臨池湛一波。連環圓可解,合璧薄相磋。玉鑒呈毫字,晶盤辨指螺。風中塵可障,花上霧非訛。眸瞭奚須此,瞳重不恃他。圣人原未御,目力壽征多。
明眼人不難看出,詩確實不錯,但關鍵在最后兩句,說皇上雖是高壽,卻仍目力炯炯,非常人可比,更無須借助這勞什子眼鏡。這馬屁拍得忒溜!像那春天里的一把火,直燒得老皇帝渾身酥軟,龍顏歡暢,自是優賞有加。從以上細微真切的生動描述中可知,時年方28歲的阮元也已有幸感受了眼鏡之神奇。
清后期,尤其是鴉片戰爭后,蘇州等地逐漸形成了眼鏡手工業,上海也先后開出了洋人辦的高德洋行、明晶洋行、雷茂頓洋行等先進的專營眼鏡店,應該在此時,眼鏡才真正的快速普及,惠及普通的讀書人。時人徐珂《清稗類抄》有“座客戴叆叇者十之八人”的記載,十之八人,即是80%的普及率!好比今天的農民工用上了手機,中學生擁有了電腦,這移動通訊、網絡社會才算是真正的貨真價實。于是,我們很好理解,為何李慈銘同治九年前在北京多年,卻反而沒能用上眼鏡。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眼鏡在造福于人類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某些負面的作用,譬如工作、生活中的諸多不便,遇到一些熱氣騰騰的場面,可是苦煞眼鏡人。又譬如容顏。帶眼鏡的人盡管看起來更斯文些,但也普遍讓人顯老。英國一項針對4000人的調查顯示,戴眼鏡者平均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3.3歲,而45歲以上的人戴眼鏡,則看起來更老5歲。看來,博士倫大行其道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