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
周圍型肺癌是一種發生于肺段以下支氣管直到細小支氣管的惡性腫瘤之一,因診斷困難、預后較差以及發病率逐年上升等因素,越來越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1]。本研究回顧性對比分析39例術前做胸部X線與CT檢查、術后經病理學診斷證實周圍型肺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現總結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組資料來源于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期間確診為周圍型肺癌的39例患者,其中男27例,女12例;年齡在27~63歲之間,平均(48.3±5.9)歲;腺癌21例(53.85%),鱗癌 8例(20.51%),腺鱗癌 4例(10.26%),肺泡細胞癌 3例(7.69%),大細胞癌 2例(5.13%),小細胞癌 1例(2.56%);腫塊明顯者 29例(74.36%),無明顯腫塊者10例(25.64%);腫瘤大小在1 cm以下者10例,1 cm~2 cm者25例,超過2 cm者4例;右肺22例(上葉12例、中葉3例、下葉7例),左肺17例(左上葉11例、下葉6例);大多數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咯血、咳嗽、咯痰等肺部疾病。
1.2 檢查方法 本研究期間所有胸部X線和CT檢查的機器未改變,均行攝正、側位胸片,圖像清晰,無偽影,必要情況下配合透視檢查。本研究39例患者中,先行正、側位片胸部檢查而后行透視檢查者20例;僅攝取胸部正、側位片者14例;先行透視檢查而后行胸部正、側位胸部檢查者5例。所有患者均取仰臥位以層厚7 mm或10 mm,螺距0.75~1.5進行胸部螺旋CT掃描,病灶或可疑層面采取從肺尖至肺底高分辨率CT掃描,根據患者病灶部位和邊緣情況適當調整使用肺窗及縱隔窗攝片檢查[2]。
1.3 統計學方法 用χ2線檢驗對兩種檢查方式的定性準確率的差異進行分析。
經胸部X線和CT檢查顯示結果見表1。

表1 胸部X線和CT檢查顯示結果(例,%)
根據胸部X線和CT檢查,經病理學確診結果,總結分析兩種檢查方法的特點。癌體大小:CT檢查方便,患者認可度高,能清晰顯示腫塊的大小和密度等特征,尤其對2 cm以內的結節影更確切,X線檢查對2 cm以內的結節影顯示有限,當癌體在3 cm以上時二者差別不大。CT檢查有便于臨床分析和量化的癌體密度值作為標準,而X檢查依據肉眼觀察和檢查者的經驗,誤差較大。癌體結構結構:CT檢查分層能力較強且清晰可見空洞和壁厚,是否鈣化及大小等,而X線檢查對空洞的發現率較低[3]。邊緣與輪廓:CT檢查對結節狀腫塊的輪廓可直接評價,而X線檢查分辨2 cm以下腫塊時較差,需要進一步檢查分析。毛刺:CT肺窗可清晰顯示毛刺的特征,而X線顯示較差。空泡征與細支氣管氣象征:X線顯示不明確,而CT薄層斷面顯示較強。血管凝聚征:本研究X線檢查3例,CT檢查14例,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淋巴結腫大:CT顯示淋巴結等清晰,而X光平片發現大于2.0 cm的淋巴結腫大較明顯。骨轉移(破壞):X光平片查出3例骨轉移,而CT掃描出7例,兩者在顯示椎體破壞方面,CT有明顯優勢。胸水:胸水的有無并不是診斷肺癌的指征,但發現胸水能縮小診斷范圍,CT對積液發現敏感,特別是少量胸水亦能查出。
CT檢查費用較貴、密度分辨率高、空間分辨率低、掃描時間相對較長、輻射較大,而X線檢查費用低廉、操作簡單,在普查和初步診斷肺癌時,二者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對肺癌的診斷作用。
[1]陳為軍,陳書林,張輝,等.周圍型小肺癌CT診斷附36例分析.實用放射學雜志,2002,18(8):673-674.
[2]李鐵一,牽輝,龔學玲.胸部結節影象診斷值得注意的問題.中華放射學雜志,2003,37(4):299-302.
[3]孫希剛,李吉臣,陳冰,姜金杰.早期周圍型肺癌的影像表現.實用放射學雜志,2007,23(5):61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