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剖宮產術式不少,但如何選擇尚取決于手術者對于各種術式的掌握程度,產婦手術時機的急、緩,以及有無感染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本文分析在我院進行剖宮產手術分娩的產婦臨床資料,探討剖宮產不同手術方式對產婦再次進行剖宮產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孕婦320例,所有產婦均為首次剖宮產術后且本次分娩方式為再次剖宮產。產婦年齡21~46歲,平均(27.6±5.8)歲;孕周37~42周,平均(38.2±3.1)周;初次行剖宮產手術距再次妊娠時間在2年以上的孕婦301例,初次剖宮產術后據再次妊娠時間2年以下的19例。以初次剖宮產術式不同將產婦分為3組,A組為下腹部縱切口式、B組為Pfannenstiel切口式、C組為新式剖宮產,3組分別為169例、78例、73例。經統計學軟件分析,3組產婦在年齡、孕周、孕產次數、再次手術間隔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產婦在剖宮產術中均進行腰部聯合麻醉或者硬膜外麻醉,A組以楔形的方式將皮膚原有瘢痕切除且深入至筋膜層,將腹直肌與腹膜進行銳性分離;B組和C組首先將產婦皮膚原有瘢痕進行切除,將皮下脂肪、腹直肌與腹膜鈍性分離,若切口處粘連情況嚴重則進行銳性分離。3組產婦在子宮切口時均采取首次剖宮產術中子宮舊切口瘢痕的上方,按照切、撕、剪三個步驟處理子宮,將胎兒分娩出后,將子宮切口連續全層縫合,然后將膀胱腹膜、腹膜、筋膜連續縫合。A組常規縫合皮下脂肪與皮膚,B組與C組皮膚與皮下組織全層縫合3~5針。
1.3 評價方法 詳細記錄記錄患者手術情況:①手術開始至胎兒分娩的時間間隔與手術總時間。②記錄術中出血量,計算方法為容積法結合稱重法。③胎兒分娩困難(娩頭時間在150 s以上)發生率。④患者盆腔粘連情況。⑤術后排氣時間。⑥并發癥與切口感染情況[1]。
1.4 統計學方法 檢驗指標資料的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進行t檢驗,計數單位以χ2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3組產婦手術開始至胎兒分娩的時間間隔、術中出血量與胎兒分娩困難發生率,A組與B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組與其他兩組相比明顯較高(P<0.05),3組手術時間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組產婦盆腹腔粘連情況的結果對比,見表1。腹直肌粘連、腹膜粘連情況,B組與C組相比A組明顯較高(P<0.05),C組與B組相比明顯較高(P<0.05);大網膜粘連、膀胱腹膜反折粘連情況,A組相比B組、C組明顯較高(P<0.05),B組與C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組產婦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并發癥發生率與切口感染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3組產婦盆腹腔粘連情況的結果對比(例,%)
就一般而論,子宮下段橫切口剖宮產術是當今最常用的術式,尤其是新式剖宮產術(Stark術式或周基杰術式)或稱快速剖宮產或改良剖宮產,特點是總手術時間短,多在20 min左右完成,娩兒時間5 min左右,術中出血少,縫合簡單,術后粘連少,并發癥少,腸蠕動恢復快,是值得推廣的術式[2]。當然新式剖宮產術在我國開展時間尚短,仍需我們不斷積累經驗,剖宮產可能發生的并發癥新式剖宮產也不例外,只是可能少些。作為城市較大醫院,技術掌握全面、熟練者,對如何選擇術式各有其習慣。選擇性剖宮產有的選擇腹膜外式(如未掌握或不夠熟練者不選),熟練者行腹膜外術式也可在5 min左右,不超過l0 min娩出胎兒,所以緊急剖宮產也可選用[3]。作為大多數基層醫院,為安全起見應取簡單易行的術式,對有感染者,宜選擇改良的腹腔內腹膜外式剖宮產術。當然,腹膜外剖宮產術,在過去是感染因素為主者施行,而當今抗生素的發展,不必為感染因素擔憂,更何況難產感染已很少見。
剖宮產腹壁切口有下腹中線切口與Pfannenstiel切口。其中下腹中線切口對下腹腔及盆腔暴露良好,容易掌握及操作,再次開腹相對簡單,對于局部浸潤麻醉、可能有其他盆腹腔操作、可能發生產后出血及胎頭高浮者尤為適用。切口不美觀,術后疼痛較重,腹壁肥厚者可能影響愈合是其缺點。Pfannenstiel切口位置低,較為美觀;切口張力小,術后反應輕;愈合能力強,尤其適用于腹壁肥厚者。但對于可能的盆腹腔操作多有不便,胎頭高浮者可能發生出頭困難,再次開腹時不如下腹中線切口瘢痕容易處理。
古典式剖宮產:由于子宮切口位于宮體部,肌肉組織厚,切開及縫合困難,出血多,術后粘連發生率高,再次妊娠及分娩時子宮破裂機會多,因此只適用于不適合或無法進行子宮下段剖宮產者。腹膜外剖宮產:腹膜外剖宮產由于不進入腹腔,具有以下優點:對腹腔內臟器干擾少,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快;術后不必禁食水,全身反應輕微,術后病率少;宮內感染不易累及腹腔;不引起腸麻痹和粘連。但腹膜外剖宮產操作較復雜,膀胱、輸尿管損傷機會增多,子宮下段暴露不充分,娩出胎兒較困難,不能同時探查腹腔,不利于子宮下段切口延長,妨礙子宮切口裂傷修補,限制了其應用。近年來由于手術技巧的提高,腹膜外剖宮產不再是困難的手術,有些醫院甚至常規采用腹膜外剖宮產。我們認為腹膜外剖宮產作為一種術式,有它的優點,尤其對合并官腔感染或胎膜早破時間長、陰道檢查多的患者可以采用。但它畢竟較子宮下段剖宮產復雜,并發癥多一些,不宜作為首選術式。Stark剖宮產:作為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式的一種,國外已有10余年的歷史,國內也有一些醫院采用,但畢竟應用的時間尚短,有待于進一步的總結經驗。總之,剖宮產術式的選擇,應本著安全、簡單、快捷、恢復好為原則,根據術者和患者的情況,全面衡量,不能僅憑某些優點而隨意夸大適用范圍。本次的臨床研究中,子宮下端橫切口剖宮產在各個方面較為均衡,盆腹腔粘連的發生率也相對較低,是剖宮產術式的首選。
[1]陳艷,龐燕,黃世金,等.不同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剖宮產的影響.中國綜合臨床,2008,24(11):1174-1175.
[2]陳文,劉煥芝.剖宮產術式及技巧對再次剖宮產的影響.山東醫藥,2010,50(21):17.
[3]冉愛冬,冉麗萍,黃小林,等.317例首次剖宮產術式對再次剖宮產影響的分析.廣西醫學,2011,33(7):849-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