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軍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NRDS)屬于新生兒的常見疾病,重癥的NRDS能夠造成新生兒死亡。已有大量文獻報道使用肺表面活性劑(PS)能夠有效治療NRDS[1]。本研究對37例患兒在使用呼吸機輔助進行治療的基礎上再給予固爾蘇進行治療,取得理想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間共收治74例機械通氣治療的NRDS患兒,均滿足下述標準:①依據病史、體征以及X線片診斷為III-Ⅳ級的NRDS。②出生后6 h內發生呼吸困難。③均實施機械通氣,吸入氧濃度在0.5以上或平均氣道壓在0.78 kPa以上。④患兒日齡<24 h。全部患兒按照應用PS制劑(固爾蘇)與否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7例。觀察組包括男22例,女15例,其中19例為剖腹產;對照組包括男23例,女14例,其中18例為剖腹產。兩組在性別、胎齡、日齡、出生體質量、剖宮產以及Apgar評分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呼吸機輔助進行治療。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給予固爾蘇(意大利凱西制藥)進行治療。首次給藥劑量為200 mg/kg,第2、3次的劑量均為100 mg/kg,間隔12 h給藥。用藥前對患兒進行糾酸、穩定血壓及體溫;在氣管插管后將其氣道分泌物吸除干凈;加熱固爾蘇約至37℃,緩慢顛倒,使懸液均勻,但防止出現泡沫。在患兒出生后1.5~36 h之間應用固爾蘇。將固爾蘇懸液經細硅膠管插進氣管導管至分叉處,從開始應用的左側、右側及仰臥體位改為仰臥0.5~1 min內一次性注進,導液管的末端不需伸出插管外,經滴注后通過皮囊加壓人工進行通氣1~2 min,讓懸液分布均勻,再與呼吸機相連。
1.3 觀察指標 全部患兒均在治療前后的第1 h、12 h以及24 h監測其pH值、PaO2以及PaCO2,并在治療前與治療24 h后進行拍攝胸片,分析其肺部改變情況。
1.4 療效評價 患兒呻吟消失,呼吸穩定,血氣值無異常,電解質與酸堿均處于平衡狀態,X線結果顯示雙肺紋理清晰者為顯效;呻吟消失,呼吸比較穩定,血氣指標出現好轉,X線結果顯示存在異常陰影者為有效;治療12 h后的臨床癥狀未見改善或出現惡化者為無效[2]。
1.5 數據統計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分析,對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對計量資料用t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前及治療后不同時間點的呼吸指標對比結果 兩組患兒治療前各指標之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各指標相比出現顯著改善(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結果 觀察組的顯效率以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不同時間點的呼吸指標對比結果(±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不同時間點的呼吸指標對比結果(±s)
注:同對照組相比,*P<0.05

表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對比結果(例,%)
近年來,大量研究顯示應用呼吸機進行機械通氣是救治NRDS的重要方法,有些情況下盡早使用呼吸機是搶救NRDS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3]。然而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其肺順應性較弱,倘若呼吸機參數調節不到位容易導致氣壓傷,上機時間長則可能造成繼發感染等。目前公認肺表面活性劑缺乏是NRDS發病的誘因之一,肺表面活性劑替代治療在目前已被接受并應用[4]。NRDS是肺表面活性劑缺乏而引發的肺泡萎陷所導致,外源性肺表面活性劑替代治療是專門針對NRDS病因的有效療法。肺表面活性劑能夠有效降低肺泡表面張力,增強肺的順應性,減少吸入氧濃度,有效改善氧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與對照組各指標相比出現顯著改善,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的顯效率以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綜上所述,聯合應用機械通氣與肺表面活性劑可以有效改善NRDS患兒的肺通氣及換氣功能,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1]謝絳凝.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26例分析.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7,13(10):44-45.
[2]張佩華,騰郭群,陳俊國,等.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機械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20(5):267-269.
[3]崔培聰,胡宜蓮,張紹鵬.鹽酸氨溴索對防治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療效觀察.醫學信息,2011,11(10):167-168.
[4]肖并.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最新治療方法.醫學信息,2011,11(8):423-425.