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煜 馬梅艷
選取我院收治的291例心絞痛患者,對其均實施頸椎X線和頸椎MRI檢查,確診頸性心絞痛60例,其中30例采用針刺治療,其余30例患者實施手法治療,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09年5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291例心絞痛患者,經頸椎X線和頸椎MRI檢查,確診頸性心絞痛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齡31~72歲,平均年齡(42±4.1)歲。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無差異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實施頸椎x線和頸椎MRI檢查。治療組患者采用針刺治療,選取患者的扶突、風巖、心應穴,同時做標記。以濃度為5%的碘伏摩擦三個穴道進行消除,將1.5寸的不銹鋼針(30號)直刺心應穴0.5寸,之后刺入脊柱方向,扶突、風巖兩個穴位直刺深度均為1寸。針刺得氣后開始慢慢捻轉,不能操之過急,保持平穩的等距,每隔10 min進行一次針刺,每次重復三到四次治療。若針刺得氣比較弱即可采用搗法從而實現針感加強的目的,每周治療三次,連續治療4周。對照組患者采用手法治療。取正坐位,施術者站在患者背后微側身將右前臂抵住患者的額下,左手托住患者的枕部,輕輕向上提拔,同時做2~3次的頸部環轉運動,從而達到放松頸部的目的。于中立位將患者的頸部進行提牽,同時將頭頸向右旋轉,當具有彈性固定感的時候瞬間用力,將右前臂托住頭部向右迅速旋轉頸部,此時能夠聽到連續彈響聲,右側完畢后以相同方法進行左側治療,每周治療三次,連續使用4 周[1]。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對比 291例患者經檢查發現有60例患者為頸性心絞痛,發生率為20.3%。治療組患者治愈12例,顯著有效7例,有效7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86.6%;對照組患者治愈13例,顯著有效9例,有效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兩組效果對比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頸椎的各個節段角度移位變化情況對比 治療組患者各個節段角度移位變化優于對照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頸椎的各個節段角度移位變化情況對比
2.3 兩組患者心電圖改善情況 治療組患者經過治療后心電圖總體改善情況與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本次研究發現頸性心絞痛患者的疼痛主要為心前區的鉆痛或壓迫痛,且表現為長時間的持續性疼痛。部分患者會出現反復情況,臨床多數患者還會出現血壓升高、心律紊亂、心率增快等情況,同時還有肢體麻木、多汗、目干、枕部疼痛、頭痛頭暈癥狀[2]。有報道稱這是由于椎動脈刺激會引起其相連的交感神經興奮,從而引起臨床眾多癥狀的產生[3]。當患者打噴嚏或者將手臂上舉時癥狀會加重。本次研究分別采用針刺治療和手法治療,兩組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種方法效果相當,對頸性心絞痛具有一定治療效果,值得推廣。
[1]駱一舟,陳尚武,宣誠.39例頸性心絞痛診治分析.中國中醫急癥,2009,18(11):1900.
[2]于浩,唐東昕,楊柱.針刺治療頸性心絞痛35例療效觀察.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10,20(3):53-54.
[3]楊柱唐,東昕,于浩.中西醫對頸性心絞痛病因病機的認識.國醫論壇,2008,23(5):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